興建豪華樓堂館所之風緣何愈演愈烈
2009年09月14日 來源: 《中國報道》
自2006年年底,安徽阜陽潁泉區的機關辦公區——“山寨”版“白宮”引起輿論強烈批判之后,全國各地區各部門按照中央要求,嚴格控制黨政機關辦公樓等樓堂館所建設方面采取措施,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時至今日,個別地區耗費巨資建造豪華辦公樓的現象依舊不時被媒體曝光,“白宮”也并非被“山寨”的唯一對象,“天安門”、“人民大會堂”、甚至古老的“前門”都曾經被各地上馬的豪華樓堂館所“克隆”和“山寨”過。近日,一些黨政機關違規修建辦公樓等樓堂館所現象又有所抬頭,且有愈演愈烈之勢。
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內,本刊即接到了來自江蘇泗陽、東海、邳州,安徽五河等十余個縣市讀者通過各種渠道提供的新聞線索。近一個月時間內,記者探訪了部分引起民憤的豪華政府辦公樓、豪華機關人員別墅等超標建筑。
江蘇東海:頂風建設“豪華一條街”
2009年7月2日,記者抵達江蘇省東海縣。
在此之前,本刊接到當地群眾提供的新聞線索:東海縣委政府不顧當地實際情況,盲目建設開發區,導致大批土地被閑置撂荒。東海經濟開發區上萬畝耕地被占,企業沒辦起來幾家,大部分經過審批的土地都在撂荒之中,野草長出一人多高;另外一個西開發區,到處都是撂荒被圈的耕地。2007年至2008年,在東海縣晶都大道兩旁開建“行政一條街”,至今大部分行政單位辦公樓還沒建成。
根據這些線索,記者抵達東海縣城之后,首先去“參觀”了當地群眾反映最為強烈的東海縣委、縣政府大樓,第一感覺是,其宏偉、壯觀、豪華的程度,不亞于北京、上海、廣州這些大城市的許多著名高檔建筑。其辦公大樓的建筑造型從正面看是一棟九層樓房,從正門兩邊分開,也可以說是兩棟樓房,一邊是東海縣委,一邊是東海縣政府。從側面看,主樓后面還有一棟樓房,和主樓一樣高,由一個通道連接著前后樓道是相通的,這樣看是雙排的豪華辦公樓,還有地下一層為停車場,正門左右兩個臺階伸向前方,左右是汽車通道,目前東海縣委政府辦公樓主體已完工,正在緊張裝修之中。整個辦公樓占地約有200多畝,辦公樓主體占地約有20多畝,其余的土地已被推土機推成一道道溝溝坑坑……
與縣委縣政府辦公大樓緊鄰的,是另一棟12層高的豪華辦公樓,從上往下已裝修到第六層,整棟大樓沒有名稱。記者隨即咨詢了正在施工的民工們,他們稱:“不知道是哪個‘衙門’,反正是當官的辦公樓。”
隨后,記者又探訪了東海縣建設局的辦公樓,這是一棟13層高的樓宇,其辦公樓內豪華的裝修,足以與大城市的星級賓館相媲美。而這條“行政一條街”上的東海縣衛生局、東海縣人民檢察院、東海縣人民法院審判樓、東海縣職教中心等豪華建筑,主體工程大部分結束,有的已經投入使用,有的還在緊張裝修。另外還有幾棟叫不上名字的豪華辦公樓,也在緊張施工中……
記者在“參觀”時看到,在晶都大道兩旁,除了豪華行政辦公樓以外,還有幾家房地產樓群矗立在晶都大道兩旁,有了它們的襯托,整個晶都大道,給人的感覺,儼然是一座現代化都市的繁華地帶。
記者通過調查得知,這些行政辦公樓都是2007年開始動工建設的,縣政府的辦公樓是2007年下半年開始動工的,而國辦發[2006]37號文和《關于制止違規集資合作建房的通知》卻已在一年前就下發全國各黨政機關……
同時,在2007年,在黨中央國務院的直接領導下,國家七部委聯合進行了全國范圍的清理行動。但東海縣委、縣政府為何敢于頂風違紀,繼續建設如此豪華的樓堂管所
江蘇泗陽:省級標準的國稅“第一樓”
2009年7月10日,記者來到了江蘇省泗陽縣,看到了群眾舉報的“行政中心”大樓及“德華逸墅”前,同時還看到了沒有竣工的泗陽縣國稅局辦公大樓,在該施工現場采訪時,工地附近的村民介紹,泗陽縣“行政中心”大樓所占的土地,全是村莊和良田,“這都是種糧食的好地啊!這些地2005年就開始征了,有一部分還涉及到基本農田,現在縣委、縣政府以及下面各局卻在這蓋起了豪華大樓。想起以前長在這里綠油油的莊稼,就讓人心疼……”
記者在采訪時了解到,整個“行政中心”所占的地及“德華逸墅”、泗陽縣建設局、泗陽縣國土資源局等建筑,所占的大多是該縣唐莊的土地。政府在征用后大部分修建了縣委、縣政府及各局的辦公大樓,剩下的就用于給這些行政部門配套的高檔小區及別墅。
一位在縣人大退休的老干部告訴記者:“這個行政中心,盡管被現任縣領導稱之為省級標準的‘江蘇第一樓’,但是,建這樣高標準的辦公大樓,縣財政根本無力承擔,所以縣里跟幾家房地產開發商達成協議,泗陽縣行政大樓的建設項目由幾家房地產開發商分別出資修建,縣委、縣政府則根據房地產開發商出資的比例,把征用來的土地劃撥給他們大力開發商品房出售。老百姓祖祖輩輩賴以生存的土地就這樣被‘廉價’征用來‘瓜分’了……”
同時,在采訪中記者卻了解到:泗陽縣政府及各局辦公樓周圍的“德華逸墅”之類的高檔小區,相當一部分房子是以“最優惠”的價格賣給政府工作人員的。
記者驅車在就近不足5公里的范圍內察看了一下,整個北京路兩側,泗陽縣人民政府、行政中心、法院、檢察院、教育局、衛生局、工商局、職工活動中心等等;在往北京東路走泗陽縣國土局、建設局,從前面看近二十層的大樓宏偉壯觀,前后兩排的建筑風格堪稱奢華;緊挨著這兩個局的隔壁便是正在建設中的泗陽縣國稅局,又是一個二十層的豪華辦公樓,各種風格的樓宇林立。而在該縣政府大樓前及大樓左右,就是正在大張旗鼓的建設著的“德華逸墅”高檔別墅、洋房……
在“德華逸墅”的售樓中心,記者針就這些豪華建筑的土地審批手續咨詢售樓人員時,該售樓部的工作人員非常警惕地說:“我們手續非常齊全。”記者又問這些高檔別墅的土地征用等手續是否審批下來時,那位工作人員又說:“別人辦不下來,我們領導有辦法,那是我們領導的事兒。”
安徽泗縣:國家級貧困縣開建“皇家園林”
安徽泗縣,是一個國家級貧困縣,據記者查閱到的資料顯示:安徽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曾在該省貧困縣的現狀透析中披露過這樣一組數據——
據泗縣2004年貧困監測資料顯示,因病、因殘疾造成貧困的有7809戶、26736人,占當年農村貧困人口總數的28.2%,占農村總人口的3.4%;因勞動力素質差造成貧困的有6399戶、21909人,占當年農村貧困人口總數的23.1%;因供養負擔重致貧的有2523戶、11175人,占當年農村貧困人口總數的11.8%;因經營無方或經營失誤造成貧困的有2131戶、8616人,占當年農村貧困人口總數的9.1%;因子女上學而貧困的有1573戶、7021人,占當年農村貧困人口總數的7.4%;因水災致貧的有979戶、4170人,占當年農村貧困人口總數的4.4%;因旱災致貧的有992戶、3861人,占當年農村貧困人口的4.1%;因土地特別少而致貧的有897戶、3446人,占當年農村貧困人口總數的3.6%;因其他原因致貧的有2453戶、7871人,占當年農村貧困人口總數的8.3%。從上述數據可以看出,因家有殘、病人和勞動力素質低而貧困的人口,兩類之和占泗縣農村貧困人口總數的一半以上,達51.3%。
然而,就在這樣一個國家級貧困縣,縣委、縣政府以及下面各局卻依然大興土木,不甘落后地蓋起了豪華大樓。除泗縣人民政府辦公大樓外、泗縣人民法院、泗縣人民檢察院、泗縣稅務局、泗縣工商局、泗縣國土資源局、泗縣文化館、及正在建設的行政中心、泗縣職業教育中心、泗縣開發公司綜合樓;以及“四洲接待中心”、“國際大酒店”等等的氣派建筑,已經拔地而起。
記者在該縣采訪時了解到的情況,與江蘇東海的情況頗有“雷同”之處——整個“行政中心”、各個局所占的地及“登達、東城虹郡”、“春港花苑”、“錦繡華庭”等開發項目,所占的大多是汴光(音)村的土地。政府在征用后大部分修建了縣委、縣政府及各局的辦公大樓,剩下的就用于給這些行政部門配套的高檔小區。
在采訪時,一位當地村民很有情緒地說:“看看這些小區的名字吧,一個個取得就跟‘皇家園林’似的,這哪兒是咱老百姓住的地方啊?!”
一位村民氣憤地說:“我們的土地都被征了蓋大樓啦,你看市政府下面那些單位大樓蓋的就像皇宮的‘宮殿’,就算是我們安徽省委的辦公樓也沒這個派頭啊!每個辦公樓左右都是什么配套樓,花園廣場,緊挨著就是各個房地產開發商開發的商品房。建這么好的辦公樓,錢哪來的?大樓前面搞的像公園,這不是耍派頭是什么?”
同時,在采訪中記者還了解到:泗縣政府及各局辦公樓周圍的“登達、東城虹郡”、“春港花苑”、“錦繡華庭”等等這之類的高檔小區,同樣也是將一部分房子以“最優惠”的價格賣給政府工作人員的。
安徽五河:良田變成“建筑投資大廈”
7月9日,記者抵達安徽省天長市。在這里,記者同樣看到了群眾舉報的縣政府豪華辦公大樓及五河縣委黨校。記者看到這座半圓形的辦公大樓主體已完工,左右配樓正在緊張的建設當中,在縣政府辦公大樓前面相配套的“公園廣場”上忙碌的民工正在在烈日下鋪著高檔的大理石地磚、園林工人正在忙碌地栽植著各種名貴花木。整個辦公大樓及大樓前的“公園廣場”盡管還是“半成品”,但其樓臺亭閣、小橋流水,依然讓記者以為到了世外仙境。
在與縣政府大樓一路之隔的五河縣委黨校正在紅紅火火的建設著,而在這個黨校的后面大面積的土地被拋荒,在興淮路、興澮路的兩側不是閑置的“企業”就是被拋荒的土地,而有意思的是正在建設中的縣委黨校的圍墻上卻醒目的寫著這樣的標語“以節約土地為榮以拋荒耕地為恥”,圍墻內雜草叢生的“景色”與這幅標語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據工地附近的村民介紹,天長市已經建成的、豪華的市政府大樓及和正在建設中的各局辦公大樓所占的土地,以前全是村莊和良田,“這都是種糧食的好地啊!這些地2004年、2005年就開始征了,有一部分還涉及到基本農田,現在縣委、縣政府以及下面有些單位卻在這蓋起了豪華大樓……”一位當地村民在接受采訪時介紹說。
記者在采訪時了解到,整個五河縣的政府辦公樓、黨校、人民檢察院等各個機關所占的地大多是該縣城關鎮舊縣灣村的土地。縣政府在征用該村的土地后不但修建了縣委、縣政府、黨校及檢察院的辦公大樓,剩下的就是分給了以規劃好的房地產開發了。
那么,失去土地的村民得到了什么呢?一位村民這樣告訴記者:“一畝地只給我們補15000元錢。就這點兒補償,鎮政府還得扣除5000元,實際到了老百姓的手里就是10000塊錢,補多少,什么時候補,還不得政府說了算嗎?現在物價這么高,這點補償款就是一分不少給我們了,但我們失去了土地,就等于什么也沒有了,真不知道以后怎么生活……”
記者在電話采訪五河縣規劃局的時候,該局辦公室的一位總作人員這樣告訴記者:“那不是縣政府辦公樓,是建筑投資大廈,具體情況我也不清楚,你問縣委宣傳部吧!”
可是五河縣委宣傳部的一位李主任的回答更是讓人費解:“那是我們縣政府辦公樓,規劃局他不清楚,我們是以建投大廈的名義報批的,此項目由江蘇萬誠置業有限公司與五河縣建設投資有限公司投資建設,建好后我們是租用他們的,再說我們的辦公樓建的也不超標呀!”
令記者不解的,既然是縣委委、縣政府的“行政服務中心”,為何卻要以“建投大廈”的名義來建設呢?這其中在規避什么?無論在規避什么,一個欠發達的縣在剛剛修建好的政府豪華大樓旁再投資幾千萬的巨額資金修建超豪華、超標準的“縣委黨校”,這個已規劃好、設計好的以“建投大廈”來命名的“政府辦公大樓”他的相關手續及資金來源至今五河縣委、縣政府也沒解釋出個所以然來……
江蘇邳州: “天下第一”的面子工程
如果上述四個縣市都是因為樓堂館所,導致群眾不滿而舉報,而且具體情況有著很大的“雷同”的話,相比而言,江蘇邳州就搞得更有“地方特色”了。
因為在江蘇邳州,不僅有有一條耗資7000萬元、長1008米,以市委書記李連玉的名字命名的“連玉大道”;更有耗資1200元、能夠噴高100米的、被市委書記李連玉譽之“天下第一噴”的噴泉,當地百姓說:這是“‘天下第一’的面子工程”……
記者初到邳州,首先去“觀光”了那條幾乎全國聞名的“連玉大道”,因為據傳,這條路是以市委書記李連玉的名字而命名的。
連玉大道的豪華程度,的確讓記者吃了一驚。路的中間,由漢白玉石板鋪成,上面浮雕著雕工精細的蓮花圖案。據當地市民介紹,這518米長的漢白玉石板上的蓮花共有9999朵,寓意“前程無限”,而市里修這條道,總共花去了納稅人7000萬元的巨資。
“現在經濟發展了,為了美化市容,修條漂亮的路應該不是什么大問題吧?”記者試探著,跟一位與記者搭上話茬的市民聊天。那位40多歲,在該市一家學校當著物理教師的女市民指給記者一塊寫著“漢白玉石,嚴禁踏入”的牌子說:“修路是為了城市交通吧,是為了方便市民出行吧,你看看那牌子上寫的什么?嚴禁踏入的路,只能說是擺設,是面子工程。”
這位女市民又說:以市委書記李連玉的名字命名,并由這9999朵蓮花寓意前途無限,什么意思?老百姓再傻,也知道這不僅是面子工程,還是迷信工程!
向本刊反映問題的邳州市民在信中寫道:“……連玉大道,姑且不去談論用這個名字作為路的名字是對還是錯,要知道這不是一條普通的路,是為了自己未來在政治生涯上能夠步步高升……耗資幾千萬元搞一個噴泉,自稱‘天下第一噴’。這樣的工程,的確能夠吸引投資者的注意力,但是這樣的領導,真的是處處為百姓考慮嗎?真的沒有一點個人的私心嗎?
“以城市建設為幌子,瘋狂賣地、征地,邳州新城區有多片土地違規違法。其中沙溝湖的農業示范園(僅四個大門就耗資4000多萬元的‘沙溝湖農業示范園’)……投巨資建設示范園沒有錯誤。但這么大的一個農業示范園,為什么幾乎沒有農業用地,都是樓房、公路?國家三令五申的禁止非法征用農用地、基本農田,邳州市政府無非是利用這個農業示范園的牌子,瞞天過海,真正的農業示范園里面并不注重生態建設,關注的也不是農業,實際上是為了緊挨“農業示范園”的是市委、市政府的辦公大樓、機關領導的公寓與住房的環境相配套。”
記者在上述的“農業示范園”看到,“園”中的確沒有多少“農業”的痕跡,更多的是名貴的樹木、花草小橋流水,和隔壁占地一千多畝的豪華奢侈的樓堂館所,走進邳州市委、市政府的大門,讓人感覺這不是一個政府辦公的地方,古色古香的獨棟三層別墅分布在小橋流水環繞的草坪上,假山樓堂亭閣,綠色的草坪,記者置身在這樣的一個環境里,竟然一時不知是在一個縣級市的辦公區還是在一個高檔的別墅區,記者細數了一下,像這樣的別墅辦公樓有16棟。
而在那個“天下第一噴”的噴泉旁邊,一位50多歲的、自稱在國家機關工作的邳州市民,情緒激動地對記者說:“這不是‘天下第一噴’,這噴泉,還有那個‘連玉大道’后來領導覺得不妥又改叫‘白玉大道’,還有農業示范園,等等,不管叫什么?那都是‘天下第一’的‘面子工程’!這些面子工程,都是官僚主義的產物。”
“城市建設謀開發”背后的“擺闊思維”
除上述五個縣市外,記者還走訪了安徽南部、江蘇的灌南、寶應、高郵等地,所了解到的情況大同小異。其各地“高度一致”的共同點在于:豪華氣派的辦公大樓,很多的政府大樓現在都以“商務中心”、“投資大廈”等名義來冠名,實際上真正在里面辦公使用的卻是政府人員;還有高檔園林般的配套廣場,距行政部門很近、甚至直接毗鄰的高檔休閑與娛樂場所,以及與之配套的有著各種各樣“豪苑”、“華庭”之類奢華名稱的配套居住社區……
而從記者采訪時了解到的實際情況是,建造豪華的行政辦公大樓及各局的豪華辦公樓,不僅當地財政無力承受,且無法給農民滿意的補償、安置,以至于當地群眾怨聲載道,那么,當地政府為何仍熱衷于建豪華辦公樓呢?
中共五河對外宣傳辦公室于2009年7月23日發給本刊的一份“情況說明”中有一句話道破了“天機”——“隨著經濟的發展,原縣直機關大都被商業所包圍嚴重影響了辦公質量,縣委、縣政府所處辦公用房為六十年代所建已被鑒定為危房拆除,絕大多數部門長期租賃房屋辦公,辦公條件極差……加快經濟社會的發展是社會的期盼,發展更需要良好的環境……”
同時,在這份“情況說明”中,該縣還稱——
縣行政中心的南遷到城南新區,符合《五河縣城南總體規劃》(2003-2020),該方案并經市政府批準實施,該總體規劃確定縣行政中心南遷至城南新區,五河縣城是以“向南為主,向北為輔,控制城市向東、西發展”的格局,建設中的行政中心的規劃和建筑方案是通過集體討論并嚴格執行縣城總體規劃的具體項目距。
因為原辦公用房以被鑒定為危房拆除,“原縣直機關大都被商業所包圍嚴重影響了辦公質量”,而且,該縣還在“隨著經濟的發展”,制定了“向南為主,向北為輔,控制城市向東、西發展”的總體規劃格局,并有了“經市政府批準”的“尚方寶劍”,又經過了“集體討論”因此,大興土木地“擺闊”、修建新的“行政中心”,便成了“理所當然”的事情。
記者在采訪后,替這些縣市的“擺闊思維”梳理了一下“脈略”:首先是樹立外部形象,改善投資環境;其次是為了改善辦公條件,提高工作效率。
然而,樓高未必形象好,豪華不等于高效率。從近些年媒體屢屢曝光的此類新聞案例來看,違反審批程序,越權審批,擅自提高建設標準、擴大建筑面積;有的不注重建筑的使用功能和經濟實用性,盲目攀比,貪大求洋,搞豪華裝修;有的不惜貸款、舉債,甚至挪用扶貧款、救災款等專項資金修建辦公樓等樓堂館所,還有的跟房地產開發商進行官商勾結,倒買倒賣土地進行權錢交易,群眾反映十分強烈。一些地方為修建豪華辦公樓,有的不惜向企業和下級單位斂錢,甚至擠占挪用養老金、救濟款;有的制定罰沒指標,買賣手中審批權限;有的向銀行貸款,甚至長期拖欠工程款;豪華、氣派的大樓背后,是不斷加重的財政包袱和群眾負擔,這些不但不利于樹立形象,反而會敗壞黨和政府的形象。黨中央、國務院對此高度重視,明確要求采取有效措施,堅決剎住這股歪風,維護黨和政府的良好形象。
“禁建令”之下,豪華型樓堂館所緣何“前赴后繼”
事實上,從上世紀70年代末以來,黨和政府就三令五申,不準超標準建造和裝修辦公樓,但由于缺少“撒手锏”,一些基層政府就把這些規定當作耳旁風;不久前的2009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下發《關于黨政機關厲行節約若干問題的通知》,該《通知》明確要求,各級黨政機關“自通知下發之日起到2010年底,一律不得新建辦公樓,不準建設培訓中心、賓館、招待所等樓堂館所”,“經批準已開工建設的,要嚴格執行規定標準,嚴禁為領導干部超標準建設、裝修住房。”
一面是中央三令五申的“禁建令”,一面是社會和群眾鞭撻和批判,為何類似記者采訪到的這些縣市的豪華辦公樓依然“前赴后繼”地不斷建造呢?這類的縣級城市為什么一定要勞民傷財的建設那么奢華的樓堂館所呢?
記者在采訪相關專家時,他們普遍認為,之所以如此,首先是個別領導干部錯誤、陳腐的政績觀在作怪,這應該是主因。在他們眼里,黨政機關建豪華辦公樓是正當的,辦公樓豪華證明自己有魄力,辦公樓太簡樸是自己沒能耐。他們把修建豪華辦公樓作為政績展示平臺,可事實恰恰相反。從已披露的各地各類案例來看,有的地方為建豪華辦公樓,擠占、挪用國家專項資金,亂占農民土地,亂罰款亂攤派、甚至打著“改善投資環境”、“打造招商引資新平臺” 、“為了更好地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的旗號大搞官商勾結等,導致財政包袱和群眾負擔不斷加重,不但不會樹立黨和政府的良好形象,反而敗壞著黨和政府的形象。
其次是建設標準的缺失和制約監管不到位。在經濟發達地區,如果地方財力允許,修建政府大樓、改善辦公環境無可厚非,關鍵是如何建、怎樣建的問題,應該履行什么樣的審批手續問題。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是否得到足夠的保證?從泗陽縣的情況來看,這些興建的豪華辦公樓顯然已經超出了地方經濟的承受能力,這些地方在“民未富”的狀況下,就超標準、超財力大肆興建“豪華型辦公區”“別墅式生活區”,引起當地百姓的憤慨,造成了社會不安定因素。這不能不讓人擔憂這些地方已經滋生的腐敗問題,這一現象應引起深思。
那么,如何防止脫離現實、群眾怒目的樓堂館所屢禁屢建呢?有關專家認為,完善問責機制是關鍵。從現實情況來看,我們雖然經常見到“貧困縣上馬豪華辦公樓”之類的工程曝光,卻鮮聞有官員因此被問責。只有明確責任主體,把問責制度落到實處,對那些大搞迎合上級的“首長工程”、追逐名利的“形象工程”、沽名釣譽的“標志工程”的地方和部門主要負責人進行嚴格的責任追究,那些擅闖“紅燈”的違規行為才會真正收斂。
毫無疑問,目前,中央已對重“顯績”輕“潛績”、甚至制造虛假政績的人立下了嚴規,對那些漠視民意、熱衷于修建面子工程和政績工程的人“問責”,既是當前全力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挑戰的需要,也是凝聚人心的需要。
同時,業內有關人事還分析認為:最近一段時間,在學習胡錦濤同志提出的領導干部要進一步增強憂患意識、公仆意識、節儉意識時,不少干部群眾的反映,認為黨政機關違規修建樓堂館所、追求豪華之風,是有悖于“三種意識”觀念的,更有損于有損黨和政府在人民群眾心目中的形象。
也許,那些熱衷于“土木工程”的地方領導對于群眾反映的問題會有自己的一番解釋,但無論如何,加強制度建設,建立健全審批責任制和內部監督機制,讓地方政府把有限的經費用在刀刃上,花在人民群眾最需要的地方,這些大的執政理念是不會有錯的。如果當地領導真的認識到了這些問題,那么,群眾也不會怨聲一片,更不會四處投訴和舉報……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