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曉杰:任志強們憑什么使絕大多數市民買不起房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02日 12:14 新浪財經 |
編者按:本文系沈曉杰“中國房地產十大批判”系列文章之五(下c),作者授權新浪財經獨家全文發表。我們將陸續刊出全部系列文章,敬請期待。 在中國的房地產商中,有一位人所周知的任志強。這位經常在中國房地產市場叫喊出一些讓人“耳目一新”“豪言壯語”的開發商大鱷,最“經典”的“語錄”,恐怕就是“我是一個商人,我不應該考慮窮人”和“ 不可能讓百姓都買房”之類的了。 如果這僅僅是這位房地產“大鱷”的嘴巴上說說,人們對此還不必在意,但中國房地產市場嚴峻而冷酷的現實是,以任志強為代表的中國房地產商們,早已不僅僅是在嘴巴上喊喊,來擺脫作為一個民生行業的基本的社會責任和產業賴以存在的基礎了,而是在這幾年的房地產市場操縱中,早就通過高房價的門檻,不僅把社會中的窮人遠遠的拋在了中國的房地產市場的大門之外,而且把也不聲不響的把占城鎮人口七八成的普通城市公民趕出了房地產市場。這點不管是來自大中城市房地產市場的基本信息,還是大量的統計分析材料,都證明如此。 在中國的大中城市,幾乎所有的市場調查和統計都在證明,高高在上的房價,已經使70-80%的城市居民買不起房,而絕不僅僅是10%左右的社會底層(也就是任志強所說的“窮人”)買不起房; 來自中國城鎮房地產市場的宏觀數據同樣也證明,現在的中國的房地產市場雖然僅僅只提供了全國城鎮居民正常住房小康需求所需總量的20%多,但竟然還是出現了1.2億多平方米的“空置房”。所以在眾多大中城市,房地產市場中住宅商品房的市場功能 “有效性”,只體現在僅僅能滿足占社會總需求百分之十幾的“富人市場”上。 所以,以任志強為代表的中國房地產商們,似乎“過于謙虛”的描述自己的利益集團,對作為基本民生之一的中國城市居民住房水平的提高和作為經濟發展“重要支柱產業”之一的房地產業所產生的破壞能量。把他們的利益集團的所作所為,和“不應該考慮窮人”聯系在一起,不僅太抬高了他們自己的“善心”,而且也實在太低估他們對社會發展的“負面效應”。 在當今的文明社會中,沒有任何地方,可以把70-80%的國家公民當作是“窮人”。任志強們不知從哪兒學品不端的“教授軍師”那里學會了“偷梁換柱”。一個社會,當70—80%人群都買不起房的時候,難道他們都應該劃為“窮人”?任志強似乎還“引經據典”的搞過社會階層分析。不管他是不是一知半解,但他至少應該懂得一個基本的道理,沒有一個正常的社會,會把七八成的普通公民當作窮人,只有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的初期,人口中絕大多數才可能是真正的“窮人”。但把這樣的“窮富”理論用于正在實踐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社會主義的中國,只能是一種“利令智昏”的猖狂。也許一些靠在全民國有土地使用權上倒賣公民居住權利而暴富的開發商們,真的以為中國城市的買房人,絕大多數只能是當“房奴”的命?!也許富得流油的他們,真的忘了他們是處在二十一世紀的社會主義的國家之中?!難道以任志強為代表的房地產商利益集團,還真的要以高房價為利器,使大多數市民重新“泛貧困化”,以在政治文明建設滯后的社會中,強化和鞏固唯富人和金錢是瞻的“權貴政治”?! 任何一個了解社會階層分析的人都知道,真正政治和社會學定義上的“窮人”,只是指占全社會人口10%的最低收入者。這些人的住房保障,不管是在社會主義國家還是在資本主義國家,都應該是由政府來解決。而當今中國房地產市場的現實是,不是占人口10%的窮人買得起買不起房問題,而是包括社會中層、中低層、中上層和部分上層的人群都買不起房。他們占了總人口的70%左右。在當今的大中城市中,真正能到房地產市場買得起商品房的,只是占人口百分之十幾以上的富裕階層。所以,“敢作敢為”的房地產商們,應該“旗幟鮮明”的高喊“我就是要讓大多數人買不起房”,而不是偷換概念的把占城市人口七八成都買不起房的社會主流人群,統統都稱之為“窮人”。 實際上,作為社會底層的人群,中國城市中的“窮人”早已對買不起房感到無奈、漠然和絕望。因為任何一套小康水平住房的市場售價,都將是他們年收入的50倍以上甚至是上百倍。可以說,中國城鎮的房地產市場,從來就是和他們“絕緣”的。房地產大鱷們的“鱷魚的眼淚”,似乎從來也不曾為他們掉過幾滴。 對高房價和房地產市場最感“切膚之痛”的,還是來自那些本應該成為社會“穩定之基”的廣大中間階層。在大中城市中,他們不是月收入在千元以下的低收入群體,而是個人月收入在3000元以上、家庭年收入在5萬元以上的“小康之家”。在上海、北京、深圳等一些大城市,甚至有不少家庭收入在20萬元左右的家庭,在市區內都買不起一套像樣的體面而理想的小康住房。 自從“中國房地產十大批判”在新浪刊出后,筆者的博客和信箱就接到大量的讀者留言和來信。反映最多的,就是當今社會極力要鞏固和擴大的、作為社會穩定基礎的中產階層對高房價的不滿和憤怒。北京的一位“開了一小公司”的老總說,年收入在25萬以上的他“買房也非常的困難”,對高房價是望而卻步,而他手下每月拿千把塊錢的年輕員工,他們今后的住房問題怎么才能得以解決呢?上海一位家庭收入在20萬左右的博士留言到,現在各方面的生活壓力都很大,從孩子教育到去醫院看病都得大把花錢,職場的競爭壓力也使他們要為今后多方著想。像他們這樣的情況在上海市區要買一套像樣的住房,幾乎是不可能。 其實,從當今中國城市的整個社會階層來分析,在房價日益暴漲的今天,大中城市中真正可以買得起住宅商品房的,也只能是其中的極少數。前幾年曾有學者把當今的中國社會劃分為十大社會階層和五大社會等級。這十個社會階層分別是:國家與社會管理者階層、經理人員階層、私營企業主階層、專業技術人員階層、辦事人員階層、個體工商戶階層、商業服務業員工階層、產業工人階層、農業勞動者階層和城鄉無業失業半失業者階層。他們之中又交會形成了社會上層、中上層、中層、中下層和社會底層這五大社會等級。在這其中,以產業工人階層、商業服務業員工階層和城市失業階層構成社會中下層和底層,基本上早已和現今的房地產市場絕緣;以技術員、辦事員和個體工商戶為代表的社會中層,絕大多數人今天也無力買房;只有在以私營企業主階層、經理人階層和國家與社會管理者階層構成的社會中上層和上層,他們中的一些人才是今天城市住宅商品房的購買主體。不過也有例外。就拿各大城市的市長、書記和局長們來說,他們是城市和社會的管理者,屬于社會的上層,同樣也是城市房地產市場和房價的主導者。但用他們的工資和其他合法收入,有誰可以在自己領導下的城市買得起正常價格的住宅商品房?如果不是貪官,如果不是通過福利房或其他名目繁多補貼的超低價房,有哪個城市的管理者可以解決自己的小康住房問題?套用一句城市白領的比喻,市長一年的工資,可以買得起你管理下城市市區小康住房中的廁所嗎! 以任志強為代表的開發商利益集團,對現在他們所操控的房地產市場已經把絕大多數民眾“驅逐在外”其實也是“供認不諱”的。在任志強博客中(注:要全面了解開發商的利益所在,就不用怕提高他博客的點擊率)有篇“不可能讓百姓都買房”的文章。其中就公然聲稱:“我堅持一個觀點,不要讓所有的老百姓都買房子,因為我們沒有那么大的生產量。在供應量很少的情況下,一定是先滿足最富的人。”確實,現在的中國房地產市場的發展也只滿足了“最富的人”。也是在這篇文章中他不得不承認,“如果按照黨的十六大以及建設部提出的目標,達到人均35平方米,…即使按照目前30%的增長,也根本達不到這樣的水平。”事實也證明,如果還繼續靠任志強為代表的開發商利益集團來操控中國的房地產市場,中國城鎮居民住房小康理想,就會成為永遠實現不了的“夢”。 任志強在文章中把所有問題的焦點都歸咎于“供應量少”。但國家統計局公布的現有1.2億空置房的無情現實,使他的所謂的“理論”被狠狠的扇了一耳光。事實充分說明,當前中國房地產市場的主要矛盾,不是所謂的市場“供求不平衡的”問題,而是億萬市民旺盛的小康住房需求,和官商合謀的壟斷暴利市場下高房價所形成的尖銳沖突。按照全面小康住房的步驟,中國城鎮每年的年商品住房的供應量應該達到15億平方米,但現在每年只銷售了3.5億平方米不到就“過剩”了,空置房達到1.2個多億平方米。高房價不僅強烈抑制了正常的住房需求,而且也抑制了中國的房地產業及中國經濟的正常發展。 一邊是現在的住房供應遠遠滿足不了全面小康的住房要求,一邊卻出現了驚人的高空置房率。這充分說明今天的中國房地產市場,不僅和“窮人無關”,而且也把占城鎮人口絕大多數的普通市民趕出在外。住房作為一個基本的民生需求,出現這樣的危機,已經遠遠不是什么經濟和市場的問題,而是嚴峻的社會和政治問題。 在一些媒體上,經常把任志強說成是“說真話的漢子”,不知道這是客戶般的獻媚還是無知的抬舉。事實證明,任志強在他最主要的觀點上就不敢說真話。他所謂的“我不應該考慮窮人”,其實就是“我不應該考慮絕大多數人”;他“不可能讓百姓都買房”,實質上就是“不可能讓絕大多數人都買得起房”。搞清了這點,就看清開發商利益集團的本質所在。 |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