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中國食用油對外依存度達59%,6.2%的外資企業控制著全國45.6%的產量——
外資壟斷威協產業安全
專家建議,調整外商投資目錄,限制和收緊外資進入農業及其上下游行業投資
張向永 施曉萌
2008年10月22日來源:人民網
19日,《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要“采取有力措施支持發展油料生產,提高食用植物油自給水平”。農業部有關人士王啟對《市場報》記者表示:“這給解決中國食用油戰略安全隱患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契機。”
“目前中國食用油的戰略安全隱患,不僅表現在原材料供應環節上種植面積的急劇減少,更存在于生產和加工環節上國際巨頭的壟斷,以及高達59%以上的進口依存度。”
王啟告訴記者,據中國糧食行業協會今年9月發布的最新統計顯示:中國食用油在2007年對外依存度為59%,創下新高;另外,6.2%的外資企業控制著全國45.6%的產量,產值和利潤分別占到46.8%和56.3%。
跨國糧商控制75%以上食用油
產品定價權由外資壟斷
走進超市,貨架上的食用油品牌琳瑯滿目,但鮮為人知的是,這些品牌大多是“一母同胞”,操縱在外資手里。
國際巨頭壟斷已成為中國食用油戰略安全的現實威脅。目前,世界糧食交易量的80%、中國油脂市場原料與加工及其食用油供應的75%以上已被擁有百年歷史的四大跨國糧商“ABCD”所控制,即ADM(ArcherDaniels Midland)、邦吉(Bunge)、嘉吉(Cargill)和路易達孚(Louis Dreyfus)。跨國糧商在中國97家大型油脂企業中的64家企業參股控股,占總股本的66%;在十大食用油加工企業中,年產量達到150萬噸以上的有3家,分別是“益海”、“嘉里”、“中糧”,前2家企業就有外資背景,且同屬一個集團,即馬來西亞豐益國際,“嘉里”生產金龍魚、胡姬花、花旗食用油等品牌,“益海”參股生產魯花等品牌。金龍魚、福臨門、魯花三大食用油品牌占中國食用油70%以上市場份額,其中“豐益嘉里系”獨占中國食用油近50%市場份額,而“中糧系”食用植物油的主要貿易進口對象仍是美國ADM。國際巨頭憑借資本和歷史與經驗的優勢,已完成對上游原料、期貨,中游生產加工、品牌和下游市場渠道與供應的絕對控制權。
在外資形成原料買方壟斷的同時,也壟斷了產品定價權。“可以說,目前中國的小包裝食用油的定價權已經被壟斷。”中糧集團總裁于旭波日前對媒體表示。于旭波認為,在米、面、油這種基本消費品市場中,如果有企業的市場份額達到30%至40%,或50%以上,就形成了市場壟斷,不利于行業健康發展。
根據AC·尼爾森統計數據的測算,目前,由益海、嘉里生產的“金龍魚”牌小包裝食用油及其所有相關品牌的市場份額,加在一起大約占到了50%。
《指導意見》未及小包裝食用油
政策收緊難破外資壟斷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投資與市場研究室主任曹建海早在2006年末,就關注到世界農產品價格大幅上漲之下,國際資本對保護中國的糧食安全構成了威脅。他提出,應該調整外商投資目錄,限制和收緊外資進入農業及其上下游行業投資。
調查顯示,僅在2003年至2005年間,我國建成的大型大豆初榨油廠,有一半以上的企業因經營困難破產倒閉或被其他企業兼并重組。“外資看重的是中國的需求市場,食用油的利潤也比較高。” 曹建海認為,外資企業之間雖然不是一張皮,但如果企業數目比較少,市場集中后很容易形成默契,中國最終會喪失食用油的定價權,遭遇外資的價格操控,甚至在油脂原料市場中構成買方壟斷。
王啟告訴《市場報》記者,油脂即使是在發達國家都是被嚴格保護的,不會輕易放任外資壟斷。
今年6月,中國糧食行業協會會長白美清上書國務院,提出要提高油脂自給率,保障中國食用油安全。不久,中國發出了收緊外資投資油脂政策的信號,國家發改委率先將焦點鎖定在大豆,這是國內去年進口量最大的農產品。海關統計數據顯示,2007年中國大豆進口量3082萬噸,對外依存度高達70%。今年前5個月中國大豆進口價格同比上漲了78%,進口成本的上升給國內市場帶來輸入性通脹的壓力。
9月初,國家發改委發布了《促進大豆加工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表示要改變內資加工企業市場競爭力不足、市場占有率低的局面,單個大豆油脂加工企業(集團)大豆油脂實際大豆年加工量達到全國總量15%以上,原則上不再準予其新建和擴建大豆油脂加工項目。
于旭波卻注意到,這份“指導意見”的內容僅限于大豆加工,對小包裝食用油并沒有限制。于旭波認為,應該對小包裝食用油等與老百姓日常生活相關的食品進行界定。他說,如果市場份額占到50%以上,可能左右市場價格,基本上就可以說他定什么價就是什么價了。但這是一個商業行為,政府不太好干預。“我認為根本的解決辦法就是要限制市場壟斷,企業之間是對等的定價機制,對老百姓來講就有一個比較好的價格環境。”
扶持國內龍頭生產企業
破解食用油雙重結構性失衡
根據中國統計年鑒“中國人均食物消費結構的變動分析”,從1978年到2006年,食用植物油人均年消費量則從1.6公斤上升到6.7公斤,增長了4.19倍,并仍呈增長態勢。
與食用植物油上升需求相反,中國食用植物油種植面積不斷減少,生產自給率越來越低,60%以上依賴進口原料或直接進口食用原油,2007年中國食用油總消耗2300萬噸,總供給2380萬噸,其中直接進口食用油800萬噸以上,大豆進口3000萬噸以上,中國食用油自給率早已超出國際安全警界線,已無戰略安全可言,并戰略儲備極低。
王啟表示,出現這種狀況,從根源上追究,還要歸咎于我們長期以來對糧食產業認識的誤區,以及建立在此認識基礎上的產業政策。他認為,大豆危機與中國食用油危機的根本原因是因中國油料作物品種及其種植結構性失衡所引起的,是中國食用油戰略安全的根本隱患。中國傳統油料作物大豆在西方巨頭轉基因大豆沖擊下節節敗退不斷萎縮,從1995年以前的凈出口國,到2000年成為最大進口國。2007年我國國產大豆產量僅為1400萬噸,同比下降12.32%,大豆種植面積也同比下降了6.25%,大豆種植面積出現第一次歷史性逆轉。
王啟認為,國家應改變對糧食與油料作物認識與政策的偏差,立足國內油料作物多元化種植,重點扶持并培育高產量、高產值、高出油率油料品種,扶持國內龍頭生產企業,打破或抑制國際巨頭壟斷格局,改變油料品種種植與國際巨頭行業壟斷雙重結構性失衡。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