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對汶川地震反應迅速,我們應該學點什么?
lup
日本在汶川大地震之后的第九天就立即做出反應,加速校舍抗震加固工作,提高中央政府補助標準,加固1萬所危險學校,據報道日本中央政府把原來只負擔加固校舍的經費的一半,改為把中央政府的補助份額提高到三分之二,僅2008財年,日本政府就已撥付專款1150億日元用于校舍的抗震加固。
日本的這個反應值得我們借鑒,我們需要在提高校舍的防震抗爭能力上做一些實實在在的工作,以提高學校教舍的抗震能力。
幾天來我和朋友一直在談論汶川大地震的災后重建問題,毋庸置疑汶川地震專家委員會的評估以及建議是重建的科學依據,建設與發展要尊重科學,這個觀點不會有人懷疑,但是汶川地震的教訓讓我們看到一個事實,唐山大地震之后我國建立起來的房屋防震抗震的建設規范堅持得并不是很好。這些年如果確實是嚴格執行相應的規范,相信這次地震雖然有不可抵擋的因素,但是損失一定會小了許多,其中第一位的問題是人員的傷亡問題。這一點與日本相比就是一個明顯的差距。
先說一下農村學校危房改造工作,有報道說:“從2001年開始在全國實施中小學危房改造工程。2001至2002年,已經成功實施了第一期全國農村中小學危房改造工程,中央和省(自治區、直轄市)共安排專項資金52億元,其中,中央安排專項資金30億元,累計改造農村中小學嚴重危房1700萬平方米。2003年,國家又全面啟動了第二期全國農村中小學危房改造工程,決定在2003至2005年共投入中央專款60億元,基本消滅全國農村中小學現有D級危房校舍,目前該‘工程’正在順利實施。”
這個報道中說的“D級危房”是一個什么概念?根據國家相應規范《危險房屋鑒定標準JGJ125-99》規定:“D級:承重結構承載力已不能滿足正常使用要求,房屋整體出現險情,構成整幢危房。”
由此看出一個問題,國家在本世紀初撥出的大量資金進行農村校舍的改造主要對象是“D級危房”,這是瀕臨倒塌的校舍。
我國在1966年邢臺地震后,正式發布了74版建筑抗震設計規范;然后,1976年唐山大地震以后,經78年修訂后,89年年發布了89版的抗震設計規范;現行《建筑抗震設計規范》是2001年7月20日批準發布的,對于不同建筑抗震設防要求的房屋設計都做了相應的抗震規定。
現在評估教育部的危房改造已經是一個“馬后炮”,應該清楚的是這個計劃忽視了《建筑抗震設計規范》,這個教訓是深刻的。2003年教育部實施《國家西部地區“兩基”攻堅計劃》,經過四年的努力這個計劃基本完成,四川也是屬于西部地區。實施這個計劃的時候,新建的校舍是不是嚴格執行了《建筑抗震設計規范》,這次四川的地震校舍倒塌嚴重,這個問題在整個評估結束之后也會清楚的。當然,在倒塌的校舍中有的是屬于“問題校舍”,例如都江堰的聚源中學。
因此從汶川地震中我們得出的教訓基本有三個:1. 農村學校危房改造工作計劃時并沒有把防震抗震列入到計劃中;2.地方政府在實施“兩基”攻堅計劃時是否因為迫于資金等多種原因,因此也沒有能堅持教舍防震抗震的要求;3.腐敗是“問題工程”的根源之一,豆腐渣工程就屬于這一類。
筆者寫這段文字不僅是針對學校教舍,我國的許多公共設施也需要有相應的措施,首先要進行防震抗震能力的評估,并有計劃注入資金進行改造提高抗震設防能力,特別是處于地震帶,或者受地震帶強烈地震波及的烈度在7度以上的地方都屬于重點設防地區。國家地震局可以說對這次地震事前沒有任何征兆,但不能說不了解中長期的預報中這個地區是一個危險的地區,國家地震局督導這個地區的抗震設防是必需履行的行政職能。
城市的成套民用住宅也需要進行評估,依照我國城市規劃的法令,城市建設的新住宅都是要經過相應的批準審核程序,其中抗震設計是強制性的,因此評估中如果發現一些問題就一定不能姑息,依法查處。另外也需要對確有問題的住房進行改造。
筆者觀察到一個非常危險的現象,這里的一張照片是我拍攝的某地城鄉結合部的民房,這些民房非常密集,都是從平房一層一層往上加的,抗震性極差。各地城鄉結合部、城中村以及一些沿海省份這種情況常見。而且這些地方的消防等級也很低,一旦火災后果不堪設想。有的地方政府已經提出:“限制三層,打擊四層”的口號,這些民居幾乎是定時炸彈,一旦地震,抗震能力非常低,因此需要盡快統籌解決。
作為政府部門在決策的時候一定不能忽視防震抗震,在行政執法時一定要依法行政,城鄉建設已經有了相關的法令,這里有教育群眾的問題,也有干部嚴格執法,特別是自身嚴格遵守法律的問題。城鄉結合部農民“瘋狂”用低成本建房,就是等待拆遷,相應法令不能約束這種問題,一旦出現問題后果同樣不堪設想。
日本是一個地震多發的國家,關東地震、阪神地震都給日本造成嚴重創傷,已經深深的印在每一個日本人的心中,因此日本對防震抗震的工作非常重視,這次汶川大地震之后發生后,除了立即派專業救援隊伍來華進行救災,并立即根據汶川地震中出現的問題做出反應,這是值得中國學習的。
地震是地殼運動的結果,它與人類活動有沒有直接的聯系是一個不確定的問題,但是可以斷定這些年極端的災害性氣候的出現確實與人類的活動有關。各種建筑除了要抵御地震的破壞,同時也需要有抗拒各種極端災害性氣候的破壞,因此從汶川大地震中及取得教訓不僅是一個防震抗震的問題,而且還要包括抵御極端氣候以及地質災害的能力問題,這是需要依據科學,依據相依相應的規范,社會發展越快,這種防范意識就要越高,這是也應當是科學發展觀中的一個重要內容。
2008年6月10日星期二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