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我國氣候正變得異常 極端氣候頻發防大災
2008年05月06日 來源:瞭望新聞周刊
近來一系列天氣變化表明,我國氣候正變得異常,極端天氣增多且愈演愈烈
今年1月以來,一場歷史上罕見的持續性低溫、雨雪、冰凍氣象災害席卷全國,全國有20個省(區市)不同程度受災,尤以南方為重,造成的影響幾乎涉及各行業及人民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據民政部統計,受災
人口達1億多人,直接經濟損失超過1500億元,為近50年來同類災害之最。
正在恢復重建的南方重災區,又再次遭遇“天災”。4月下旬,湖北20個縣市繼18日至19日暴雨之后又一次遭到暴雨襲擊,暴雨除造成2億多元的損失之外,還造成了三峽地區特大山體滑坡。幾乎與此同時,我國北方大部地區出現了大風降溫天氣,部分地區降溫幅度超過10℃;新疆、蘭州等地下起了大雪,四川盆地、江南、華南部分地區迎來了大雨、局地并有短時雷雨大風或冰雹等強對流天氣;今年第1號臺風“浣熊”又不期而至,橫掃海南、廣東,成為1949年有記錄以來登陸我國最早的臺風。
這些不正常的天氣現象稱為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是什么原因致使這種極端天氣事件頻發?在剛結束的“氣候變化與科技創新國際論壇”上,《瞭望》新聞周刊記者了解到許多專家給出的相同答案:極端天氣事件與全球氣候變化有直接聯系。
我國氣候正變得異常
“很多證據表明,氣候變化對自然生態、農業、水資源等已產生可識別的影響。比如我國南方降雨增多導致洪澇,北方降水減少導致干旱,等等。我國去冬今春發生的低溫、雨雪、冰凍災害,不一定直接是氣候變化引起的,但也沒有證據證明這種極端氣候事件與氣候變化無關。氣候變化可能會加重這種非常態變化,會引起更多更嚴重的極端氣候事件的發生。”剛剛卸任的清華大學常務副校長何建坤如此表述。
作為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在接受《瞭望》新聞周刊采訪時,何建坤強調,“不管今年發生在我國南方的雨雪災害與氣候變化有沒有直接關系,它都警示我們,要盡快健全國家防災體系應對氣候變化,防止氣候變化可能引發的更大、更嚴重、更極端的氣候災害。”
中國科學院大氣所災害性氣候研究與預測中心主任、中國氣象學會氣候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張慶云,多年來主要從事東亞季風和異常長期天氣過程及短期氣候變化物理成因機制的診斷和預測研究。她告訴《瞭望》新聞周刊,2008年初南方大范圍持續性的雨雪過程,造成下墊面土壤濕度發生變化,對后期天氣氣候可能會產生怎樣的影響值得關注。她認為,2007~2008年冬季赤道東太平洋出現了拉尼娜事件(海溫低于氣候平均態的負異常)以及東亞冬季風環流偏強等,有利于東亞夏季風環流偏強,根據海溫及環流演變特征,今年汛期我國華南、黃淮流域的降水可能會比常年偏多。因此,及早預防,防患于未然十分必要。
據氣象專家介紹,極端天氣氣候事件,一般是指超過或嚴重偏離平均狀態,能造成較大社會和經濟影響的天氣氣候異常。溫度、降水、干旱、冰雹、雷擊、洪澇、熱帶氣旋、沙塵暴等常規的氣象災害超過平均狀態,都可能造成極端天氣氣候事件。
中國氣象局提供的資料顯示,我國繼1月中下旬持續低溫雨雪冰凍氣象災害之后,2月上中旬,西南地區東部、西北東南部又遭遇持續雨雪冰凍天氣,其中貴州西部、云南東北部平均雨雪冰凍日數為1951年以來次多值。2月份,我國長江中下游沿江地區及四川盆地、云南東部、福建中東部、安徽南部等地又降大霧;受異常持續低溫天氣影響,截至2月14日,黃河寧夏段累計封河260公里,創近40年來之最。黃河寧夏段397公里河段全部發生凌汛。進入3月,我國北方大部地區干旱持續發展,云南、廣西等局部地區發生強對流天氣,四川局部地區發生嚴重雪災和山體滑坡,新疆伊犁州果子溝發生雪崩,新疆、甘肅、內蒙古、吉林、黑龍江等地出現沙塵天氣,黃河內蒙古部分河段發生嚴重凌汛災害。
事實上,從去年西藏阿里罕見雪災到今年初我國大范圍低溫、雨雪、冰凍災害再到近期的一系列天氣變化,我國氣候正變得異常,極端天氣增多且愈演愈烈。
2007年極端氣候已在我國創下了幾宗歷史之“最”:繼2006年出現有觀測記錄以來最為嚴重的高溫干旱,川渝地區2007年又發生有氣象觀測記錄以來最強降雨。2007年7月,淮河流域發生了近50年來最大的流域性洪水,6至8月東北地區遭受嚴重夏伏旱。縱觀全年,雷電、風雹等強對流天氣點多、面廣、頻次高,雷擊致人死亡為歷年之最。
應對更極端、頻繁的氣象異常
“從1986年的冬季至今,我國已經經歷了21個全國性暖冬。氣候變化已深度觸及我國農業和糧食安全、水資源安全、能源安全、生態安全、公共衛生安全,必須從戰略高度重視和加強氣候變化應對工作。”國家氣候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秦大河在接受《瞭望》新聞周刊采訪時強調說。
秦大河告訴本刊記者,氣候變暖最直接的威脅就是極端天氣氣候災害。而未來20年全球氣溫增高的趨勢仍將持續,這將使我國極端氣候災害發生的頻率、強度和區域分布變得更加復雜和難以把握,所造成的災害也更為嚴重,經濟社會發展將面臨更多復雜難題。
“從目前各國科學家的研究結果看,全球氣候變暖是一個長期的趨勢,而氣候系統內部的變化也是多尺度的。如近期長江、江淮流域持續暴雨就是季節內尺度疊加造成的。”
接受《瞭望》新聞周刊采訪的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院長張人禾分析說,氣候變化通常是由兩方面形成的,一方面人類活動導致氣候變暖,這在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發布的第四次評估報告中已有明確闡述。IPCC的評估報告認為,近50年來的氣候變化基本可以認定是人類活動引起的,人類活動“很可能”是氣候變暖的主要原因(90%以上可能性)。這一結論已成為業內專家的廣泛共識。另一方面,氣候系統本身的自然變化也會導致氣候變化。
張人禾舉例說,今年初發生在南方的災害性天氣過程,它的主要特點是低溫雨雪冰凍,而且都具有持續性強的顯著特點。“其實,雨雪、低溫、冰凍天氣每年都有,但都不會持續太久,所以影響小,損失也小。但今年初的天氣很是異常,從統計數據看,災害發生區域的最大連續低溫日數、最大連續降雪量和最大連續冰凍日數,均為1951年以來歷年冬季的最大值,而且幾種天氣災害疊加,其強度為百年一遇。”
受訪的多位專家表示,隨著全球氣候的持續變暖,今后我國可能會遭遇更為極端、頻繁的氣象異常事件。因此,妥善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事關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的實現,必須予以高度重視。
強化監測、預報、預警三個環節
2007年我國頒布了首部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性文件——《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我國將采取一系列法律、經濟、行政及技術等手段,減緩溫室氣體排放,并提高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為實現“十一五”規劃中提出的“將單位GDP能耗減少20%”的目標,制定了《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采取了包括關停小火電廠在內的強有力的政策措施。
為了對《國家方案》的實施提供科技支撐,科技部聯合14部委共同制定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科技專項行動》。據科技部有關負責人介紹,“十一五”期間,科技部已在相關科技計劃中落實中央財政經費超過70億元人民幣,用以支持針對節能減排和氣候變化的科學研究。
“應對氣候變化,我國比發達國家面臨更大的挑戰。我們要發展經濟必然要增加能源消費,使得二氧化碳排放增加。如何協調經濟發展與減緩二氧化碳排放的關系,是我們亟待破解的發展中的難題。其出路就在于加強技術創新,發展低碳能源技術,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走低碳經濟發展道路。”何建坤教授反復強調說。
張人禾研究員也認為,在全球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伴隨著氣候變暖出現的異常天氣氣候事件有可能增多,我們在積極應對的同時也要適應這種變化,切實增強防災減災意識。
受訪的專家們表示,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大氣環流特征等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的可能性增大,需要把防御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擺在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位置,最大程度減輕災害損失,避免災害成災難。
多位專家認為,監測、預報、預警是防御極端氣象災害的三個重要環節,應加強極端氣象災害的預警預報和影響評估技術研究,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制定綜合防災減災的政策措施。從目前的氣象預報看,我國在短期預報方面準確率很高,但長期預測預報方面的能力還很弱。相關部門應加強科研力度,著力分析和研究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長期變化規律,努力提高對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預報準確度;著力研究和開發極端氣象災害影響評估的技術方法,做好對可能發生災害的影響程度、影響范圍等的預評估。
中國氣象局有關負責人表示,我國現有氣象災害綜合監測探測范圍、精度、時空分辨率等方面尚不能滿足氣象防災減災的要求。下一階段,我國將制定氣象及其次生、衍生災害的綜合監測系統建設規劃,完善綜合監測網絡,同時,協調相關部門制定國家氣象及其次生、衍生災害監測相關標準和觀測規范,不斷提高綜合監測能力。
此外,將加快建立“政府領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防御極端氣象災害體系和機制,建立完善的極端氣象災害應急預案,建立多災種早期預警機制,進一步完善應急預案的啟動機制,進一步完善部門聯合、上下聯動、區域聯防的防災機制,為應對氣候變化做好充足準備。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孫英蘭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