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經濟工作的核心與趨勢
12月3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京召開。這次會議基本上是以11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精神為基調。即2008年的經濟工作是,堅持穩中求進,保持經濟持續平穩較快協調發展,把防止經濟增長由偏快轉為過熱、防止價格由結構性上漲演變為明顯通貨膨脹作為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可以說,這個基調,無論是對當前經濟形勢的判斷,還是對明年經濟工作提出任務來說,基本上是正確的。
而為了實現上述的基本任務,根據當前的經濟形勢,會議提出了,中國宏觀經濟政策將出現顯著的變化,就是實行穩健的財政政策的同時,實行“從緊的貨幣政策”。而在第三季度央行貨幣委員會例會確定的是“適度從緊的貨幣政策”,而這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改變“從緊的貨幣政策”,比以往的貨幣政策又緊縮又深了一層。這也是幾年來貨幣政策一種新提法。
那么,中央為什么要采取這樣的宏觀政策?這基本上是對當前經濟形勢判斷基礎上形成的。我們可以看到,2007年以來,為防止固定資產增長過快,緩解貿易順差過大矛盾,控制物價過快上漲,抑制信貸過快增長,緩解流動性過剩等,國家各個部門采取了一系列的宏觀調控政策,比如,央行5次調高存貸款利率,8次提高存款準備金率,財政部發行特別國債回收流動性,國務院大幅降低利息稅率,以及相應的土地政策和稅收政策等。
但是,在這一系列的宏觀政策下,整個經濟快速增長的情況仍然存在。從已經公布的數據來看,整個經濟快速增長是不爭事實。前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11.5%。1-10月份,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26.9%,房地產開發投資同比增長31.4%。房地產開發投資在中西部地區增長更是達到40%以上。還有,10月份M2增長達18.5%,不僅高于全年設定的目標,也高于2006年末的同比增長速度。而M2快速增長也說明了銀行信貸增長快速。比如,1-10月份銀行信貸增長達到3.5萬億元。個人住房消費貸款高達7000億元以上。還有10月份的居民消費指數達到6.5%,通貨膨脹上升壓力不小。
從上述圖景來看,整個中國經濟基本上處于一個快速增長甚至于過熱的狀況下。這也是中央為什么要把防止經濟增長由偏快轉為過熱、防止價格由結構性上漲演變為明顯通貨膨脹作為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關鍵所在,也是2008年要采取“從緊的貨幣政策”關鍵所在。而經濟過熱的原因有許多,但較為重要的則是銀行信貸增長過快,貨幣投放過多。因此,只有貨幣政策從緊,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改變這種狀況。
可以說,隨著2007年國內股市及樓市兩大資產價格快速上漲,國內CPI連續多月都跨上6%以上高度。盡管有職能部門認為,中國最近的物價上漲是結構性的。對此,我一直認為目前職能部門對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的解釋比較牽強。因為,就目前中國的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來說,早就與快速變化的市場相差很遠。它不僅表現這種指數的權重與類別基數與居民實際生活相差較大,而且也表現與國際通行慣例也差別很大。在這種情況下,這種居民消費價格指數體系當然面臨的困境很多。比如說,為什么中國的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只有漲到食品之后表現出通貨膨脹率上升?如果不是食品的價格上漲,其他消費品價格的上漲,則對這種指數的影響則很小。比如居住類的價格,隨著這幾年房價快速上漲,一直處于持續上漲態勢下,但是,由于居住類的權重低及基數低,即使居住類價格在上漲,對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上漲整體地影響也不大。
假定我們在認可既有居民消費價格指數體系是在合理的條件下,那么中國的通貨膨脹率水平最為決定的因素當然是食品類。因為,從中國式的通貨膨脹來看,價格上漲往往與權力遠近有關,越是靠近權力的產品,其上漲時間就越早,上漲的速度也就越快。比如,這一輪的價格上漲就是從房價開始,就是從政府完全壟斷的產品開始。當這些產品的價格上漲最后傳導到食品類消費品時,這種與權力最遠、市場最為弱勢的產品的價格上漲就意味著中國的全面通貨膨脹開始。因為,最后食品類消費品的價格上漲不僅在于有上游產品價格上漲的成本性推動,有國際糧食市場價格上漲傳導,也有市場最弱勢者市場信息反饋、強化及整個市場預期的改變的影響。同時,當食品類價格全面上漲后又會出現新一輪的信息反饋傳導到上游產品上,就會出現中國物價水平輪番上漲。因此,從這些現象來看,盡管目前國內消費品價格的上漲是由食品推動的,表面上是相對價格的調整,實際上是整個市場價格普遍上漲。中國通貨膨脹已經處于一個較高的水平上。
特別是,近期國際糧食價格、石油價格快速上漲,國內新一輪經濟增長模式的改變(要素價格內在化),公共服務價格行政性上調,農村勞動力成本上升等方面都造成國內消費品價格快速上漲壓力,中國通貨膨脹的壓力更是不可小覷,更是不可以用物價的結構性上漲來解釋。
更何況,物價結構性上漲是一個十分模糊的概念。因為,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是統計部門處理了結構信息以后的一個總量指標,是反映了某一個時期居民消費價格的總體水平。如果把一個清清楚楚的概念(比如CPI上漲的6.5%)再用一個“結構性”概念來界定,那么這不僅會把一個清楚明白的東西搞得含糊不清,而且容易引起市場誤解,影響政府、企業、個人對當前經濟形勢的判斷。特別是,當政府也對這種經濟形勢也做出“結構性”的判斷時,那么政府就得出臺“結構性對策”。可以說,這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以從緊的貨幣政策來反對通貨膨脹作為明年的首要任務應該是對的,也是把握到整個明年經濟工作的核心。
還有,我們可以看到,近幾年來的中國經濟快速增長,是建立在快速的城市化、國內房地產市場快速發展的基礎上的。如果說,房地產市場增長過快得不到一定程度的調整,特別是有些城市的房地產泡沫不擠出,那么國內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過快、銀行信貸增長過快、居民消費價格攀升是不可避免的。
對于國內房地產增長過快的問題,政府已經認識到問題嚴重性,特別是有些房價快速上漲過快所吹的房地產泡沫,政府更是有所認識。因此,2007年下半年以來,政府推出了一系列關于房地產市場調整的政策。比如說,24號文件、359號文件、39號令、64號文件。這些文件盡管角度不同,針對問題不同,但是根本點就是在改變目前中國房地產市場發展模式,就是要讓國內房地產市場成了一個解決民生問題的市場,成為一個解決與改善絕大多數居民居住條件的市場。可以說,如果政府對這個目標進一步強化及具體化,那么政府就會圍繞這一目標出臺一系列的相關政策。而從緊的貨幣政策對遏制國內房地產市場的過度投資及炒作也是最為重要的工具。目前房地產的許多問題,當然十分復雜,但是,如果能夠銀行信貸進行有效控制,其他問題也就迎刃而解。
而且,從最近深圳、廣州、北京、上海等地房地產市場透露出的信息來看,上述政策的效應正在顯現。而上述政策最為核心的方面就是銀行信貸政策的變化,通過銀行信貸政策來遏制房地產投資與炒作,讓房地產市場成為一個居住消費的市場。這無論是對民生還是對銀行信貸風險的控制都是十分重要的。因此,貨幣政策的從緊就是要通過銀行信貸的價格和數量工具來遏制房地產市場投資炒作。而穩健的財政政策,就是要加大對住房保障體系支持力度,加大廉租房、經濟適用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設,從而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中低檔住房的供應關系,緩解房地產的供求關系。現在的問題是,各地方政府要從根本上來落實這些政策。如果國內房地產市場出現大的調整,那么中國經濟投資過熱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防止經濟增長由偏快轉為過熱、防止價格由結構性上漲演變為明顯通貨膨脹作為2008年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已經把握到問題核心,它也是化解當前經濟生活中不少問題與矛盾好的切入點。而要達此兩大目標,最為重要的是貨幣政策的從緊。而貨幣政策的從緊就是要通過價格工具及數量工具來減少貨幣的發行量,緊縮國內銀行信貸規模;財政政策穩健就是政府加大對公共品的投入,現實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如果這樣,就能夠控制住兩大資產價格泡沫,穩定物價水平,降低整個中國經濟的風險,從而讓中國經濟真正走向持續穩定發展的軌道。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