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20年來,縣域教育,或者說縣鄉教育的狀況發生了比較大的變化。從2000年的第五次人口普查,到2010年的“六普”,再到2020年的“七普”,可以發現一個比較明顯的趨勢,那就是人口相當程度上朝著沿海經濟發達地區,以及省會城市、直轄市遷徙集中。這種背景下,縣中陷落、鄉鎮中學衰落成為很多地方縣域經濟和社會發展中最為直觀的現象。
人口遷徙,使得大量優秀生源和部分優良師資外流,這是一個非常顯著的趨勢。這使得過去全國很多地方可見的那種小縣城辦大中學、名中學的現象,發生了突出變化,一本、名校的上線率和上線人數下滑。而曾經長期依賴基層政府財政“輸血”,以及教育提留的鄉鎮中小學,在農業稅被取消后,就失去了教育提留的支持,基層尤其是縣鄉兩級財力的匱乏加劇了基層財政淪為“吃飯財政”的狀況,支持教育也陷入“心有余而力不足”。
這種情況下,依然留在直轄市、省會城市以外的中西部廣大縣域上學的孩子,及其家庭,面臨的是一個相對過去發生了弱化的教育供給。但現實競爭發展壓力卻在增強,一方面,廣大學生家庭更為廣泛地接納了更高學歷、名校門檻有助于擴大競爭選擇可能這樣的觀點,家長更加重視子女教育,20世紀80-90年代在廣大農村和縣城比較普遍的家長隨意叫停孩子接受教育的現象,基本上不再存在了。正因為這樣,縣域學生家庭的家長就感到更為焦慮,尤其是近年來雙減政策、普職分離政策的推行,讓很多家長憂心自家娃過早失去了向上流動的選擇可能。家長們通過互聯網等信息渠道可以清楚地了解到,那些在省會城市、直轄市上學的孩子進入高中尤其是省級示范高中的升學率,要遠遠高于非省會城市和直轄市的縣域。
另一方面,正如武漢大學社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楊華,中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講師雷望紅等人合著的《縣鄉的孩子們》一書所指出的那樣,農村家庭依然有“讀書改變命運”的教育夢想,但在鄉鎮中學調研發現,那些被劃入了非重點班級的孩子,大多在課堂上睡覺、玩手機、打游戲,甚至吸煙、玩鬧。這些班級中,認真聽課的孩子不過一成,大多數都在分心。經過交談了解到,很多孩子聲稱知道讀書有用,能夠找到更好的工作,掙的錢多,但他們、她們學習成績不好,在學習上非常吃力,越到高年級就越聽不懂老師所講的內容,逐漸形成并強化厭學心理。還有部分學生,更是可謂頑劣,通過經常挑戰學校、老師的管理為樂。
書中分析指出,縣鄉教育體系中的學生接受了“吃不了學習的苦,就吃生活的苦”的說法,卻是反過來理解,也就是因為實在吃不了學習的苦,也沒有機會脫穎而出、競逐優秀,那就等到以后成年后才去吃苦吧。除此之外,現在在縣域范圍內學習生活的很多孩子,相較其父輩,獲得了更多的代際支持,很多孩子的父母在外打工,為孩子未來結婚成家、置辦房產進行了積累,所以學生就認為在學校里呆著,等到成年,找一個能夠提供生活費用的工作就已足夠。書中還指出,短視頻的興起,為一些低學歷但特點突出的人才提供了致富成功的可能,還有在城里工作的外賣員、快遞員等工作,都被認為可以無需學歷就可以充任,“這弱化了文憑在工作上的吸引力,而不認真學習也能夠從事這些低門檻且看起來比較體面的工作”,反過來降低了學生學習的動力。
而其他一些來自縣城、鎮場,與父母同住,成績位于縣鄉學校年級、班級上游的孩子,家長較為重視教育,但也與大城市學生家庭一樣,過度看重孩子的成績,竭力干預孩子的社會交往,建立起書中所說的“精細化的養育節律”,這對于孩子帶來的壓力是可想而知的。在雙減政策推進后,這類家庭仍然努力致力于為孩子選報各類補習、強化課程,再加上家長為孩子學習的持續經濟、精力付出,這些均使得孩子難以承受考試、升學失利的結果。
書中在談到縣鄉學校中較為普遍的學生沉迷手機現象時就指出,這導致了縣鄉孩子因沉迷手機而忽視了戶外活動和身體鍛煉,身體素質下降,而且還造成嚴重精神坍塌問題——他們、她們被游戲、短視頻、娛樂節目所影響,被人生苦短、及時行樂、拜金主義等觀念潛移默化地影響著。
與之相關的現象還有相對普遍的校園霸凌。在縣中陷落、鄉校衰落的背景下,學校爭取上級政府支持的唯一政績指標就是升學率,而如前述,縣域教育中充斥的厭學情緒使得學校“放棄”大量升學無望的孩子,這就是書中指出的“充分顯示了一個‘名牌’教育工廠異化教育理念、實踐功利主義教育的現狀”,老師并不重視培養和健全孩子人格。事實上,也有不在少數的縣鄉學校仍然堅持著嚴管學生的方式,很大程度上減少了學生違紀違規行為和校園霸凌現象。
《縣鄉的孩子們》這本書通過楊華、雷望紅等學者一系列翔實深入的調研,廣泛地檢視了近幾十年來在高速城市化背景下,被事實性弱化、邊緣化的縣域教育的面貌,深入發掘了縣中和鄉校(衰落)、留守兒童、陪讀媽媽、青少年抑郁、校園霸凌、家校關系、雙減及撤點并校政策在基層的實施影響。可以說,借助這本書,我們得以更好地認知了解正在發展、上升和變化的中國的復雜性、多元性,洞察新聞熱點背后的鮮活現實,真正理解那些生長在縣鄉教育體系中的孩子,及其家庭的焦慮、關切與期待。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