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斯巴甜是一種低能量的人工合成甜味劑,由于成本低廉,“效果出眾”,甜度可達蔗糖的160倍到220倍,在達到相同甜度的情況下,只用一點就可以達到理想結果,成本僅為蔗糖的9.4%,用量儉省,因而在食品和飲料中廣受歡迎。
根據我國《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GB2760-2014),阿斯巴甜作為甜味劑可以用于面包、糕點、餅干、飲料、調味品等諸多食品中。
最近,關于“阿斯巴甜”對人體危害性的一則消息上了熱搜,世界衛生組織旗下的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或將于7月14日宣布,人造甜味劑阿斯巴甜“可能對人體有致癌性”。
據悉,國際癌癥研究機構于6月舉行專家會議,根據所有已公布的證據評估一些產品是否存在潛在危險,會上認定阿斯巴甜“可能對人體有致癌性”,或被列為“2B類”致癌因素。
同時,世衛組織食品添加劑聯合專家委員會(jecfa)、世界糧農組織也在對阿斯巴甜的使用情況進行審查,預計將于7月宣布相關的調查結果。
《華盛頓郵報》6月22日報道稱,根據2022年法國的一項研究結果,大量攝入阿斯巴甜可能增加成年人的患癌風險。
“無糖”的廣告
作為一種碳水化合物,糖是人體不可缺少的營養物質。糖是人體主要的供給熱能的物質,約占人體每日所需總能量的60-70%,有時超過80%。
糖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廣,例如,水果中所含的果糖,葡萄內所含的葡萄糖,奶中所含的乳糖,甘蔗里的蔗糖,以及米面中的淀粉等等,都屬于這類營養物質。
人類所需要的糖類主要是從淀粉中攝取的。
但凡事過猶不及,糖類每日攝入過多也不可取。因為糖分攝入過多,時間一長,日積月累,將會產生“過量危害”。例如,可能出現人體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甚至引發癌癥等多種疾病風險。
因此,許多廠商便看中了這點,大肆宣傳天然糖類的“過量危害”,并提出了“代糖”、“人工甜味劑”的優點和好處,——在滿足味蕾的情況下,避免糖類攝入過多、避免過量危害。
“無糖”的概念食品、飲料等等,就被作為宣傳賣點。
然而,所謂的“無糖”食品或飲料,真的是“無糖”嗎?
實際并非如此。
無糖并不代表里面沒有糖,只是不含蔗糖、葡萄糖等升糖成分而已。為了維持口感,往往采用各種成本低廉的人造甜味劑來代替。
標有“零糖、零卡”的食品飲料,大多只是“零蔗糖”。如果仔細甄別食物成分表或配料表,就會發現其中多多少少都含有阿斯塔巴、安賽蜜等甜味劑。
而“零卡”也不是絕對的“沒有卡路里”。
對于預包裝食品,《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預包裝食品營養標簽通則》(GB 28050-2011)的規定十分清楚,只要每100克或者每100毫升食物里面,糖含量或是甜味劑含量小于17千焦,就可以標注為零卡。
17千焦約等于4大卡,而17千焦的碳水化合物大體相當于1克多糖。換言之,每100克食物或每100毫升食物中所含糖分或甜味劑的含量小于1克,營養標簽上就可以標注為“零卡”。
由于天然糖類成本較高,生產商們通常都傾向于使用成本低廉的人造甜味劑。但有證據表明,甜味劑攝入過多,將會刺激胰島素產生,導致胰島素受體敏感度下降。此外,還會反射性地增強食欲,導致熱量超標。
2021年,曾有媒體報道,一位年僅30歲男子,喜歡長期飲用碳酸飲料,由于擔心含糖飲料過量飲用導致發胖和糖尿病,便在冰箱中囤積了大量“無糖”或所謂“零糖”的飲料。他平時以這種飲料代替水分攝入,每天至少喝上四五瓶。時間一長,該男子發現自己尿量增多,時常感到口渴,于是前往醫院詢問就診。經過檢查發現,該男子最終被確診為“糖尿病并發酮癥酸中毒”。
此舉乃是長期以無糖飲料代替正常飲用水,長期攝入人工甜味劑導致胰島素內分泌失衡、人體新陳代謝紊亂,由身體代謝失控引發的糖尿病。
2022年9月7日,世界衛生組織、法國國家健康與醫學研究中心、巴黎大學的研究人員在醫學期刊《英國醫學雜志》(BMJ)上發表了一篇研究論文,其研究結果顯示,人造甜味劑不是糖的健康和安全替代品,較高的人造甜味劑攝入量增加心臟病和中風的風險。
所以,推波助瀾的宣傳廣告,究竟是為了健康,還是“引導”人們消費?
實際上,阿斯巴甜屬于比較低端的人工甜味劑,其廣泛的應用值得人們注意。
目前,人造甜味劑主要分為低倍甜味劑、高倍甜味劑、天然高倍甜味劑等幾個大類。
1)低倍甜味劑:木糖醇、麥芽糖醇、赤蘚糖醇等;
2)高倍甜味劑:甜蜜素、糖精、阿斯巴甜、安賽蜜、三氯蔗糖和紐甜等,其中三氯蔗糖的甜度高達650左右,紐甜的甜度則是蔗糖的7000-1.3萬倍。
3)天然高倍甜味劑:甜菊糖苷(甜度約為200)、羅漢果甜苷等。
在國內,赤蘚糖醇的采購價格普遍在1.2-1.5萬元/噸,而阿斯巴甜的采購價格大約在8-10萬元/噸。按理說,出于利益考慮,大家會優先選擇赤蘚糖醇,而不是阿斯巴甜。
然而,阿斯巴甜是高倍甜味劑,赤蘚糖醇卻是低倍甜味劑。
雖然阿斯巴甜的采購噸價較高,但是經實際生產成后,其單位成本反倒降了下來。赤蘚糖醇雖然噸價較低,可是其甜度遠遠低于蔗糖,實際使用量更多、更高,導致成本不斷企高,不如阿斯巴甜經濟劃算。另外,糖醇類的人造甜味劑還有個明顯的缺點,一點食用過量,便會導致腹瀉。
對于人造甜味劑等食品添加劑,有人不以為然,聲稱撇開劑量談毒性是耍流氓,認為只要符合國標就行。
但是,國標只規定了某種甜味劑的安全使用劑量。
如果生產商覺得使用一種甜味劑無法達到想要的效果,又加上了另外一種、或另外好幾種類似的甜味劑呢?單從一種甜味劑的使用量來看,它是在安全劑量的使用范圍內,可是使用多種甜味劑其結果又會如何呢?
例如,人們常見的無糖飲料“零度可樂”等,就使用了阿斯巴甜、安塞蜜兩種甜味劑。
針對使用多種人造甜味劑避開有關規定的做法,有機構做過長期跟蹤和研究嗎?
恐怕沒有。
當阿斯巴甜這種人造甜味劑將被衛生組織宣布為“可能致癌”后,出于安全性和成本的考慮,預計生產廠商會加速三氯蔗糖等更安全的甜味劑對阿斯巴甜的替代。隨著人們對于甜味劑的來源及安全問題的關注度上升,對天然甜味劑的需求將可能出現高速增長。
天然甜味劑來源于何處?
天然甜味劑有三氯蔗糖、葡萄糖、甜味素、甜菊糖、紐甜、果糖、羅漢果甜苷、淀粉糖、甘草類甜味劑、甜菊糖苷等等,通常都是從植物(農作物)中提取、經過化學精煉而來的,上述天然植物代糖往往無法被人體代謝,不會產生熱量,但其甜度遠遠高于蔗糖。
舉例而言,甜菊糖是從草本植物甜葉菊中萃取提純的;羅漢果甜苷是羅漢果中的主要甜味原料,其甜度大約為蔗糖的300倍;而甘草甜素則是從甘草的根莖中提取而來的,其甜度約為蔗糖的50倍,主要應用于面包、酥餅、蛋糕、肉松等食品之中,產生甜味的同時也有疏松增泡、讓產品更加松軟的效果。
天然甜味劑來源于農作物,農作物又與世界糧農市場息息相關。
因此,股票市場、期貨市場都可能出現波動與上漲,存在較大的牟利空間,——這就是可薩猶大財閥想要的結果。
果然,消息一出,6月30日代糖概念股便開盤大漲,保齡寶一字漲停,三元生物漲超15%,這還只是國內股市,國際市場就更不用說了。
其實,無論是軍事手段制造地區摩擦,還是生物手段投放鼠疫、霍亂,又或是阿斯巴甜被宣布可能致癌導致生產廠商傾向于使用天然甜味劑,最終的指向都與世界糧農市場高度相關。
除了以此作為獲利手段外,用糧食做為戰爭手段,在華夏歷史上古已有之。
距今約2600年前,春秋時期齊國名相管仲就曾“一糧滅六國”。
衡山國是一個小國,北接齊國,南接魯國,其地理位置非常重要。衡山國擅長制造戰爭器械,但戰爭器械制作周期很長,一般而言需要十個月。
在春秋各國的爭霸中,管仲利用這個特點,讓齊桓公花高價購買衡山國的戰爭器械。
由于齊國是大國,附近的燕國和代國一聽齊國在暗暗儲備軍事器械,于是十分擔心自己的國家安危,趕緊也出資向衡山國訂購武器。
衡山國接到各國大量訂單后高興地嘴都合不攏,但礙于制作周期長、產量有限,獲利有限,為了獲得更大的利潤,索性趁機將采購價格提高了十倍。饒是如此,各國仍舊爭相采購。
衡山國一看,這種價格也能接受?那不是賺翻了?!于是,在高額利益的驅使下,全國百姓放棄了種地,全都去軍器坊加班加點制造戰爭器械了。衡山國的田地莊稼,由此全都處于荒廢狀態,無人打理。
與此同時,齊國則派出大臣隰朋悄悄行動,開始收購糧食。市場上,糧食一石十五錢,隰朋非常大方,直接出價一石五十錢,此舉相當奏效,引得全天下的商人都爭先恐后把糧食送往齊國。
五個月后,待全天下的糧食都運送到了齊國,整個市場的糧食價格就被齊國掌控了。齊國一看時機已至,遂撕毀合約,不再需要戰爭器械,還和衡山國斷交。
各國一瞧,齊國原來不是想打仗啊,哪咱們花十倍高價買那么多戰爭器械何用?隨即紛紛取消訂單。衡山國備受打擊,立馬傻了眼,回頭一看,卻發現自己已經錯過了莊稼的耕種期,家中糧食顆粒無收,此時天下糧食已被齊國壟斷,價格飆升,最終國破家亡。
衡山滅國后,齊桓公又采用管仲奇謀,以同樣的方式重金收購魯國的“魯縞”。重金收購魯縞,本質與高價購買衡山國的戰爭器械如出一轍,但魯國就是沒有看穿這一切。
在齊桓公的推動下,齊國國內各大王公貴族紛紛效仿,平民百姓爭相跟風,爭相購買魯縞做的衣服。魯縞價格水漲船高,魯國人心浮動,種莊稼遠遠不如干紡織,因此家家戶戶都一窩蜂去做魯縞去了,還有人聲稱,可以用魯縞賺來的錢,再去買更多的糧食。
只是,這些人都忘了一點,人不穿魯縞沒有事,但若不吃飯卻會餓死。
僅僅過了一年,管仲見時機已然成熟,便請齊桓公下令,全國不許穿魯縞所做的衣服。如此一來,堆積如山的魯縞一下沒了市場,失去銷路,價格跌入谷底,還只能看著不能吃。
當魯國人回過神來時,管仲早已下令抬高糧食價格,并且還嚴令糧食不允許銷往魯國。不久,魯國存糧告罄,市面上糧食爆漲數十倍,乃至百倍。
兩年后,超過六成的魯國百姓投奔齊國。
又三年,魯國國君迫不得已,主動向齊國請降。典故詳見《管子·輕重戊第八十四》。
而后,管仲如法炮制,照葫蘆畫瓢,又在萊、莒兩國收購柴,然后開采銅礦鑄幣,兩年后又是一個反制斷糧,導致兩國糧食暴漲。兩國七成左右的百姓投奔齊國。在苦苦支撐兩年多以后,萊、莒兩國請降。
此后,對付楚國和代國,亦是如此。
管仲以糧食為刃,對楚國“公貴買其鹿”,對代國“買狐皮降其國”,對衡山國采取“貴買其兵器”,對魯國“服帛降魯梁”,對萊莒兩國“收其柴”,彈指間連滅六國,在其“石壁謀”和“菁茅謀”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基辛格在學習了管仲的經濟思想和謀略后,曾公開表示:
“如果把主糧作為武器,對于那些被援助的國家來說,要不屈服,要不絕育,要不餓死。”
最先發明食品添加劑、人造甜味劑的是誰?
孟山都公司創立于1901年,模式最初的全面業務是生產人造甜味劑——糖精。
人造甜味劑作為一種最常用的食品添加劑,其中含有孟山都公司的“中性甜”(Nutra Sweet)和“坎特雷”(Canderel),2009年以后改為阿米諾甜(Amino Sweet),作為糖的替代品,用于無糖可樂等諸多食品與飲料。
后來,臭名昭著的孟山都被拆分后,主體部分被拜耳收購,但甜味劑部門卻賣給了日本的味之素公司,由日本方面繼續從事研發。目前,日本味之素已成為全球最大的甜味劑制造商,其相關業務占全球市場份額的40%以上。
所以,食品添加劑大量在日本涌現不是沒有緣由的,其目標的針對性也很強。
研究表明,洋快餐、肥胖癥、II型糖尿病之間高度相關。有臨床類醫學雜志發表過調查,發現高脂肪的快餐食品可能會在大腦上留下疤痕,導致大腦視丘下部出現炎癥。
當一些副作用鮮為人知的化學成分被加入到食品添加劑中,而各種食品添加劑又被加入各式各樣的食物中、飲料中,日積月累、多種添加,過量可能只是遲早的事。谷氨酸鈉在工業中經常使用,一旦過量可能造成神經性損害,引起反應遲鈍、大腦癡呆等癥狀。
由此可見,在人造甜味劑和食品添加劑方面,已經被人掌控,我們幾乎沒有太多的選擇。
認清事物的本質,如何維護我們的糧食與食品安全,是值得每一個人深思的問題。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