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鄉土(武漢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官方公眾號)
農村正在承壓。
近日,城市疫情防控政策如同過山車,不僅很多城市居民感到不適應,也連帶讓農村被迫進入臨戰狀態。目前,疫情高發地的大量務工人員開始返鄉,學生也提前回家(繼續上網課、網上期末考試),農村疫情防控將面臨嚴峻形勢。
農村醫療資源有限,公共衛生服務資源更是有限,而相較于城市,農村的脆弱人群更多。切忌疫情防控政策急轉彎,從而導致基層無所適從,農村防控失陷。“二十條”并沒有政策轉向的功能,中國政策的特點也是漸進式的,它只是對第九版的優化。
三年的經驗證明,農村地區因為人員密度小,流動性不強,經濟活動比較少,疫情防控效果還是比較好的。農村醫療資源雖然比較少,但其自然屏障有利于疫情防控。因此,在考慮“動態清零”政策調整的時候,得有城鄉差異的視角。客觀上,農村的確是適合動態清零方針的,將來哪怕城市適度放開了,筆者都認為農村還得堅持較為嚴格的動態清零方針。
在應對經濟和社會風險的時候,農村向來是戰略的穩定器和蓄水池。在病毒演變還不確定的情況下,保留農村這一塊“凈地”,至關重要,它為化解疫情風險,保留勞動力的充分供給,為未來可能的政策再次調整,留有余地。
附例子:
1,近日,閩西幾個縣區,均出現外省輸入病例。因當地堅持了半年的嚴格常態化防控“落地檢”和重點人員檢測,實現了“早發現”,疫情在可控范圍。但后期未知。
2,處于贛南的信豐縣,由于大量在珠三角務工經商的人員返鄉,哪怕未發現病例輸入,但正常的隔離資源也被擊穿。為此,廣東省江西信豐商會廣州分會發布了一封致在粵同鄉的公開信,考慮到家鄉實際情況,非必要不返鄉。下面是公開信原文,點擊可放大閱讀。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