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拖欠一位六七十歲老農民的土地承包費!在老人上門索要的時候,他們不僅置之不理,竟然還群體嘲笑!
近日,藍田老人上門索要土地承包費被群嘲事件引起廣大網友的不滿和憤怒。視頻如下:
(點擊圖片觀看視頻)
如果不是視頻中的人都穿著現代的衣服,我還以為是民國的哪個“黃世仁”在欺壓佃農!從視頻中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到,在被這些人冷嘲熱諷的時候,老人的雙手不斷顫抖,可想而知,老人當時是多么的委屈、氣憤!
視頻在網上廣為傳播之后,為了盡快回應廣大網友的不滿和質疑,藍田相關部門迅速展開調查。昨日,藍田相關部門就此事專門進行了回應,回應如下:
首先,藍田的這份通報很難讓人滿意,通報雖然態度誠懇、條理清晰,但卻過于圓滑、敷衍。對于西安鑫龍門農林科技有限公司來講(以下簡稱鑫龍門公司),僅僅只是部分工作人員行為不當、舉止不端而已,更何況他們已經道歉且取得了老人的原諒,該公司不會因為這次件事而受到任何的影響。
這種行為真的只是工作人員舉止不端嗎?面對一個勤勞、誠實、堅韌的老農民,他們卻居高臨下的無視與嘲笑,這是對勞動者的不尊重,更是對他人人格的侮辱。
“上梁不正下梁歪”,鑫龍門公司員工的行為難道沒有受公司行事作風的影響嗎?鑫龍門公司作為資方,對普通農民如此不被尊重的背后恰恰說明了一個眾所周知的問題,那就是在當下社會中,廣大工農群眾的實際社會地位并不高。
他們往往干著最苦最累的活,卻收入低微且得不到社會應有的尊重。雖然許多人在面對鏡頭時,高喊著“職業無貴賤”、“勞動者最光榮”,但現實卻經常背道而馳。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近幾十年來,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號召下,人們只管悶頭賺錢,也因此,人們頭腦中的思想觀念以及整個社會對人的評判標準都悄然發生了變化。能否賺錢、是否有錢變成了人們潛移默化的評價標準。
于是,那一部分在春風吹拂下富裕起來的人就逐步獲得了社會尊重和社會地位,美其名曰為“他們為社會提供了大量就業崗位”,而多數沒錢的普通勞動者自然而然的不被尊重、失去了曾經的社會地位。
再者,在該通告中,鑫龍門公司不僅不用承擔責任,就連拖欠老人的土地承包費是否已經給他,也沒有絲毫提及,給人一種“它好像說了什么,又好像什么也沒說什么”的神秘感,這不禁引人遐想。
當然,這份通報也不是一無是處,它唯一的意義的就是讓大眾看到了鑫龍門公司的更多罪惡。
原來鑫龍門公司不僅拖欠這位老人的土地承包費,還拖欠了“部分群眾”的土地承包費。“部分群眾”到底有多少人,我們不清楚,但根據“鑫龍門公司將全力解決拖欠款項,共分三期,于2023年2月底前全部兌付”可以看出,人數和金額都不會少。
如今,通報雖然已經發出,但拖欠的土地承包費到底能否按期結清,仍是未知之數!
對于農民來講,即使有輿論的支持,想要在資本面前維護自己的權益,依舊難如登天。其一,從掌控的社會資源來講,分散的農民是無法和資本相比較;其二,如今的部分地方公務員儼然已經成為“企業家”的店小二,為了維持地方經濟,會想著法地維護資本的利益。
我想,在這次事件中,如果老農和鑫龍門公司的角色置換,例如老農欠鑫龍門公司的錢且一直不還,鑫龍門公司的人上門催賬,老人不僅不理還冷嘲熱諷,那恐怕是另外一種結局,說不定“惡.意欠錢”就出來了。
更令憂慮的是,近幾年,在全國各地的鄉村都在推行“土地流轉”政策,本意上是希望將農村的閑置土地集中起來,一方面實現規?;洜I,另一方面還能給農民增收(土地承包費+務工費)。
然而,資本到農村之后,如何才能保障農民的利益呢?當農村的耕地的使用權被企業承包之后,分散的、原子化的個體農民如何能夠與資本抗衡,保證自己的利益?
如果不能先將農民組織起來,走集體化的道路,農民恐怕只能再次在市場的浪潮中被吞噬和收割。而在這次事件中,老農面對鑫龍門所受的屈辱和困境還會無數次上演!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