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線房產不讓炒了,三四線房產沒得炒了,現在又盯上縣城房產了。近來,忽悠農民進縣城買房的聲音突然多了起來。
8月26日,鳳凰網財經對話北師大房地產研究中心主任董藩,這位樓市春天派的老面孔,也將目光從北上廣下沉到縣城,親切地建議農民最好還是搬到縣城去住。因為在縣城里,一個人享受到的公共服務,能接受到的信息,增長的見識,和農村的環境是完全不一樣的,這對于提升農民的個人的素質,是非常必要的。如果仍然需要在農村里種地,“可以需要的時候開著車過去種地,但是他長期住在縣城”。
專家描畫的美好圖景顯示了其對農村現狀的無知。當下的農村,面臨著嚴重的空心化趨勢,年輕人能跑的都跑了,跑不了的那也是真跑不動了。農村剩余人口主要以老年人居多,老年人還要提升什么素質,增長什么見識,要長見識去旅旅游不好么,縣城里又能有多大的見識,好像農村人就沒進過縣城似的。
農民要是有部車,那更沒必要住在縣城了,開車可以拉近距離,那為什么不住在村里,有需要時開車進城呢?尤其對老年人來說,已經不存在子女上學的問題,醫院也不是天天跑,為了一管自來水爬樓梯,真的合適嗎?而且誰說農村沒自來水的?目前很多農村的水電燃氣都有了,水泥路也通了,房子大院子大,住起來其實比樓房舒適。而真要是沒水沒電的那種偏僻貧困村,農民也不可能有錢進縣城買房。
開車種地?何不食肉糜。進城住樓房了,請問農具放哪,牲口栓哪,拖拉機停哪,冒煙蹦蹦車讓進小區么?農民的居住形態和他的生活方式、勞作性質是緊密相連的,不是夾個公文包坐車的上班族,他要春種秋收、種子化肥、鐮刀鋤頭、打谷子、曬玉米、打藥的桶、松土的犁,需要大量的作業和存儲場地。簡單說,他要種地就沒辦法離開村里,他要長住縣城就只能脫離農業生產。
脫離農業生產的人確實越來越多,但也已經差不多了。從數據來看,我們的城市化進程已經基本到位,農業也不可能被徹底拋棄。縣城作為輻射十里八鄉的城市服務載體,它將長期保持一個動態平衡,不可能無限膨脹。它跟一二線城市不一樣,有能力吸納來自全國的人口,它的腹地就這么點,還要維持農業生產的底線,不可能都住到縣城里來。
確實也有一部分農民追趕潮流到縣城買房,但是并不會放棄村里的宅基地,因為生產確實不方便。而很多縣城的房子主要是給孩子買的,但年輕人往往又不在縣城里住,不想種地,總還得去更大的城市打工,縣城里能提供的崗位數量和層次也是相當有限的。年輕人留不住,老年人沒法住,縣城房子買了就空置,大紅喜字貼幾年,結完婚就雙雙外出,租又不值錢,賣又賣不出,很多縣城的被忽悠起來的樓市已經出問題了。
董專家不是不知道這一點,就在同一次采訪中,他也直言縣城房產沒有投資價值,建議及早脫手,虧本也要甩掉……這建議應該是給投資客說的,所以這是一邊勸投資客離場,一邊忽悠農民接盤唄?
聽說過一二線城市周邊的縣城充當大城市的睡城,這是北漂滬漂低成本的居住選擇。而只能輻射十里八鄉的普通縣城,反過來要充當周邊農村的睡城,增大了通勤距離,成本還更貴,農民這是圖啥呢?
房地產一定要跟工作資源相匹配。所以一二線城市有的炒,省會城市有的炒,因為它們的城市規模在持續發展,炒過頭了幾年后還能緩過來。三四線以下城市不一樣,它們的工作資源是非常有限的,而且人口規模是不斷收縮的,一旦炒過頭就再也緩不過來,結果就是房價腰斬、樓盤爛尾、遍地鬼城等等。農民攢點錢不容易,千萬別忽悠農民上這個賊船。
對于政府層面,更要防范系統性風險。雖然土地財政很香,但一旦蓋得過多,就變成了巨額債務,到時候鬼城你管不管,爛尾樓你管不管,誰來出錢?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