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也是生意場嗎?
有的醫院還真的可能就是。
8月9日,有網友爆料,四川省瀘州富康醫院“2022年下半年營銷方案”中,有七條主要內容,其中第三條和第四條分別是:“怎么讓病人長期留下來”、“怎么讓病人給我們排隊交錢”。這些內容引發了很大的爭議,目前瀘州市區兩級衛健部門已經就此事介入調查了。
“怎么讓病人長期留下來”、“怎么讓病人給我們排隊交錢”,說實話,這兩句話乍看上去真的非常讓人不適。
病人,原本就是弱勢群體,作為病人來講,去醫院看病最大的期望就是遇到好醫生,早點解除病痛,快些把病看好,還期望能夠少花些錢,不要因病致貧。
醫生這個職業是很特殊的,他既是醫療服務的提供者,也是醫療服務的決定方。病人去看醫生,其要不要動手術、要不要吃藥、要不要住院,是要聽醫生的。如果要比做“消費”,這也不同于一般的消費,一般的消費是消費者自己做主的,但到了醫院,病人是把醫療“消費”的決定權交給了醫生的,由醫生做主。
所以,如果醫療市場化,醫生的心不正,就容易出問題。
這家醫院的“營銷方案”就體現出了這樣的問題。“怎么讓病人長期留下來”“怎么讓病人給我們排隊交錢”,就充斥著赤裸裸的銅臭味兒,把醫生變成了商人,而少了特殊職業的人文情懷。
這也讓人想起2018年4月,世界著名投資銀行高盛的一份研究調查報告,當時引起了軒然大波。
在那份研究報告中,其分析員公開表示:可以治愈患者的藥物并不利于長期利潤。該報告以美國最大的醫藥公司吉利德科學的丙肝療法為例,揭示了這樣一個分析結果。
2013年12月,吉利德旗下的“泛基因型”抗丙肝病毒藥索非布韋上市,由于丙肝療法治療效果斐然,治愈率高達90%,世界上的丙肝患者急劇減少,醫療市場萎縮,這反而讓吉利德科學陷入困境。
因此,高盛認為:“吉利德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它的丙肝藥物的成功已經‘耗盡’了可以用于治療的病人。”
在這里,他們按照市場的規律進行分析,把病人僅僅當成是藥品的消費者,當成是收益的來源。在這樣的規律下,藥物治愈率高卻算不上“好商品”,因為治愈率高導致了商場萎縮,導致了不可持續性,導致了不能產生長期利潤。
這是一個巨大的矛盾,是一種扎心的悲哀。
當然,這是美國的醫療制度,利用醫療掙錢,美國人做到了極致!南懷瑾老先生20世紀80年代在美國客居過兩三年,他對美國醫療的評價是:醫生醫藥的費用,昂貴得很難想象;等候排隊治療的時間,有時超過一兩個月,可以拖死病人,也很平常。他們直接或間接地壓榨病人的費用,攫取人民社會的財富歸于己有。他們“于法有據”,習以為常,不認為早已根本違反醫德和醫藥對于人類救苦救難的基本原則了。
這是資本的特性,而醫療市場化,醫療私有化就會帶來這樣的現象。
瀘州富康醫院成立于2005年,是一所民營醫院。事后瀘州富康醫院一名工作人員強調,大家對PPT內容有誤解,“我們院長開會強調的是服務和醫術”“讓病人長期留下來”是說要把病人服務好、把病治好,病人如果再次生病會第一時間想到他們醫院。“讓病人排隊交錢”是指要把醫院的服務跟上,病人在治好病的情況下還能得到尊重,這樣選擇他們醫院的人就多了,生意會越來越好,自然會出現排隊交錢的情況。其工作人員還表示:PPT是一位新員工制作的,因是內部會議,就沒有在意這個事情。
這樣的解釋能夠部分緩解網友們的不適,但不能完全掩蓋住問題的本質及其發展,這樣露骨的表述堂而皇之地出現在會議ppt上,說明該醫院就是把服務和醫術當成了市場中的商品,把病人當成了消費者。我們仍然可以看到,本質上還是“生意”、還是“營銷”,還是“創收”。
而類似的表述被網友關注到的,引起很大爭議的,該醫院不是第一家,在這樣的環境下,也不會是最后一家。
比如2022年1月26日,廣東東莞康華醫院手術室在舉行年終總結大會時,會場懸掛的條幅是:“虎虎生威迎新年,手術室里全是錢”。
把病人當消費者,把自己當商家,把醫術和服務當商品,以盈利為最大的目的,這是醫療市場化、醫療私有化的最大弊端,違反了醫德和醫藥對于人類救死扶傷的基本原則。
讓醫療回歸公益性,才能解決這些問題,才能真正地為人民健康服務。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