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匆匆,夏日炎炎,漫長的暑假開啟之后,去工廠打工成了不少同學的選擇。從以往的經驗來看,一兩天就提桶跑路的、被坑、被騙的不在少數。從小,我們很多人都聽到過一句說教,就是“你要是不好好學習,長大了就只能去工廠打工”。這句話表明了主流的價值觀——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認定讀書才是正道,而去工廠打工則成了無奈甚至墮落的選擇。既然如此,大學生為什么還要利用暑假去工廠打工呢?
首先,打工是一種很好的了解社會現實的實踐活動。雖然我們學生常常把“搬磚”、“給導師打工”掛在嘴邊,但這和真正意義的進廠打工還是不能相提并論。“法治社會下毀掉一個人而無需承擔法律責任,就是讓他進廠”的調侃,最能體現這一點。常言道,“百聞不如一見,百見不如一干”,可以挑戰一下成為“連進廠都經歷過的人”。當今教育的主要問題就是過于脫離實際。列寧說過:“資本主義舊社會留給我們的最大禍害之一,就是書本與生活實踐完全脫節,因為那些書本把什么都描寫得好得了不得,其實大半都是最令人厭惡的謊言,虛偽地向我們描繪了資本主義社會的情景。”在我們的政治課本里面,總是說我國的社會制度是比較完善的,人民是安居樂業和享有各種權利的,如此等等。現實真的是這樣嗎?只有到社會中去開展一些調查,才能有一個正確的答案。打工就是一種很好的調查方式,它既能幫助我們了解工人的工作和生活是怎樣的,又能幫助我們了解工廠的制度和環境是怎樣的。透過這些,我們可以理解中國社會的一些基本特點。這些都是書本里學不到的。
其次,短期打工是一種能鍛煉身心的勞動。私有制下人的頭手分離,全社會腦體分離,工人過度勞動,精神生活需求被剝奪,身心很不健康;讀書人不勞動,其中很多游手好閑,身心也不健康。所以,短期打工是一種糾正讀書人脫離勞動導致的身心不良的重要方式。毛澤東曾批評當時的教育說:“現在這個大學教育,我很懷疑。從小學到大學,一共十六、七年,二十多年,看不見稻、粱、菽、麥、黍、稷,看不見工人怎樣做工,看不見農民怎樣種田,看不見怎樣做買賣,身體也搞壞了,真是害死人。”他還說:“知識青年容易神經衰弱。”這些話不是也適用于今天嗎?有關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全國學生體質健康不及格率:小學生6.5%,初中生14.5%,高中生11.8%,而大學生為30%。此外,大學生社恐、抑郁的在我們周圍比比皆是,筆者就認識好幾個大一大二同學陷入抑郁、長期離不開吃藥的。因此,大學生的身體和心理狀況實在不容樂觀。怎么辦呢?勞動是一種很好的“解藥”。通過勞動,可以磨練人的意志。現在很多大學生很脆弱、精神緊張,去工廠打工是有一定作用的。
當然,長期打工是摧殘身體的,倒班、夜班更是損害健康。大學生打工可以選擇長白班,也只有一個月,即使對身體有些傷害,比如感染皮膚病是家常便飯,但綜合來看,打工對身心來說是好處大于壞處的。因為身體的損害,過一段時間就恢復了,但收獲卻是長久的。
至于打工的其它好處,比如能掙一些生活費,見識不同地方的風土人情,這些就不再贅述了。
總之,打工活動對于大學生是十分有益的,有助于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使大學生從一個“浮在”社會之上的半社會人轉變成一個踏踏實實地從內部觀察社會的人。筆者認識一些學生,他們在打工結束后,普遍都有較大的進步,其中有些人還參加第二次、第三次打工活動,每次打完工他們都有新的收獲。由于農業勞動機械化的普及和教育的片面化,現在學生脫離勞動的問題比以前更加嚴重了,所以,現在強調進廠打工對年輕人成長的意義,是非常重要的。
以上是打工的意義,那么,打工有哪些注意事項呢?
第一,最好是團隊行動。在打工活動中,約幾個同學一起前往目的地,同伴之間相互照應,會讓打工行動更放心一些。在整個打工過程中,這個小團隊可以分工合作處理各種事務,從安排行程到買火車票,從找旅館到找工廠,從進廠面試到離職出廠,以及處理其它各種問題。這是很能鍛煉團隊尤其是負責人的能力的。現在大學生原子化現象比較嚴重,不太會關心別人,甚至對與人交流感到恐懼。參加打工、過集體生活是有助于改善這些問題的。
第二,要選擇合適地區的合適工廠。筆者有一次前往中部某二線省會城市尋找工廠打工,結果卻無功而返。所以打工地點最好選擇工業比較發達的地區,比如深圳、蘇州,這些地方更容易找廠。工廠的種類有很多,五金廠、塑膠廠、化工廠等具有危險性或可能嚴重損害身體的工廠盡量不要去,可以選擇電子廠、電器廠等相對安全的工廠。面試時要盡量去車間看一下,重點觀察有無危險性、有無刺激性氣味,以決定是否進該廠打工。還要注意查看、簽訂勞動合同,爭取更有利的勞動關系。
查找打工信息,最好是到現場,許多同學一起去的話,可以派人先去踩點。另外,不要去58同城等網絡平臺上找工作,那里面全是中介。
第三,要有吃苦耐勞的心理準備。不管在什么工廠里打工,都沒有在圖書館里看書那樣自由自在,也沒有去外地旅游那樣舒適愜意,選擇進廠打工就意味著接下來的一段時間里(一般是一個月)要在組織紀律比較嚴格的環境下進行重復機械的勞動。而且那里的環境往往不是太好,也許噪音比較大,也許粉塵比較多,也許宿舍里還有小強。所以,沒有吃苦耐勞的精神是堅持不下來的。
第四,要明確自己的打工目標。有些大學生在進廠后,面對艱苦的環境和繁重的勞動,會產生這樣的疑問:“工人打工是為了生存,然而我并不是走投無路才來打工的,那我為什么還要在這里吃苦受罪呢?”如果事先沒有想好為什么來打工,或者打工只是為了體驗生活、掙點生活費,是很容易陷入這種懷疑之中的。還有的同學即使打完了工,產生的卻是更加明確的個人奮斗的想法,因為看到工廠工人的命運,更擔心不好好學習,努力奮斗,會淪落為工廠工人。筆者就見過幾個學生在工廠里做了幾天,就找各種理由提前辭職回家的,其中一位同學還發出這樣的感慨:“在工廠里工作真是又苦又累,比我學習12小時還累!”。因此,打工目標是很重要的,它決定打工活動能否堅持下去。如果打工的目標是通過勞動擺脫自身四體不勤、五谷不分的狀況,通過調查了解工人階級的情況,那么堅持下去就不會很難了。
第五,打工期間要積極開展調研。明確打工目標之后,怎樣實現這個目標呢?是消極等待別人給你指點迷津,還是積極主動地了解工廠里的各方面情況?肯定是后者,等是等不到結果的。因此,在工廠里打工不能只是做自己的工作,還要密切留心工廠周圍的各種事物和現象,多與工人交流。工人往往是比較和氣、比較好交流的,與工人交流的過程,也是了解社會狀況中最真實、矛盾最尖銳的過程,從他們身上,能看到社會的真實全貌。
最好能提前準備好調查提綱,這樣就能更充分地了解工廠和工人的情況。打工結束之后,要開總結會,相互分享各自調查到的信息并進行系統總結,回去之后還可以寫一篇總結和打工感想。只有做到這些,才能順利達成打工目標。
從社會實踐和磨練意志的雙重意義來說,學生和知識分子進廠打工可以常態化,周末有空都可以出去打一兩天工,比如去快遞工廠,快遞工廠一般都招日結工。
馬克思指出:“從工廠制度中萌發出了未來教育的萌芽,未來教育對所有已滿一定年齡的兒童來說,就是生產勞動同智育和體育相結合,它不僅是提高社會生產的一種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發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對于那些追求進步、渴望了解社會真實面、在艱苦環境中捶打自己的大學生來說,去工廠打工是一種非常有價值的選擇。在那里,能見到國家的“領導階級”做著什么樣的工作、過著什么樣的生活;在那里,能初步學會怎樣與工人交流、怎樣做調查;在那里,能部分改造自身的小資產階級作風、學習工人階級的先進品質!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