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基本上解決了人民的溫飽問題,實現了穩產高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我們必須看到,由于中國人口眾多,耕地有限,加上其他因素的影響,我國糧食安全一直存在不少隱患和嚴峻的挑戰,必須時刻引起高度關注。這些問題主要表現為:
1.耕地數量持續減少,糧食安全的基礎受到威脅。為滿足國民經濟發展和人的需求的不斷增長,在相當長的時期內,耕地的數量和質量都應不斷提高,達到耕地的數量上和質量上的動態平衡,這樣才不至于動搖糧食安全的基礎。但是,從目前情況看情況不容樂觀。據全國人大農業與農村委員會透露,目前中國耕地面積約為18億畝,比1997年的19.49億畝減少1.49億畝,人均耕地面積由10多年前的1.58畝減少到1.28畝,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可見保護耕地的壓力不斷增大。
保護耕地的主要挑戰來源于城市和小城鎮的快速膨脹和農村建設用地的擴張。此外,土地利用粗放浪費、違法違規用地十分普遍。因此,維護18億畝耕地紅線千萬不能松懈!
2.國際糧食市場堪憂,影響中國糧食安全。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之后曾經使得糧食價格從歷史的高價摔下來,但是2011年國際糧食價格又逼近2008年“糧食危機”時的高位,引發全球市場的普遍擔憂。由于國內外糧食市場的聯系日益緊密,國際糧價的波動也“拷問”著中國糧食安全。
根據世界銀行日前發布的數據顯示,全球糧食產量增幅近幾年一直低于消費量的增長,目前全球糧食儲備僅相當于2000年7成多。尤其是玉米的庫存消費比(糧食安全的重要指標)不斷下降,到2010/2011年度已降至6.8%,遠低于聯合國糧農組織提出的17%至18%的安全線。
另據農業部2013年的資料顯示,我國的稻谷、小麥、玉米三大主糧已連續2年出現凈進口。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糧食消費需求剛性增長,確保糧食總量平衡和結構平衡的任務十分艱巨。同時,國際糧食市場風險增大。2012年,全球100多個國家遭遇不同程度旱災,美國、歐盟、俄羅斯、印度、阿根廷等主要產糧國均出現不同程度減產,全球糧食庫存下降,防范國際糧食市場波動及風險任務艱巨。
3.生態環境惡化和污染,危及中國糧食安全。目前,我國耕地面積逐步減少,另一方面,耕地的質量也在下降,最突出的問題時生態環境惡化和污染,具體表現為農業生態系統惡化、農業化學污染和工業污染物的大量排放。
首先,農業生態系統惡化對糧食安全構成威脅。我國由于沉重的人口壓力,對自然資源的不合理利用,生態環境整體惡化的趨勢沒有得到根本改善。水土流失、土地退化、荒漠化、水體和大氣污染、森林和草地生態功能退化等,已成為制約生態農業發展的主要障礙。據估計,我國遭受水土流失(水蝕和風蝕)的耕地達到4540萬多公頃,大約占耕地總面積的50%。三分之一至一半的耕地缺磷,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的耕地缺鉀,缺乏微量營養元素的土壤也正在增加。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孫鴻烈院士指出,水土流失導致土地退化、耕地毀壞,我國因水土流失而損失的耕地平均每年約100萬畝。
其次,農業化學污染和重金屬污染加劇了糧食安全的擔憂。農業源污染物排放對水環境的影響較大,其化學需氧量排放量為1324.09萬噸,占化學需氧量排放總量的43.7%。農業源也是總氮、總磷排放的主要來源,其排放量分別為270.46萬噸和28.47萬噸,分別占排放總量的57.2%和67.4%。隨著“鎘大米”事件的曝光,人們對重金屬污染的關注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熱度。正是由于“鎘大米”直接危及到主糧安全而成為重金屬污染的一個縮影。
第三,工業污染物的大量排放也影響糧食安全。工業污染主要指廢水、廢氣和固體廢物“三廢”。三廢污染是導致農業生態環境惡化的重要原因,也是農業糧食減產的重要原因。據統計,我國利用污水灌溉的面積為361.84萬公頃,占全國總灌溉面積的7.3%。全國COD的普查是3028.96萬噸,比2007年的統計數據增加了119%。普查結果顯示,淮河、海河、遼河、太湖、滇池、巢湖等水污染防治重點流域接納主要水污染物數量大,工業污染物排放主要集中在少數行業和局部地區,污染結構性問題十分突出。
4.外資并購影響我國糧食安全。我國糧食生產和消費主要是稻米、小麥、玉米和大豆。目前,我國稻米、小麥的自給率達到90%以上,但是,玉米和大豆自給率下降,尤其是大豆自給率只有30%,而進口依存度達到70%。由于外資并購和侵蝕,我國對糧食控制力減弱,對外依存度擴大,轉基因產品從長遠看可能危及人民的健康。
從2008年開始,國內很多媒體都在關注國際農業資本對國內大豆和食用油市場的爭奪。目前,以豐益國際、嘉吉、邦基、ADM和路易達孚為代表的跨國企業,利用資金優勢,通過資本運作消滅對手,壟斷市場,從而實現操控價格,牟取巨額利潤的目的。跨國巨頭盯上了中國大豆,他們利用期貨把大豆價格一路拉到了每噸4300元的歷史高價,誘使國內榨油企業集中采購了約300萬噸的美國大豆,隨后又一路把價格打壓到每噸3100元,導致中國油脂企業半數破產,跨國糧商趁機利用并購、參股、合資等形式,控制了近60%的國內油脂企業。2009年我國大豆總進口量得達到3800萬噸,而到了2010年該數據到了5480萬噸。我們的國產大豆也就1600萬噸,進口量是國產量的2倍多,所以,外資企業已經嚴重地對中國的大豆產業造成損害。
此外,我國玉米進口量也與日俱增。作為一個糧食大國,玉米在我國一直都是自給自足,但最近幾年這一狀況似乎在悄悄地逆轉。中國十年來首次從美國大量進口玉米,從美國采購的玉米數量比過去15年還要多。據估計,中國2013/14年玉米進口量料大幅增加85%,主要是因為播種推遲且國內消費需求。
另一方面,不論是大豆還是玉米進口,基本上都是轉基因產品。我國95%以上的進口大豆來自美國、巴西、阿根廷等國。美國、巴西、阿根廷是轉基因大豆主要生產國。2008年,美國轉基因大豆種植率91.9%,阿根廷90.4%,巴西70.3%,它們產量占全球轉基因產量82%,占全球出口量的90%。因而我國大部分的進口大豆其實是轉基因大豆。在中國,這些轉基因大豆大部分用于榨油。此外,我國進口的玉米基本上是轉基因產品。在美國60%的轉基因玉米大部分是用來加工做乙醇的,美國的乙醇汽油添加量達到50%。而中國目前乙醇汽油的添加量不超過20%。轉基因玉米進入國內后對玉米原料生產結構的影響,現在還是未知數。至于轉基因大豆和玉米等糧食對人體健康的影響,一直是國際社會爭論的話題,美國人擔心健康問題自己不吃轉基因產品。
5.農業自然災害影響我國糧食安全。近年來,我國極端天氣頻發,對糧食作物生產構成了重大威脅。農業部有關數據表明,目前我國54%的耕地還是缺乏灌溉設施的“望天田”,機電排灌面積不足30%。現有的農田水利工程相當一部分已超過了規定使用年限,老化失修嚴重。
最近幾年,旱災、澇災等自然災害嚴重影響到我國糧食生產,這些年我們在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上有欠賬,我國農田水利失修的現象仍然十分嚴重,加強農田水利建設,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抗災減災能力,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一項重要舉措。
美國學者布朗曾經撰文提出“誰來養活中國”的問題,雖然他的問題危言聳聽,但是也給我們敲起了警鐘。為了確保中國糧食安全,必須要有長遠規劃,要有動態應對之策。
1.切實保護好基本耕地。一是堅決制止城鎮化、工業化過程中新的圈地運動。二是改革土地征用辦法,區分經營性用地與公益性用地,提高用地補償標準,防止農民失地失業。三是強化土地專項資金的征收管理,主要用于復墾土地,確保補充耕地數量,建議我國設立《糧食安全法》,通過立法保障基本耕地面積。
2.依靠科學技術,保障糧食安全。一是不斷提高農業生產能力,提高糧食單產。二是要繼續增加國家對農業科研和技術推廣的投入,穩定農業科技推廣隊伍,積極推進農業科技體制改革,提高科技進步在糧食增產中的貢獻率,主要是應用現代生物技術培育高產優質作物品種,以提高農業生產能力,實現我國未來糧食供求平衡,維護糧食安全。三是要順應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加快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改革,在基層站所,把公益性職責與經營性活動分開,國家保住公益性業務,依靠市場搞活經營性業務。
3.加大農業基礎設施投入與建設。由于化肥、農藥投入已經比較大,今后主要是提高利用效率,減少浪費和對環境的污染。目前全國農田灌溉面積比例只有50%-60%左右,還有較大的提高空間。“水利是農業的命脈”,加強水利建設,提高農田灌溉面積比例,是提高我國21世紀糧食作物單產的根本所在。
4.加大財政補貼力度,建立國家與農戶相結合的糧食儲備體系。
5.提高國內糧食企業的規模經濟和產業競爭力,增加對跨國公司的競爭能力,防止在并購中被跨國公司吞并中國糧食企業。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