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介紹了自己在跨國農企從事種子的工作,也對他們選種育種的精準性、從種子開始打造產業鏈的高瞻遠矚表達了欽佩。
那這是否意味著,種子的工作只能由科學家、大企業這樣的“專業人士”去做呢?
未必!或者我應該更加斬釘截鐵地說:非也!因為種子不僅是簡單的生產資料,一個商品,小小的種子里是一個大大的世界,不僅包含了豐富的遺傳特性,也掌握著人類尚未完全理解的自然奧妙。
一個品種也不應該而且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準”。
所以,小農和種子、特別是老品種之間的復雜關系,無法被“專業人士”取代。為什么這么說呢?讓我們先從種子和農業的歷史說起。
01 種子的前世今生
人類的祖先,一度過著采集與狩獵的游牧生活。采野果、擼草籽比逮兔子還是相對容易點兒。先人偶爾發現采集的果實掉到地上,又長出了植株和結出類似的種子,驚喜、雀躍、冷靜之后受到啟發,開始有目的地繼續采種播種,于是出現了原始農業。
所以,農業始于人類對種子的認識和使用,沒有種子就沒有農業!
指望自然進化太慢了,于是人為干預出現了!莊稼動物人工進化馴化一起上。于是作物育種學、相馬術等就都出現了。不僅種“稻梁菽麥黍稷”,還養了“馬牛羊雞犬豕”,五谷豐登、六畜興旺,新年新氣象。
就這樣,在漫長的歲月里,人類積累了豐富多樣的種質資源,而這當中,不斷有新物種出現,老物種消亡,更迭繁衍,生生不息。
版畫“五谷豐登,六畜興旺”,1940年。作者:沃渣
02 從種子理解生物多樣性
我們現在吃到的作物都是從野生植物演變而來,通過自然選擇和人工選擇,變成了我們想要的樣子。
就拿原產于我國的大豆來說,古代叫“菽”,英文叫“soy”, 一聽就是漢譯英。
大豆的祖先是蔓生的,常在濕地河邊蘆葦叢附近趴著,但現在培育的大豆都是直立的,不用攀附誰。然而,“旱收谷、澇收豆”,當代大豆和它祖先一樣,還是喜歡水分多的地兒。
大豆的近緣種“野大豆”,依舊保持了蔓生喜濕的習性,目前是國家二級保護植物 | 圖片來源:微博@二夏啊二夏
關于遺傳、變異和選擇,太專業了,課堂上講過很多,一時也說不完。反正記住最關鍵的一條就好:遺傳多樣性越豐富越好。
不妨以另外一個原產中國的重要糧食——水稻為例,再給大家講兩個故事,也許比抽象地解釋科學道理更有趣些。
鼎鼎大名的袁隆平院士在1964年通過理論論證和基礎研究確立了雜交水稻方向,踏遍大半個中國到處找花粉敗育的野生稻,未果。
有一天,他們到了天涯海角——三亞南紅農場。他的學生李必湖下河洗腳,無意發現了一株雄性不育的野生稻,真是眾里尋他千百度。隨即拔出來捧回試驗地。經過悉心照料,當年收獲了5粒種子。
有了這個材料就好辦多了,接著研究。不育系+保持系+恢復系,創建了三系配套,高產雜交水稻就出來了。所以,常在河邊走,也不一定是壞事。但首先,你得有豐富的種質基因資源。
1976年,袁隆平(右)和學生李必湖(左)正在田間觀察雜交水稻的生長情況 | 圖片來源:網絡
說完海南,再說一個東北的故事。
“稻花香”這個水稻品種因為好吃,所以全國糧店都賣它,都發誓自己賣的是正宗的五常稻花香。正不正宗不知道,但它的選育人可是一個地地道道農民——田永太。
60年代時候公社里搞技術推廣,那時候哪有啥高產品種,就是不停的找資源試驗:種、選,選、種。選單穗-種單行-圃系種子混收。水稻揚花接穗的時候得天天在地里瞅,都顧不上吃飯,瞅花眼了也得瞅,選中了標記下來單收,然后年復一年再重復昨天的故事。
田永太被譽為“稻花香之父” | 圖片來源:網絡
終于,90年代在原有老品種517的基礎上,田先生選育出了一個長粒、有香味的新品種,他叫它長粒香。后被政府部門命名“五優稻1號”,這是稻花香的官方命名。
2000年在這個長粒香的基礎上,又發現了一花期就帶香味的變異株,并培育出了名氣更大的稻花香2號(五優稻4號)。也因為這個品種,五常政府開啟了艱難的打假維權事業。
這兩個故事告訴我們,大自然擁有最豐富的基因庫,偶爾搞點意外,遇上育種家的慧眼,總會創造新的歷史。
稻花香2號 | 圖片來源:童軍
大自然也有悲傷的一面。
據統計,地球自有生命至今,90%、甚至99%的物種都已不復存在。一方面是物競天擇,但在過去一百年里,人類改造地球的活動造成了生態環境的巨大改變,特別是城市化和農業,更大大加速了物種消失。
拿我們國家的種業發展歷程來看,從當家品種到產業化品種、再到徹底商業化品種,加上新品種快速推廣模式,一個新的商業品種在產業推動下,就會攻城掠地,造成“大樹底下無好草”的結果,而讓飽含了無數生命秘密的老品種也岌岌可危。
須知“一枝獨放不是春,百花齊開春滿園”也適用于農業和種子。
03 老種子,想說愛你真的好難
這就要說到和雜交品種、商品種相對的“老種子”了。
何謂老種子?一般來說,老種子就是我們說的地方品種、農家種,多屬于自留種,至少用過10年以上。每個地方都會有當地特有的糧食、蔬菜甚至水果品種,出生在上個世紀的人,多少會有些印象,但這些品種在市場上越來越少見了。
談老種子離不開小農。中華五千年農耕文明,也是小農文明。小農在馴化、保存、交換、改良種子的過程中形成了農民種子系統。在國家科學種子系統(亦稱正式系統)出現前,我們主要靠民間的系統運轉,并伴隨著在地的農耕實踐,形成了豐富多樣的農耕文化根基。
河北邯鄲,王金莊農民種子銀行
圖片來源:張小樹
直到近現代,隨著工業社會到來,傳統農業發生了劇烈的變化,尤其在推動綠色革命發展階段,產品選擇方向一切以產量為王。因此種子培育和使用主體也在變化,從小農+老種子,到小農+現代品種,發展到現在的大農+現代品種。
隨著種植模式和銷售模式的變化,原來的老品種不斷消亡了,與之相伴的小農也逐漸減少了,熟悉的味道難找了。到底誰拋棄了誰?
有人說,“老品種真的好吃嗎?我小時候飯都吃不飽,吃啥都香。”好像也有道理。
也有正式系統的育種人說,“用啥老品種啊?產量低沒面積,不值得保留。”
還有人說:“青出于藍而勝于藍,長江后浪推前浪。”
但千萬別忘了,沒有老種子就沒有美味稻花香。在種子界,簡單的“優勝劣汰”思維只會導致遺傳多樣性降低,更何況,何為優、何為劣,評判標準誰來定呢?
老種子之所以能保留下來,甚至在一定階段成名,或許產量不高,也有這樣那樣的缺點,但往往具有特殊的抗性,能適應特定區域的小生境氣候。而特別的香氣、口感乃至傳統儀式用途不僅能夠體現“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的文化特色,也能為消費者提供多樣、營養豐富的食物。
而這些特性,都會成為未來育種的重要基因素材。
可惜,這些特性在越來越追求產量和標準化的市場環境下,越來越不被重視,種的人也越來越少。
哎,老種子,想說愛你真的好難!
04 小農們愚公移山般的老品種傳承
幸好還有一群人為之努力。
我所熟悉的北京有機農夫市集的農友:張家口的一墩青、保定的沃翠源、唐山的三和雨順,都有老種子收集習慣。他們做這件事,一是出于傳統農民的習慣,農民沒種咋行,這樣不收收那樣,各種作物種子都得留點;二是為家人守住小時候熟悉的味道,老家人往往習慣吃那一口和相關制作方法;第三就是傳承我們老種子資源,保留當地種質資源的同時,讓它們從農場到消費者的餐桌上傳遞,讓老種子青春不老。
一墩青農場的成鵬飛愛好收集和種植老品種玉米,在北京有機農夫市集2016年的“農友大會”上獲得了“年度最有種農夫”的稱號 | 圖片來源:北京有機農夫市集
河北保定,沃翠源農場的陳子彧和自家留種
的老品種玉米 | 圖片來源:張小樹
河北唐山,三和雨順農場的李技棟在他種植的老品種“白八趟”玉米地里 | 圖片來源:張小樹
2020年12月,我到廣西參加“農民種子網絡”組織的培訓,有幸到南寧市馬山縣古寨鄉上古拉屯,拜訪了陸榮艷和她帶頭搞起來的生態種養殖專業合作社。到了那,我一個東北人終于理解了愚公移山的委屈。
當地地少,但生態環境很好:高山游蛇小河,平地絲瓜田螺。合作社最自豪的主角佛手瓜身影隨處可見——房前、籬笆、地角、井旁。本地佛手瓜品質上佳,完全靠自留種,不需要外買。
秀才(左二)跟隨農民種子網絡去上古拉屯拜訪榮艷(右二)和她帶頭的合作社,大家手里拿著的就是合作社主打的“佛手瓜” | 圖片來源:田秘林
合作社20多年來收集了不少老品種,并與廣西農科院玉米所合作,形成了參與式育種模式(PPB),共同挖掘老種子潛力,有的還分享到云南石頭城的伙伴那里。
回城路上,我一邊回憶著餐桌上的三黃雞、本地鴨,一邊想起我所走過的村落和“三農”問題。記得榮艷姐說過,因為疫情村里外出打工的都回來了,幸好有佛手瓜這個小產業有事情可以做,還有點收入,否則······
2019年12月,王金莊,第7屆農民種子網絡年會“種子交換”現場,陸榮艷換得了一墩青農場成鵬飛的老洋蔥 | 圖片來源:張小樹
05 種子保護正規軍和游擊隊缺一不可
為了農作物育種服務,國家在種子收集、保護、使用上已經做了大量工作。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在50年代、80年代和2015年開展了三次全國性農作物種質資源征集及多次專項考察搜集。
為了保護品種資源,政府也建立了長期保存庫、青海復份庫;不少省市都有各種作物的中期保管庫;還有野生近緣種保護區等等,很豐富,保管更新都有系統。
農民如有實際需求,還可以到政府的作物種質資源信息網(www.cgris.net)在線申請,據說也可以免費給你幾十粒,不過周圍還沒人試過。
圖片來源:中國作物種質資源信息網
www.cgris.net
盡管這樣,那我們在地的小農保護老種子方面有什么必要和優勢呢?前文已經提到,種子會隨著自然環境不斷進化。而小農的優勢就在于就地種植、食用、分享、傳承,讓種子永遠保持生命力和活力。
要知道,同樣一個老品種,放在保管庫的貨架上,或者種子銀行的冷庫里,過幾十年拿出來,和一季一季種在小農的田地里的,就會不一樣。因為種子也會隨著環境、氣候、生產方式而變化。
所以,小農可以做的和國家正式系統做的完全不重復、不沖突,是相輔相成、互補、可持續的!
2020年12月,在農民種子網絡的培訓上學習種質資源登記、保存與參與式育種 | 圖片來源:馬小超
06 做豆腐也能保護種子
我現在的主業是“秀才豆坊”,就是一個做豆制品的。但沒想到,這次去南寧參加“農民種子網絡”組織的老種子就地保護培訓,也幫我們這個小小作坊的下個5年計劃找到了方向。
現在,我們在黑龍江老家用有機的方式種植大豆,在北京做無添加的豆制品,算是把種植和加工這一產和二產都做了。所以,我們原來的規劃是提升產業融合度,加一個三產:就是再組織點活動,讓孩子和家長來體驗做做豆腐,弄個大石磨盤轱轆轱轆,順便講講豆腐發明的故事。
2020年11月,孫秀才在給到訪的北京有機農夫市集的消費者和農友介紹豆坊的情況 | 圖片來源:張小樹
受課程啟發,現在變了,我想再往上游走。即決心自己繁育種子,不再外購大豆種子。其實我們這個品種也有30年了,雖然不夠老,產量一般般,但當地做豆腐仍在用,香氣濃郁,豆腐表面非白泛黃,透著油香。我打算從今年開始,自己留種先做起來。
所謂“摟草打兔子”,我也想借此開啟老種子的收集整理、提純復壯重任。先以豆類為主,從最熟悉領域開始。總之,不能讓優秀的老品種久掛房梁、躺在庫房睡大覺。而是找出來、種起來、用起來。讓它在現實環境中繼續青春進化,讓它的優秀基因流向千家萬戶。
秀才(左一)在農民種子網絡的培訓課程上
提問發言 | 圖片來源:馬小超
07 小農可以做什么?
2021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剛閉幕不久,八大重點任務之一就有種子和耕地。
新上任的農業農村部唐仁健部長說:“我國糧食總產量要保持在年產1.3萬億斤以上,根本出路在哪?在種子和耕地上,重點就是捧自己碗、裝自己糧、用自己種,這是根本的根本。”種子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由此可見一斑。
作為小農的一份子,我們該怎么做?
我來拋磚引玉,提個九字方針:定好位、搭好臺、一起走。
小農的,一定是在地的、特色的、優質的,規模有限的。這是定好位。別貪多嚼不爛。
第一期“種子就地保護利用促進農業綠色轉型與鄉村振興培訓班”學員結業照 | 圖片來源:農民種子網絡
無論是北京有機農夫市集這樣把生產者和消費者直接對接起來的平臺,還是像農民種子網絡這樣把農民、育種家、學者、政府拉攏到一起提升農民種子保育能力和權利的組織,也要形成規范的機制,保障機構的順利運行,真正為農民服務。這是發揮平臺作用!
只有利益和方向一致才能一起向前走!農戶最大的期望就是他產出的東西有人幫他賣,有好東西能得到別人認可。以往我們這一塊嚴重扭曲,農戶利益沒有保障,所以,明確提出要求,把種子議題的重要性再提升一下,手拉手,一起走。
我相信,小種子有無窮的力量!終有一天,我們都會變成老種子,那我希望老種子能培養出更多優秀的小種子。藏糧于地、藏種于民才是王道。
與農民種子網絡團隊宋一青(右二)、李管奇(左一)、田秘林(右一)幾位老師合照 | 圖片來源:農民種子網絡
作者簡介
孫秀才:在黑龍江一個“七山二水一分田”的小山村長大。2006年碩士畢業于東北農業大學農學院,先在外企做技術推廣,后創辦秀才豆坊。喜逛田野并嘗試寫作。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