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2019年12月在武漢郊區調研,訪談了當地種田最多的大戶張云華,特記錄如下:
張云華是湖北應城人,之前是村干部,一個偶然機會2008年到洪湖承包了2000畝耕地,每年賺了大概一百萬元,從種田嘗到了甜頭。可惜2012年洪湖退耕還湖,他種的2000畝耕地又改成湖了。他聽說武漢郊區有很多土地拋荒,因此在2012年到武漢郊區談合作,第一站是清風村和橫堤村,以300元/畝流轉了800畝耕地。這些耕地都已拋荒多年,最長拋荒時間已有十多年。然后不斷到武漢郊區其他村包地,2014年流轉土地達1600畝,2015年達2000畝,2018年達3400畝,從而成為武漢郊區最大的種田大戶。2013以來,張云華共投入360萬元種田,到現在錢是沒有賺到,債務卻有了70萬元。
張云華種田有兩個特點:一是主要用家庭勞動力,二是采取大機械作業。張云華1960年出生,夫妻都仍然有較強勞動和管理能力,他有兩個兒子一個女兒,都結婚了,現在二個兒子和一個女婿,再加兩個媳婦一個女兒,都跟他一起種田,兒子和女婿都是技術十分熟練的農機手。除家人以外,張云華還雇請了2個長工,每年還要請1500個日工(臨時工)。
張云華購買了大量農機,政府按10%的價格進行了補貼,主要有:
1、100馬力拖拉機4臺,其中進口拖拉機2臺,每臺20萬多元,國產拖拉機2臺,每臺5萬元。
2、收割機3臺,其中進口兩臺,國產一臺,總價60多萬元。
3、汽車一臺,拖糧車一臺。
4、插秧機一臺,14.3萬元,用過三年后就沒有再用,因為插秧機太費工。后來種地張云華都是直接撤播。
5、無人機一臺,9萬元,其中政府補貼4萬元。
6、旋耕機十多臺。
2012年底,張云華將流轉到手的800畝耕地進行開荒,所有拖拉機同時旋耕,僅僅旋耕機就打壞了八臺。好在開荒土地特別肥沃,第二年種水稻都不用拖肥就獲得了高產。
張云華說,以他們現有家庭勞動力和機械可以再種1500畝土地是沒問題的。2019年張云華冬播面積達到了1400畝,其中油菜600多畝,小麥800畝。冬播每畝可以有大概200元純收入,1400畝就是30萬純收入。之所以不全部冬播,是因為冬播會影響第二年春耕,沒有冬播的土地可以早點搞春播,這樣就可以錯開春播時間,不然春播根本來不及。張云華講,每年4-5月種水稻要種早中晚三季,錯開種,農忙搶季節就好比打仗一樣。
二、
張云華種3400畝田,基本上都是靠家庭勞動力(兒子、女婿),僅僅雇請了兩個長工機手,另外每年大約雇1500個日工。這個意義上講,說張云華是當前武漢郊區甚至全國最大的家庭農場也不為過了。
因為用家庭勞動力,耕種面積又確實比較大,張云華就必須要在兩個方面想辦法:一是充分機械化,二是采取節省勞動力的種植模式。從機械化來講,張云華購買了全套農機,剛買無人機,靠北斗定位打農藥,極大地解決了打農藥這個浪費人工的環節。從節省人力的種植模式來看,本來張云華買了插秧機,也用機械插過秧,不過,機械插秧要有很繁瑣的育秧、整田等準備,這些都很費工,且很容易誤農時,張云華現在改由大馬力拖拉機一次耕田整田,然后直播,雖然產量會受影響,卻減少了種植環節,降低了勞動投入,也趕上了農時。
即使張云華采取了機械作業和極簡種植模式,張云華仍然難以應對農業生產經常出現的意外,比如2016年有1000多畝即將收割的水稻被淹,顆粒無收。2019年有1000多畝水稻早死,也是顆粒無收。看起來是天災,實際上是僅靠家庭勞動力來種3400畝耕地難以應對風險。也因此,張云華計算自己收入時,必須以風調雨順和所有機會都恰恰好,才能賺錢,出現任何意外,一年就白干了。從武漢郊區調研來看,幾乎所有種田大戶都是每年出意外,比如買的稻種不對等等。
2013年到2019年,張云華在武漢郊區種田已有7年,他來武漢郊區時帶了360萬元現金,到現在欠外債70萬元,且家庭所有人都幾乎沒有拿工資。現在張云華只能指望運氣,希望有一年風調雨順各種機會剛剛好,他就可以賺大錢了。現在投入巨大,張云華說自己是騎到老虎背上下不來,下來了就要被老虎吃掉,因為不種田了,購買的農機就是一堆廢鐵。
三、
張云華在武漢郊區租種土地,租金都很低,一般都只有300元/畝,且張云華基本上都是連片耕種,尤其是后來,張云華幾乎是在武漢郊區區各個最平整、水源條件最好的連片土地上選擇最好耕地流轉耕種,地方政府也力所能及給了張云華最大幫助,比如農機補貼,比如修建專門配套水利設施,冬播補貼,春播種糧補貼,水稻被淹或旱死也獲得了農業保險的賠付。張云華甚至將流轉過來的50多畝低洼田改為塘堰,土地承包農戶也聽之任之。
更重要的是,張云華基本上使用的都是家庭勞動力,沒有付工資,只常年雇請了兩個機手。其他1500個日工,每個工一天付100元,一年支付15萬元,也不算大筆投入。
這種情況下面,張云華仍然連年虧損。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張云華的虧損呢?
當然,首先是農資不斷漲價,糧價不漲反跌。這方面很容易算帳。除此以外,還有另外一些同樣重要的原因。
第一,因為采用的是極簡種植模式,張云華所種耕地的產量都不是太高,一般畝產只有1000斤,比當地普通大戶畝產要低2、300斤。且所種稻谷的品質比較一般,糧價也就不高,都是以1元/斤賣給糧販(也是因為沒有大型糧倉,只能將收獲糧食賣出去)。
第二,家庭勞動力太少,耕地太多,只能粗放管理,稍微遇到意外就難以應對,因此幾乎每年都會受到天災影響。
第三,為了節約勞動力,就必須有高額機械投入,造成了農業投入的居高不下。
從張云華的經營來看,雖然他具備了幾乎所有最好的進行農業規模經營的優勢,他現在卻經營十分困難,高度依賴國家農業補貼。
相對來講,種二、三百畝適度規模的家庭農場,可能還有盈利空間,以及更加精耕細作和產生有品質的農業。
2020年1月21日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