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房山區竇店村是個堅持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的老典型。在今年防控新冠病毒常態化的壓力下,竇店村憑借村黨委強有力的領導和集體統一經營的優越性,不但作好了疫情防控工作,而且,堅持企業的正常開工,保持了村集體經濟的健康發展。預計今年集體分配收入不但不會減少,而且仍然有望保持9%以上的增長幅度。
竇店是一個有4400多口人的漢、回、蒙、滿多民族大村,幾十年來堅持發展農村集體經濟,走民族團結和村民共同富裕的道路,是有名的“全國文明村”、“首都最美鄉村”和“全國民族團結創建活動示范單位”。近年來,隨著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在按照北京首都功能整體要求淘汰中低端產業項目的同時,不斷升級產業結構,發展新的產業項目,為集體經濟健康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產業基礎。2019年2月,被國家七部委評定為《首批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實現了農牧工商業的種植、養殖(肉牛)、加工、銷售環節完整的產業鏈良性循環。竇店村共有企業50多家,形成了生物制藥、畜產品加工、汽車改裝、新興工業和現代農業園區等幾大經濟板塊。今年上半年,竇店村在防控疫情的背景下,仍然保持了集體經濟發展的強勁勢頭,展現了集體經濟在抗擊疫情危機條件下統一經營的優越性。
2020年8月22日竇店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農牧工商總公司董事長仉鎖忠同志和竇店村黨委辦公室主任苑煥春同志、黨委辦公室王玉主同志接待了中央政策研究室綜合局原局長張勤德、原北京市城郊經濟研究所所長張文茂、中共房山區委黨校原校長韓校長和毛澤東思想研究與踐行的倡導者、作家、畫家、書法家、李世俠等一行來訪者,仉鎖忠書記向客人詳細介紹了竇店村發展集體經濟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創業發展史和疫情下竇店村黨委帶領村民和職工的積極應對情況,客人們高度評價了竇店村黨組織帶領村民堅持集體經濟基礎上走共同富裕道路所取得的光輝成就,特別是對仉振亮老書記和仉鎖忠現書記等黨員干部的黨性立場、奉獻精神和政治水平、業務能力,表示高度的贊賞和敬佩。張勤德局長、張文茂所長、韓校長回顧了跟竇店村的友情,跟仉鎖忠書記探討集體經濟發展的挑戰和機遇,祝愿竇店村在發展集體經濟堅持共同富裕道路上取得更大更好的成績。
仉鎖忠書記在介紹情況時談到,春節假期疫情初發時竇店村里有一家企業的三個負責人是武漢人,已經回武漢過年了,他當即跟他們通話,讓他們安心在家過年,聽從政府安排,企業運行方面由村黨委做堅強后盾,防疫方面會做好安排,積極配合政府落實相關要求,請他們遠程指揮,村里配合,保證企業春節假期后在防疫安全的前提下正常運行,復工復產不受影響。整個春節假期,村黨委領導干部都很緊張忙碌,但是保證了節后村里所有企業都按時正常復工復產,使疫情給企業生產經營帶來的沖擊影響降到了最小。
仉鎖忠書記還談到,一些企業的管理人員曾向村黨委提出了因應疫情給職工減發工資的設想,這是大環境下看似合理很多私有企業都在做的事情,而且管理人員也說已經取得了職工的諒解同意。最后,村黨委在仉鎖忠書記主持下開會研究,堅決否定了這些看似合理的意見。仉鎖忠書記說,我們做好了工作,企業并沒有因為疫情陷入了困境,就是一時有些困難,也不應該立即轉嫁給職工。我們村里的企業就是要堅持不因疫情裁員降薪,這就是集體經濟優越性的體現。而且,村黨委還決定2019年度的村民股份分紅(今年實施)按照核算的情況保持9.43%的增長率,不因出現了疫情而降低。這是在前面兩年連續保持12%的增長水平的基礎上的增長水平,實在是難能可貴。
聽著仉鎖忠書記所言,客人們頻頻點頭贊許,大家禁不住紛紛向仉鎖忠書記表示敬意。是啊,如果不是村黨委堅持集體經濟道路,這里的企業職工還不是跟其它地方的私有企業里的打工者一樣,在企業遭遇形勢不好時會面臨裁員減薪的壓力,成為企業轉嫁成本和壓力的對象。還是集體經濟好,公有制好啊!客人們感嘆!
仉鎖忠在村史展室介紹村黨建工作
(仉鎖忠書記陪同客人參觀養牛場)
交流完畢,仉鎖忠書記陪同客人們參觀了村史館和養牛場,并共進午餐。下午,苑煥春主任和王玉主同志陪同客人們參觀了村容村貌和有關單位。
一天的參觀學習,北京市房山區竇店村堅持發展集體經濟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先進典型給客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全國大搞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下,我們真心希望有更多的農村黨組織向竇店村黨委學習,“守初心、擔使命、找差距、抓落實”,發展鄉村集體經濟,帶領農民走上共同富裕道路,我們也真心希望國家有關部門認真總結集體村先進典型的經驗,積極向全國推廣,出臺促進鄉村發展集體經濟的政策,為集體村的創業發展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為縮小城鄉差距,促進全國層面的平衡發展助力。
附錄:村史館中的幾張老照片
(曾任北京市長、全國人大委員長的彭真同志到店村視察時與老書記仉振亮在一起的照片)
(原黨和國家領導人宋平同志到竇店村視察聽取老書記仉振亮同志匯報時的照片)
(國防部原部長遲浩田同志到竇店村視察時與老書記仉鎖忠同志在田間合影)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