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三農問題之道——李昌平鑰匙
智廣俊
2000年3月,身為湖北省監利縣棋盤鄉黨委書記的李昌平,上書朱镕基總理,反映農民真苦、農村真窮、農業真危險,受到黨中央的高度重視,從此“三農”作為一個詞匯進入我國社會政治范疇中,成為全黨和各級政府的一項重點工作,黨中央連續17年1號文件都講的是三農問題。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首的黨中央把脫貧攻堅擺在治國理政的突出位置,動員全黨全社會的力量開展農村扶貧工作。
然而,農村貧困現實依然很嚴峻,雖然大多數貧困農民在黨和政府的幫助下,已經脫貧了,但他們生活還處于一個低水平狀態,且收入不夠穩定,極容易返貧。農村中撂荒面積依然大范圍的存在,中西部地區甚至達到30%以上,撂荒土地不是我國糧食多的不用多種地了,2017年以來,我國人均進口糧食已經達到200斤。這一巨大反差現象讓人心疼。農業衰敗了,中國糧食不能夠基本自給,這可是關系到國家民族興旺的根本大事呀。
為什么黨和政府費大力氣抓三農工作,卻沒有根本扭轉農村、農業的落后面貌呢?原因何在?李昌平新出版的專著《村社內置金融與內生發展動力》,對此作出了解答,并且提供了解決三農問題之道——李昌平鑰匙。
李昌平鑰匙的要點是:首先必須把分散的農民組織起來,在黨支部領導下成立合作社,在合作社里內置金融,利用資金的力量將農村、農民手中的土地、房屋等各種資源,變現為貨幣化,自由交易,村集體利用合作社收儲回來的農民承包地和房屋等各種資源,采用各種方式深化利用。對收儲回來的土地,可以采用農業專業合作社的形式自己經營,也可以對外發包經營。對收儲回來的農舍,改造裝修后,可以開農家樂,可以向城里人長期出租,或者辦養殖場、工廠和企業,將農民的死物變現為活錢。村民將土地等資源變現為活錢,不是變相出賣土地、房屋,只是一種抵押貸款形式,沒錢了可以向合作社貸款。還回貸款,作為合作社的股金,繼續分紅盈利,土地承包權和房屋的產權始終在自己的手里,性質沒有變,只是把經營權、使用權轉讓了而已。同時,利用合作社這個平臺,可以為村民統一采購、出賣農產品,村里集體有了參與市場的競價、定價權,節省了生產費用,提高了農產品的銷售價格,擴寬了銷售渠道。有了合作社,村級集體經濟實力增強了,黨支部和村委會開展工作有了抓手, 在村莊里實現了產權、財權、事權和治權的統一,鄉村振興工作真正落實到了實處。
在李昌平看來,目前農村出現的疲軟無力的狀況,是由于農民組織無效和合作金融無效,直接導致了農村產權、財權、事權和治權的混亂和喪失,使村委會和農民喪失了主體性和自主性所致。我們在鄉村振興工作中為了誰,依靠誰沒有搞清楚所致。
在李昌平看來,我國幾千年傳統農業是家族共同體。是家族共同體主導的血緣熟人社會。家族共同體是以崇拜家族祖先為信仰形式,以血緣關系、家族財產和家族事物為紐帶,以維護家族利益及光宗耀祖為核心價值結成的共同體、地緣性集合體。
毛主席一代共產黨人將家族共同體主導的社會改造成村社一體社會,對傳統鄉村社會進行了一次根本性的改造,以村社為邊界,建立起以地緣、水源、業緣關系為主紐帶,以親緣、血緣、熟人關系為輔帶的村社一體化共同體社會。實現了土地村社集體所有制為基礎的產權、財權、事權和治權的統一,將村社經濟發展、社區建設和社區治理三種職能于一體。國家通過人民公社體制,有效地開展了農田水利工程建設,發展了農業,使農民過上了穩定有保障但還沒有完全擺脫貧窮的生活。但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國家實行計劃經濟,通過工農產業剪刀差政策,農業為工業提供了巨大的發展資金,使我國發展成門類齊全的工業產業體系,用20年的時間走過來資本主義國家200年的發展道路,歷史功績不可否認。按照毛主席當初設想,到20世紀六十年代末,將改變以犧牲農民自主性為代價而獲得的國家自主性,由以農補工改為以工補農。但這一設想沒有實現,導致了人民公社體制的失效。
改革開放后,農民取得了生產經營主體地位,煥發了生產積極性,糧食等農產品增加了,農民生活改善了。農村為工業提供了充足的有文化的勞動者,村集體提供了廉價的土地資源,使我國成為了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但外向依附性發展道路使我國付出了極為嚴重的資源代價、環保代價、社保代價。以犧牲農民主體性而實現國家強盛的想法,是極其危險的。目前農村,維持村社一體化共同體存在的土地集體所有制和集體經濟——產權和財權被掏空、架空了,其事權和治權也隨之名存實亡。農村社會千百年來首次出現了無主體主導的社會,小農“政治貧民、市場賤民、社會流民”趨勢日益凸顯,農業和農村經濟非農(民)化趨勢日益明顯,社會從有序到無序的趨勢也日益明顯。中國依然還有9億多農村戶籍人口,農村9億多人的問題是中國現代化最大的任務,9億農民是黨和政府的最重要執政基礎,黨和政府是萬萬不可將億萬小農交給市場、社會而甩手不管。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凝聚起9億農民的力量,把農村建設好、發展好、治理好,讓農民自主起來,成為新農村的主人,生活富裕起來。
一盤散沙的小農必須重新組織起來,這是解決農村問題,也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前提條件。黨和政府抓三農工作,抓誰呢?當然只能抓黨支部和村委會,由黨支部來領辦合作社。在合作社里內置金融。這樣就實現了農村組織有效和金融有效,就可發揮出四兩撥千斤的作用。
改革開放前的農村,人民公社、信用社和供銷合作社三社并存,按照黨中央當初的設想,這三個社都是農民的集體經營組織。我在農村親眼見過農民手中保留著的加入信用社和供銷合作社的股權證,但后來這兩個社背離了集體民辦的性質,不給股民分紅了,未能更好地為村民服務了。如今,連信用社名稱都換了,變成了商業銀行,幾乎不再對弱小的農戶放貸了,農民生產生活貸款無門,農村發展缺乏資金,村里辦的內置金融合作社就解決了農民缺資金的問題,同時也讓部分村民多余的資金就地可以存放,多生利息。讓資金從城里流回到最需要錢的農村中。沒錢難辦事,鄉村振興沒錢辦不成事。合作社由于是只在本村放貸,村民的土地房屋都可以作為抵押資金,再加上由親戚熟人擔保,放款安全性很高。內置金融合作社是對我黨帶領億萬農民群眾創辦的農村合作社(人民公社)、信用社、供銷合作社的一種歷史性的恢復,同時也吸收了日本、韓國等國發展農協的國際經驗,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代表了廣大農民的根本利益,這是新時期農村工作的一項偉大創新,對建設新農村必將會發揮出重大的作用。
村社內置金融合作社的做法是:當地政府無償撥給村委會一筆種子資金,村委會將這筆款作為集體資金入股合作社,動員鄉賢和村里的老人入股,發動村民現金入股,村民以現金、承包地、住房等各種資源折算現金入股。合作社資金貸款發放給本村人,不對外擴展貸款業務。內置金融合作社以行政村兩委成員為骨干、以鄉賢和老人為基礎,以弘揚孝道和鄉賢文化提升熟人社區信用成本,確保信用合作安全有效。是村里的“人民銀行”而不是村莊的“財政部”,經營主要依靠村里的老人來管理,掙回來的利息優先給入股的老人發敬老金。比如,承包地按照市價評估每畝3萬元,入社村民就可從合作社貸款3萬元。村民進城走了,其房屋也可入股或抵押到合作社,變現為活錢。合作社收儲的回的土地、房屋不直接經營,而是轉給行政村里辦的其他專業生產合作社和其他單位和個人經營。合作社是一個純粹的金融組織,自負盈虧,有著嚴格擔保經營制度。
內置金融合作社主要功能是:資金存儲功能,財產抵押貸款功能,資源資產及產品收儲功能,產權及成員權變現功能,線上線下統一采購及配送功能和產品銷售等。“資金互助促發展,利息收入敬老人”,是建立內置金融合作社必須堅守的核心理念和宗旨。合作社產出的收益的20—40%拿出來孝敬老人,把孝道找回來,把傳統文化找回來,首先奠定村莊發展的文化道德基礎,也是合作社得到村莊各個層面的人支持的內因。
按照李昌平的說法,中央財政近年用于三農的轉移支付,每年高達2萬億,但由于鄉村存在組織無效的原因,造成了中央扶持三農工作的資金千金撥不動四兩的現象。有的資金成了城鄉資本圍獵的對象,滋生腐敗,見不到實效,農民未能真正受益。如果將其三分之一資金投入到村辦內置金融合作社里,就會起到四兩撥動千金的作用,不但可以保本生利,而且一下子就把村民組織了起來,把整個農村就搞活了。
按照我國現行法律,城里人是不可以自由買賣農村的土地、農民的房屋,有了合作社這個組織,城里人就可以方便地轉包農村的土地和轉租農民的房屋,這就打破了城鄉交流的一些壁壘。
河南省信陽市郝堂村是李昌平十多年前抓的試點村。郝堂村是一個有2500多人的貧困山村。2009年,李昌平拿出5萬元,政府匹配10萬元,成立了夕陽紅養老資金互助社。先后用互助社資金收儲村民土地310畝,用于新農村建設,到了2013年,該村就獲得了住房城鄉建設部授予“美麗宜居示范村”的稱號,成了一個鄉村旅游的勝地,村民人均純收入由2009年不足4000元增長到2015年的2萬多元。村集體資產總規模超過了8000萬元,互助社累計為老人分紅139萬元,還積累了80 多萬元。村支部書記胡靜被授予全國勞動模范稱號。
2013年8月,李昌平走進湖北省鄂州市張遠村。該村屬于典型的丘陵淺山區,1600多口人,占地4000畝,標準耕地年租金每畝100元,一般農田租金80元以下,大量農田處于撂荒和半撂荒的狀態。按照李昌平的提議,村里成立了內置金融合作社,梁子湖區政府投入種子資金100萬元引導,李昌平所在的鄉建院匹配資金30萬元,“釣”出鄉賢的敬老資金15萬元,優先老人入社,每股2000元,同時也接受村民現金入社。或土地入社(存款、股權、托管),或房屋入社(存款、股權、托管),2013年年底開業,不到三個月,全村有近1000畝承包地以村民小組為單位連片“存入”合作社,每畝地年租金220元 ,估值8000元,土地確權變得簡單了,以確權、確利、不確地的方式確權到戶即可。村民每畝土地有8000元的貸款額度,入社兩年后增到每畝1.5萬元抵押貸款權。合作社完成村民承包地收儲后,有家公司轉包走土地,每畝地租金提高到400元。2018年,該村合作社僅上半年的放貸款規模就達1100萬元,當年僅利息收入可達100萬元,利潤40%分給老人優惠股,每股可得2000元,合作社積累60萬元。
李昌平是以鄉建院團隊來開展工作的,目前已經在全國23個省市建立了200多個內置金融合作社,撒下星星之火,來日定會燎原一片。
《村社內置金融與內生動力》是一本石破天驚的奇書,李昌平是一個身懷遠大使命,行事不拘一格的奇人,讀奇人所著奇書,定會有不同凡響的感受,尤其是從事三農工作的人,不能不看這本書。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