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古論今說農民
原始人的生存,完全依靠自然。他們的生活用品也完全從大自然中索取。他們的食物,就是自然生成的動植物,而從植物中索取,必定是最主要的。為了更好的從植物中得到食物,人們逐漸掌握了種莊稼的技能。這就在人類社會上出現了農業生產和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在漫長的歷史進程里,農民一直是人類社會中最大的群體。
人類社會發展到階級社會以后,社會的階級剝削和階級壓迫就隨之產生,而剝削的形式一直是少數人剝削多數人。(我們不應該忌諱“剝削”這個詞兒,因為這個詞兒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內涵,而現在的中國還仍然信仰馬克思主義)。剝削階級要占有盡量多的社會財富,就必須剝削占人口大多數的農民,剝削其他少數人的群體,是不能達到占有盡量多的財富的目的的。整個階級社會的歷史都是如此。
新中國建立以后,從對社會財富的占有看,農民仍然是社會的最底層。改革開放以前,中國的人群被分為農業糧和商品糧兩大類,那時候農民最羨慕的就是商品糧,因為商品糧的優越性實在是太多了。經濟收入,子女的升學就業,社會地位……商品糧各方面都大大優于農業糧。那時的農民對此并沒有表現多大的不滿,只是認自己的命運不好。
而看現在呢?子改革開放以來,原來集體所有的土地都分田到戶,農民雖然都有了飯吃,但由于糧價太低,仍然不能在經濟上翻身。由于當時機械化水平低,農民靠體力勞動耕種土地,其經濟收入是非常可憐的。隨著機械化程度的提高,和國家允許土地流轉,農民的狀況有了很大改善。我的家鄉是渤海灘邊一個普通的農村,從我們村看,全村土地被種植大戶承包已經四五年了。全村農民沒有耕地可種,就只有干別的活兒掙錢。這幾年正趕上曹妃甸發展建設,我們村的人們就都到曹妃甸打工。打工的收入人們都很滿意,現在年輕的和有一定技能的,平均日工資少說150—200元,穿線的日工資6、7百元。有一對夫妻穿線,去年一年就掙了30多萬。從經濟收入看恐怕比公司白領也不遜色。就是六、七十歲的老年人,坐著汽車到曹妃甸新城搞綠化,日工資還給60元。這難道不是農民社會地位的改變嗎?
農民手里有錢了怎么花?中年人為了兒女婚姻需要,就在曹妃甸或灤南縣城給兒女購買樓房和汽車。(因為我們村雖然緊鄰唐海鎮,但卻有灤南管轄)。在灤南縣城購買樓房的并不是多數,只是那些在灤南工作的青年才在灤南買房,而多數人家都在曹妃甸買了房,因為曹妃甸離我們村僅有不到5公里。不但鄰近,而且曹妃甸更有發展前途。
不要說什么取消農村戶口,就只從上述看,難道還看不出現在的農民社會地位已經得到了改善嗎?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