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抗性較差、不能自留種、口感不佳的雜交水稻曾經在南方成壓倒之勢,但今天稻田里卻出現了“去雜交化”的態勢。常規稻越來越受到種植戶和消費者的青睞,其趨勢是否可以逆轉雜交和轉基因水稻帶來的種子私企掌控的局面,這有待我們的進一步觀察。
2018年1月在北京召開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潘國君領銜培育的龍粳31以“寒地早粳稻優質高產多抗龍粳新品種選育及應用”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常規稻品種龍粳31獲國家大獎釋放一個信號,中國水稻品種正在快速地“去雜交化”。
我國水稻分為秈稻和粳稻,南方種的多為秈稻,雜交稻面積比較大;北方種的多為粳稻,基本上全是常規稻。常規稻也是雜交稻,命名為常規稻用以區別于三系雜交稻和兩系雜交稻。要說明的是,水稻品種“去雜交化”主要是在南方稻作區。
自從群眾性科學實驗運動培育的三系雜交稻問世以來,憑借雜交優勢開創了水稻擴張的新局面,最多時覆蓋全國約60%的水稻面積。隨著優質高產常規稻品種的選育和推廣,雜交稻種植面積逐年減少。據報道,2018年全國水稻播種面積4.39億畝,其中雜交稻面積2.15億畝,常規稻面積2.24億畝。
新世紀以來,尤其是最近五年來,南方稻區提倡秈改粳,常規稻種植面積增加很快。2017年廣東水稻種植面積2840萬畝,常規稻與雜交稻種植比例為1:1;江蘇省水稻種植面積3349萬畝,常規稻種植面積達2900萬畝;云南省常規稻種植面積1000萬畝,占全省水稻面積的70%以上;江西省農業局調查,常規稻已占早稻種植面積的一半,80%種糧大戶表示有擴大種植常規稻的意向。
據農業部資料,雜交稻發展鼎盛時期,南方稻區種植面積最大的5個水稻品種都是三系雜交稻,其中汕優63種植面積最多年份為10200萬畝,培育人謝華安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兩系雜交稻推廣以來,種植面積最大的品種有兩優培九(1238萬畝)、豐兩優1號(597萬畝)、揚兩優6號(549萬畝)。新世紀以來新育成的常規稻品種逐年增加,2014—2017年全國水稻種植面積最大的前三名都是常規稻,順序為龍粳31、中嘉早17、寧粳4號。
9月19日農業農村部公告,2018年國家審定水稻品種268個,其中三系雜交稻95個,兩系雜交稻94個,常規雜交稻69個。表明兩系雜交稻正逐步替代三系雜交稻,常規稻品種審定數量快速增長。
常規稻審定品種有明顯的放量趨勢,長江中下游稻區尤其如此。江西省2017年一季稻主推品種7個,其中4個常規稻、3個雜交稻;湖北省2018年審定了3個常規中稻品種(福稻88,荊占1號,鄂豐絲苗1號),而前6年(2012-2017)僅審定2個。代表性的常規稻品種黃華占后來居上,在湖北、湖南、江西等省種植面積已達495萬畝,還有繼續擴大的趨勢。
常規稻新品種快速增加可以歸納以下幾個原因:
一是雜交稻連續發生稻瘟病減產絕收事故成為重要契機,2017年多災并發又發淘汰了一大批雜交稻品種;
二是雜交稻制種技術較難,風險大,事故多,產量低,成本高,價格貴;
三是水稻直播特別是機械直播面積逐年擴大,減少雜交稻用量和育秧投入;
四是南方市場轉基因稻米泛濫,雜交稻銷售遭遇阻力,糧商不收購,農民不愿種;
五是多數雜交稻品質劣口味差,常規稻米質好吃著香還可以自己留種,受到農民歡迎。
責編丨芒 種
排版︱海 婁
文章來源:佟屏亞專欄
原標題:中國水稻品種正在快速地“去雜交化”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