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網易新聞
編者按:2018年春節,一位在北京讀大學的讀者回到了農村老家。用她的眼睛去審視當下扶貧的成果,她發現:許多扶貧成功的典范,不過是因為,許多人在面對底層的時候,都有意或無意地在拉低“幸福生活”的標準。在比城市不少人低很多的生活標準下,農村人對生活的滿意度和幸福感可以被大大提升。
春節回鄉,發現在農村生活的爺爺奶奶對生活的滿意度和幸福感比許多城里年輕人強上百倍,他們總是有這樣的口頭語:“想想我年輕的時候(大概是五六十年代),吃的是榆樹皮,連鞋都沒有。“,他們至今用不上自來水,家里還沒有下水道,用的是土廁所,冬天沒有暖氣全靠自己燒炕。但是他們這些出生在1949年以前舊中國的淳樸農民,他們對生活的要求是多么的簡單:頓頓有肉吃、有彩電看,這些在他們的口中被叫做“皇帝的日子。"
中國農村仍然非常常見的旱廁。
新聞中經常出現這樣的鏡頭:領導走基層,來到農村,進入村民家中后第一件事就是掀鍋蓋。掀鍋蓋是什么意思呢?看看你們家吃得好不好,鍋里滿不滿,是稀粥還是干飯。最后,領導總是能看到,鍋里的食物非常豐盛,然后滿意地點了點頭。襯托著周圍農民們滿臉燦爛的笑容,這樣的新聞節目會引導人們得出這樣的結論:在該領導干部治下的農村,農民吃得好,生活條件好起來了!當人們習慣用這樣的標準衡量今天的農村,恰恰從另一個角度說明,今天仍然有很多的底層,是生活在這個標準以下的,是連“生存基本需求“都無法完全滿足的。而那些已經達到了這個幸福標準的人,已經忙不迭被用來宣傳政策的惠民了。
但是,很少有人提到,今天已經是2018年了。高鐵都修到國外了,火箭早都上天了,政府大樓裝修早就過億了,而生活在2018年的中國人,仍然大量沿用著封建社會的標準衡量生活,這本身就是一種莫大的諷刺。不要覺得,這種現象僅僅存在于老年人身上,說他們年紀大了,思維必然會停留在過去,更容易對生活滿足也是正常的。其實,如果你平時能多看看新聞,就會發現率先用“吃飽穿暖“這個標準來衡量生活的,恰恰是我們的領導干部。
電視上也報道過,大涼山中的彝族部落,很多孩子還不知道電腦為何物,只有最富裕的家庭才能收看電視節目;在我的老家,地勢平坦,然而村里從去年才開始修了一條水泥路;放眼望去,我二叔家里的磚瓦房也不是家家都蓋得起的,絕大多數人家仍然住在低矮的土房。人們往往過度關注那些拔地而起的大房子,而忽略了那些仍然存在的大量的土房,已經稱得上是一種”罪惡”。
住得好、吃得好,不應該再是當代農民幸福的標準。
農村的生活當然是越來越好的。2018年春節,筆者回到了自己的農村老家,來到親戚家做客。媽媽得意地指著親戚家嶄新的瓦房、寬敞的院子,跟我說道:“看看今天的農村,凡是吃苦肯干的都能住這樣的房子,生活水平一點不比城里差呢!我們好好參觀參觀!”磚瓦房里有五六間小房,其中兩間是大臥房,都被打掃得十分整潔。高大的落地窗把陽光盡收眼底,把屋子烤得暖暖的。
我家的這位二叔靠養豬為生,過年了,所有的豬都賣光了,豬圈和沼氣池都被打理得干干凈凈。二叔親手做了一大桌子菜,有魚有肉還有豬蹄,就連炸花生米都包裹著酥脆的面衣,這些無一不顯示著他的勤勞能干。
相比之下,二叔的弟弟三叔就顯得尤其“爛泥扶不上墻”了。
在去二叔家之前,我們先是去拜訪了三叔。三叔今年剛剛46歲,看上去儼然像是個60歲的小老頭了。他的褲子上布滿了臟兮兮的泥灰,印堂發黑,面色鐵青,見過他的人背地里都說,他大概是患上了嚴重的肝病。我自小便從家里大人的嘴里經常聽見三叔的名字。老人們提起他,無不唉聲嘆氣,父母姑嬸提起他,無不滿面愁容。聽說三叔一直好賭,一旦上了癮,便很難戒掉了,輸光了家里大把的錢,老婆便和他離婚了,幸好唯一的女兒已經長大成人,外出打工了。至今,他也沒有要用心過起日子的跡象,手頭也從來攢不下積蓄。親戚們都說,他們的老父親,幸好還有一個”二叔”這樣的兒子,才不顯得那么悲慘可憐了。
有這樣的兩兄弟,無論放在哪里,都很容易被人拿來證明“過得好與不好,決定性因素都在個人手里,與社會環境無關。”我那個習慣用“個人奮斗“的話語邏輯去解釋一切的母親,在參觀了二叔家的新房后,更是對此深信不疑。在她看來,作為一個農民,能住上寬敞明亮的房子、吃穿不愁、有錢供兒子去鎮上念書,夫復何求?這說明這個社會沒有剝奪任何一個勤勞人生存的機會。
但是我這個二叔作為農村先富起來的代表,依然有很多苦惱。他家里一兒一女,農村當地沒有合格的學校,姐弟倆都是從小住宿在學校。他的大女兒初中時在縣城中學,但是卻在農村班,班里的孩子在上課時都隨處走動,老師遇到不會的題,就說,等我下去研究一下。她的成績很差,初中畢業就不念了。好在她的家庭條件還不錯,閑在家里,爸媽也不指望她掙多少錢。二叔的小兒子剛剛上小學,已經不得不離開父母,成為一名住宿生了。鎮上的私立小學,每年學費一萬多,不是每個農村家庭都有這樣的條件。而許多新富新貴們都早早將他們的孩子送出國門,不屑于走高考的道路。一個看的是小豬佩奇,一個看的是熊出沒和喜羊羊,這兩種孩子在“眼界”,社交能力,甚至是英語能力方面的差距,都不是表面上的“生活水平提高”所能輕易彌補的。
圖片來源:人民政協網
許多人在面對底層的時候,都有意或無意地在拉低“幸福生活”的標準。按照他們的標準,今天的農民工人還有手機玩,精神世界不可謂不豐富;老板也不能像舊社會一樣對其進行體罰,他們完全已經生活在了自由的天堂。按照他們的標準,人們可以肆意指責沉迷賭博的浪子,而全然不顧農村賭博成風,宗教泛濫的事實。農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能僅靠個體農民的勞動致富,需要整個社會資源與所有人參與其中。
作者:沈西
編輯:耄耋
美編:黃山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