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2日,農業部下發《關于開展2018年農作物種子企業監督抽查的通知》,立即對全國種子企業監督檢查,重點查處種子真實性及轉基因成分。通俗地說,就是檢查假冒仿劣種子和轉基因種子。
種業界流行一句順口溜:問君還有幾多愁?最怕是假冒偽劣種子遍地流!無論是官方、企業、農民,套牌種子和轉基因種子是最讓頭疼的事兒!
種子行業存在眾所周知的潛規則:育種不如買種,買種不如偷種,偷種不如套包。新品種剛剛審定其親本就可能被竊取,套牌種子隨后登場。花幾萬元買個熱銷的品種權、或只買個審定號就可以套牌了。市場上至少有1/3是套牌種子或轉基因種子。套牌種子并不“偽劣”,成本低,具有“價格”優勢,本小利大甚至無本萬利。
知情人透露:精通此道的人合伙建成一條從制種、收購、運輸到接收完整的利益鏈,有報道說,搞套牌種子的有國企、民企、上市公司,更多的是龐大的經銷群體。有人形容為:破壞市場經濟的代表,官商溝通的橋梁,私繁濫制的主力,轉基因種子的推手。不必諱言,今天有很多腰纏萬貫的種業老板就是從其中脫穎而出的,不要簡單地指責他們是“敗類”,市場經濟就是這樣發展起來的!
為甚么屢禁不止?實話實說,今天有相當一部分基層種子執法人員還是“自收自支”或“半收半支”。“要生存要活路啊!”執法人員要靠自己去“創收”,向種子企業“斂錢”。舉例,某縣種子站有6名執法人員全為“自收自支”,全年工資福利和辦公經費全靠“執法”溯源。違法要罰款,守法也要“交錢”,最終是雙方協商一項“規則”:種子企業和經銷店每年都上交“保護費”,保證滿足6名執法人員全年工資、福利和繳納“五險”。這樣就形成了一個穩定的相安無事的生態平衡利益聯合體,還去執什么法打誰的假啊!要是“上邊”有人來檢查,立馬手機群 發打個招呼;檢查人員走了,再群 發一個短信:平安無事嘍!
農業部開展全國種子企業大檢查肯定有震攝作用!但結果如何?先點個贊!后觀其行。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