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國際農產品競爭的結果,我國從事傳統農業已經很難給農民帶來合理的收入。農民單靠那一畝三分地,難以過上體面的生活。大城市里,家裝用的沙子可賣2元/斤,超市礦泉水售2-4元/斤。當沙子比糧食貴,水比牛奶貴的時候,嚴重扭曲的市場經濟,對傳統農業帶來的傷害是不言而喻的。農民紛紛進城打工,“空心村”’出現,都是對上述市場經濟模式的無奈選擇。最近,國家提出要振興鄉村,怎么來振興呢?有人建議學美國搞大規模農場。那么,農業搞家庭大農場,搞規模化經營,這樣的路子能否走通呢?
美國的農業模式,是人少地多為特征的,機械化、化學化、水利化、生物技術化程度居全球之最,那么,他們的單位土地面積有多少呢?2014年10月,我現場考察過他們的規模化農業,也與美國農場主面對面交流過。他們擁的土地,每戶多的可達一萬英畝,合6萬畝土地。他們每畝能夠掙多少錢呢?折合人民幣就是一百多塊錢,6萬畝耕地就是600多萬,合100多萬美元,政府還有40%的補貼,他們還會向政府交稅。每年收入100-200萬美元,日子肯定比城里人好,但美國土地廣袤,可以休耕,有很大的回旋余地,我們的農民根本做不到。
我們也有一種類似美國的規模化農業模式,就是中國的農墾,機械化水平毫不遜色。我也曾現場考察過東北某大型農墾。他們的土地是國有的,有4萬平方公里草原或農墾地,土地不需要交租金,但他們經濟效益仔細核算起來,種植的話大概一畝地200-300元的樣子,規模化種植小麥或者玉米之類的作物;草原畜牧業效益更低,不到100元/畝。
山東、河南、河北、江蘇等地農民種植單一化作物,如果不算勞動力成本,有500-600元/畝純收入就算不錯了。要是五口之家,依靠種地掙錢,每年要有5-10萬元收入,必須有100-200畝耕地,湊起來也是十分困難的。目前如果農民進城打工,小兩口辛苦一年,收入5-10萬元是沒有太多懸念的,就是臟、苦、累點。目前農民工工資上漲很快,個別工種早已突破500元/天關口。農民工收入高于大學生甚至碩士生吧、博士生早已不是稀奇的事情。貌似收入很高,但家庭與社會成本很大,孩子失去母愛,或夫妻分居,老人沒有人照料,其中的心酸只有他們自己知道。這種就業模式下,農民絕對不能生病,否則辛苦打工來的錢一把交給醫院。現代農業造成的耕地污染與食物安全問題也是十分突出的,這個話題已經討論了很多,不在此贅述。
筆者現場考察過很多農村,了解農民的需求,他們紛紛表示,要是在家門口每年5-10萬的穩定收入(5口人),他們不會進城去打工。然而, 我們的農民既沒有美國那么的土地,也沒有國營農墾集團那樣不要錢的土地,他們怎樣在人多地少的前提下,實現單位耕地面積的經濟效益大幅度提升呢?
為了解決上述土地規模與土地效益矛盾問題,筆者帶領弘毅生態農業科研團隊,早在11年前就開始研發一種“低成本、零污染、高回報”的農業模式。在該類農業模式下,農民投入的成本已降低到每畝不足500元,其主要投入為勞動力,但實現了每畝5000-10000萬元左右的凈收入,等于自己給自己打工。這個模式就是開始被人詬病,目前被眾多消費者接受的“六不用”農業模式,即在種養過程中,不用農藥、化肥、除草劑、地膜、人工合成激素與轉基因種子,盡量利用可留種的老種子,生產優質食品,實現3-5倍效益提升。從幾個示范農戶來看,我們這個目標已基本實現,部分超額實現。下面就來看看10個農戶的收入情況:
農戶甲 投入土地25畝地建了養牛場、青貯池、堆肥廠、污水池。常年投入兩個管理人員,60后夫妻檔,臨時用3-4飼養員。有母牛100頭,大小牛250-300頭,每年出欄100頭左右,凈收入30-40萬元。這是個特殊的農戶,要求的技術含量高,需要一定的專業知識,一般農戶較難勝任。
農戶乙 與弘毅生態農場常年合作,種植“六不用”糧食,主要為小麥、玉米、大豆、高梁、谷子、花生、紅薯等。轉租農場土地40畝,自投土地10畝。五口之家,70后夫妻檔,為村里的種植大戶,有70馬力拖拉機、收割機等。已連續三年穩定年收入15-20萬元之家。
農戶丙 投入土地7.5畝(共10畝地,包括親屬土地), 為60后老兩口經營,主要種植“六不用”蘋果、柿子、核桃、山楂、生姜、山藥、毛芋頭、各種順季節露天蔬菜等。每年收入穩定收入10萬元左右。據我的研究生調查,該農民經營的“六不用”食材,以物種計,高達70種以上,部分野菜(如薺菜、馬齒莧、蒲公英等)都有很好的市場。這種高的土地利用效率,這種不破壞耕地且保養土地的效果,是工業化農業模式根本無法企及的。
農戶丁 以種植蔬菜和真菌養殖為主。準70后農民,經營土地4.5畝,嚴格按照弘毅團隊技術要求,主要種植順季節六不用蔬菜,如大蔥、大蒜、洋蔥、土豆、胡蘿卜、大白菜、白蘿卜、胡蘿卜、紅皮蘿卜、黃瓜、西紅柿、扁豆、雞腿菇、香菇等蔬菜色三四十種。穩定收入10萬元以上。
農戶戊 由兄妹作業組組成,家有土地10畝左右,從事弘毅生態農業淘寶銷售業務。80后兩口,加一個90后妹妹,還有他的老母親為農場勤雜,月總工資收入8300元/年,年收入9.9萬元。該組合的就業年輕化趨勢十分明顯,較高的農民工返鄉就業率是鄉村振興的硬性指標。
農戶己 禽類養殖戶。由60后夫妻組成,投入土地6畝,養殖雞、鴨、鵝、山雞,及各種禽蛋,每年收入約7.5萬元。所有禽類自由放養,水禽能夠自由戲水,且為活水。
農戶庚 豆類與面制品加工戶,4口人,自有土地5畝,常年加工弘毅生態農場需要的豆類制品,古法加工豆腐皮、豆腐、腐竹、豆芽等,嚴禁使用防腐劑等化學物質。加工毛收入8萬元,其他收入在3萬元左右,年11萬元。
農戶辛 50后夫妻檔,2口人,承包土地20畝,生態養殖豬20頭。豬糞發酵后搞六不用作物種植,養殖與種植收入超過10萬元。
農戶壬為接待來自全國各地來弘毅生態農場的客人,特開了生態食材餐廳,發展一戶農民從事鄉村旅游接待工作。3口人,加上老人與孩子的土地6畝。目前,每年來回農場有5000到10000人左右,人均消費100元,每年是穩定性收入在5-10萬元左右。自種土地也按照弘毅生態農場要求,種植小麥、玉米、花生、大蒜等。來農場參觀與體驗的客人食材,要求95%以上為農場自產。
農戶葵 弘毅生態農場的產品,已經覆蓋除西藏、澳門、香港、臺灣的以外的全國各省市、自治區,尤以京、上、廣、深高端客戶為主,約4000名消費者,涉及數千個家庭。因物流業務量大,弘毅生態農場某物流農戶組建的公司簽訂長期合作協議,該公司每天上門取貨。加上土地收入,物流運輸收入在10萬元以上。該農戶3口之家,80后夫妻,有一輛物流運輸車,已基本不從事農業生產。
以上的介紹來看,要想留得住農民,必須讓其勞動力轉化為鈔票,不進城就業,必須在5-10畝的土地上,有5-10萬元的穩定收入,這樣就實現了中國式高效生態農業模式:土地產投比為美國家庭大農場模式的100倍,國營農墾模式的50倍。從事“六不用”生態農業的農戶,是分工明確的,種植、養殖、加工、、銷售、接待、物流等都有涉及,真正實現了“一、二、三”產業融合。在這個融合過程中,農戶生產出了優質安全食物,食物鏈告別了有害化學物質,農產品附加值高,不用擔心農產品滯銷,避免了惡性競爭與資源浪費,實現了城鄉和諧發展。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