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村又一次走到了十字路口
——讀李昌平的《解決三農問題,時不待我》有感
中國農村的改革和發展的目標模式是什么、中國農地制度到底要改革成什么樣、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形式應該是什么、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經濟基礎和政治制度是什么?現在嚴重思路不清、方向不明。實際上是朝著變相私有化、完全市場化、自由化、兩極分化的方向演變,受新自由主義經濟學的影響太大,急需頂層設計、糾偏轉向!的確需要“再次解放思想來一次大討論”!
說是“三條底線”不能突破,實際上是不斷被突破!
說是要發展農村集體經濟,卻沒有具體有效措施,實際上是萎縮瓦解、名存實亡!
中國農村的出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只能是在繼續推進工業化、城鎮化盡可能吸納更多農村勞動力、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同時,進一步實現鄧小平說的“第二個飛躍”,搞適度規模經營、發展集體經濟,再加上在以集體經濟為基礎、實行企業化、民主化管理的社會主義新農村中發展產業多樣化經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農業現代化、農村的繁榮穩定!否則,別無他途!
集體經濟是農村基層政權、黨的領導和社會穩定的經濟基礎,社會主義民主監督是農村基層政權廉潔有效的關鍵。
“通過參與全球化,通過工業化促進農民城市化”的思路沒有錯,問題主要出在土地增值收益使用有缺陷,沒有更多用在農民工身上,而是城市建設上,官商勾結和腐敗也侵占太多,使得實現非農化的農民工不能實現市民化、在城鎮安居樂業、永久轉移!應該給農民工建廉租房、提供與城鎮居民同等的社會保障,盡可能從民間籌集城市建設資金,更沒有必要追求豪華氣派、搞面子形象工程!
實在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中國改革成功的一個有效辦法就是先試驗后總結推廣成功的經驗,而且改革要堅持社會主義方向、做大做強做優公有制經濟,還一再強調農村要發展集體經濟,為什么對農村發展集體經濟的先進成功典型就視而不見呢?即使不得不承認這些典型的突出成績,也不從集體經濟發展方面去總結成功經驗?!
擔心這樣會否定家庭承包經營制的改革、害怕這是要退回到“人民公社制度”嗎?這種擔心害怕完全沒有必要,不是要倒退,而是要再改革創新!僅靠家庭承包經營制已經不能根本解決“三農問題”,必須探索新制度、新方式。
(【原創】來源:昆侖策網)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