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工作需要,筆者不久前到遼寧小平房村考察,收獲頗豐。小平房村的成功再次印證農村只有在走集體化道路才能夠脫貧致富,農民才不受市場盤剝削,才能聚沙成器,其基礎就像鋼筋水泥一樣堅固。
2015年11月下旬的一天,在沈陽蘇建屯黨校王老師介紹下,筆者和助手吳博士來到了小平房村,走進村委會、村民家、企業、果園、農田、村辦森林公園與旅游景點,近距離、多方位體驗了這個遼西第一村的驚人變化。
一、農民人均收入遼西最高
小平房村地處建平縣城東南郊,隸屬于萬壽街道辦事處,轄3個自然村,7個自然屯,13個村民組,881戶,3167口人,土地總面積2.8萬畝,耕地面積5303畝。2007年成立朝陽市首家村級黨委,現有7個黨支部,121名黨員。現有農村綜合服務設施和室外活動場所5處,總面積為5000多平方米,黨員活動中心2處,總面積為1500多平方米。同時,本村境內設有綜治中心、警務室、微型消防站、農家書屋、建設活動室、計生服務室、兒童之家各1處,設有衛生室3處,設有3000多平米幼兒園1處,托管中心1處。2015年,全村工農業總產值達1.25億元,農民人均收入2.2萬元。
全村100%的農戶通上了電,電話入戶率達到90%,有線電視入戶率達到95%。進一步完善了60周歲以上老人養老補助金、貧困學生和貧困戶資助金、大學生獎勵資金,已累計支出130萬元,累計受益老人達500多人。同時建設集托管、養老于一體的托管中心1處,被建平縣民政部門確立為“建平縣殘疾人救助中心”。
經過多年來的不懈努力,小平房村的經濟社會、人文環境等各項事業發展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小平房村將繼續發揚腳踏實地、扎實苦干的優良傳統,向著建設更高水平文明、和諧、富裕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的目標奮進。
小平房為全國創建文明村鎮工作“先進村鎮”、“全國生態文化村”,省“五個好”村黨組織標兵、省文明村,市“新農村建設示范村”等,在全國、省、市多個層次獲得了幾十項榮譽稱號。
二、美麗鄉村堪比歐美
早在90年代初,小平房村同全國許多村一樣,“臟、亂、差”問題突出,道路兩側垃圾堆、豬圈、糞坑隨處可見。為改變這一切,小平房村在認真研究的基礎上,提出創建新方案,并與村民達成共識,提出了創建全國文明村、建設新家園的工作目標。從抓衛生、美化環境入手,實施了“三改”、“兩建”“一裝”工程。“三改”:
一是改路:全村平安路主干道全部鋪成柏油路,村里的巷道和門前屋后的通道也全部鋪設了水泥路。
二是改水:讓全村百姓戶戶吃上干凈衛生的自來水,徹底告別了引用井水和吃不上水的歷史。
三是改廁:小平房村以創建全國衛生村為契機,對農戶廁所進行了改造,消滅了農戶露天糞坑。
“兩建”:一是建設居民新區421戶,并以低于成本的價格賣給本村村民;在愁水坑實施“舊房屋改造”工程,換新民房80戶。二是實現戶戶都有一個垃圾箱,實現垃圾集中存放,做到日產日清。
“一裝”就是在村莊和道路安裝路燈,達到夜晚燈火通明。小平房村全村路面現已實現硬質化,村容村貌整潔化。
幾年來,他們先后投資680萬元新建4200平方米的綜合大樓,除辦公場所外,還設有會議培訓、圖書閱覽、健身活動、圖片展覽等多功能綜合性服務設施。又投資10萬元專門修了一間160平方米的黨員活動中心,被縣委組織部推薦申報為“市級標準化黨員活動室”。投資2000多萬元進一步修建了村組路,完成公路綠化工程,到2010年全村公路已經實現三縱三橫、暢通無阻,村內主要街道實現硬化。投資135萬元,新建秸桿氣化站一處,可供300戶用氣。
截至目前共建設農民新區住宅樓421戶,總建筑面積10萬多平方米,同時投資1100萬元新建了5000平方米標準化小學,全部實現統一規劃、統一設計、統一施工、統一供水電、統一供暖的標準。
為解決農戶生活垃圾問題,在公路兩側的農戶區每隔50米建一個有設施的垃圾點,每年投入1.5萬元,指定專人負責配車定時清理和管理好村容村貌;對所有村屯道路進行了綠化;對農戶廁所標準低的進行改造,標準普及率達70%以上。
為保障村容整潔,他們成立一支由32人組成的志愿者服務隊伍,充分利用閑暇時間不定期的對境內的道路衛生、老年人、兒童進行巡查和幫助,讓他們充分感受大家庭的溫暖。
村集體投資800多萬元建設景觀長廊2000米,安裝路燈134盞,配套音響40套,綠地草坪、花木27680平方米,并建綠化帶12500延長米;安裝大小標語牌36個,界碑1個;新建綠化廣場3個,總面積7,200平方米。在北山投資174萬元新建生態園區1000畝。其中果樹園區500畝,干果類樹及綠化樹500畝,形成了山頂平臺、觀光,中間灌木花香,嶺下百果品嘗的游覽勝地。截止目前,小平房村新農村建設總投入超億元。上述居住環境的改善,都需要集體有積累,沒有錢是不能實現的。
在現場,筆者看到這里街道整潔,綠化樹木多,農民家家住在歐美風格的聯排或獨棟別墅,走進農戶家,現代化的電器、互聯網應有盡有,居住條件甚至優于一般市民家庭,根本感覺不到這里是農村。
三、產業結構多元化,抗風險能力強
小平房村在“”工業強村、產業富民“”的同時,堅持用“以工哺農”的理念謀劃發展,著力培育以高效農業、旅游業和南國梨深加工產業為優勢的主導產業。注重尋求抵補礦產資源有限,實現有限于無限的對接,保持村集體經濟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一是制定農業發展規劃。制定了小平房村《農村經濟綜合開發試驗區規劃》。量身制定了“三大規劃”即:旅游業發展規劃、果業發展規劃、小城鎮建設規劃;“六大工程”即:治理第二牤牛河工程、農田灌溉工程、果樹灌溉工程、造林工程、村屯道路建設工程、住宅新區建設工程。
二是大力發展高效生態農業。小平房村通過土地流轉、反租倒包、軋溝造地等多種方式修建高標準果樹臺田,投入資金570萬元,打井9眼,建蓄水池11個,鋪設管路64000延長米。營造南國梨園5000畝,實現了人均1.5畝果,在新果園還修建了觀光長廊,為游覽采摘奠定了基礎。
三是積極培育高效生態產業。村里投資400多萬元建高標準保護地蔬菜、花卉大棚220畝,項目建設用地以“反租倒包”的形式,從農戶手里將土地租賃過來,建成后以優惠的價格租售給農民,用于從事花卉和無公害蔬菜生產,效益十分可觀。
四是加快特色產業。從2006年開始,村里投資8000多萬元,開發建設了天秀山森林公園。目前,天秀山森林公園已被國家批準為AAA級旅游景區,整個石灰窯子流域被評為縣級大自然保護區。村里通過投資修建道路、天秀山游樂廣場、水庫、輸水管路等,為景區和周邊區域的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天秀山森林公園必將成為小平房村經濟發展的新引擎。2013年投資500多萬元,成立了遼寧秀源果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與沈陽農業大學食品學院聯合研制南國梨功能性產品,公司現已生產出南國梨汁成品,該產品已逐漸打入中大型超市,前景也十分可觀。
四、打造鄉村文化,讓農村留得住人
目前全國因農民進城打工造成的“空心村”現象非常明顯,然而,在小平房村,村民出去打工的人少,農村有孩子和婦女的笑聲,人氣旺。除了物質富裕外,他們還注重文化建設,用文化留住人。
為營造農村和諧、文明的氛圍,積極組織“五好文明家庭”、“十星級文明戶”等評比活動,引導群眾在參與中受到教育、得到提高;村里還成立了1支由10多人組成的藝術團,將發生在身邊的一些喜聞樂見的事變成膾炙人口的節目表演給村民,同時村里連續四年利用春節后農閑時間邀請評劇團、二人轉等文化團體來演出,近10萬人次觀看了演出。同時充分發揮文化中心的作用,不定期舉辦秧歌比賽、籃球賽、健身舞比賽、實用技術比賽、農業科普電影展演等活動,豐富了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現在全村達到了無封建迷信、吸毒和賭博,無刑事治安案件,無不贍養老人,無遺棄虐待子女,無鄰里糾紛長期不和及家庭暴力等現象發生,呈現出了健康向上、和諧發展的大好局面。
多年來小平房村發生了巨大變化:村集體經濟壯大了,主導產業發展了,群眾生活富裕了,精神文明程度提高了,到處都顯現出文明、和諧、欣欣向榮的景象。
五、關鍵有個好帶頭人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小平房村之所以能夠取得上述業績,帶頭人錢學余書記功不可沒。
和全國一些能源地區致富典型一樣,錢學余書記的第一桶金也是就地的鐵礦。然而,錢書記致富后,并沒有像一些“土豪”那樣揮金如土,過足當富翁的癮,而是毅然決然的選擇回到一貧如洗、外債累累的小平房村發展集體經濟。,1991年,小平房村新一輪換屆選舉開始,29歲的錢學余毅然放棄了自己在城里的巨額收入和發展機會,決定回村帶領村民共同發家致富。
他首先把目光盯在礦產資源開發利用上,決定由村集體建一座鐵選廠。為拿到建廠手續,他每天騎自行車到鄉里和縣里有關部門去跑手續,每趟往返幾十里路,手腳磨出了血泡。為籌集建廠資金,他向親友借款,發動村干部帶頭集資,以個人名義向銀行貸款,數次跑設備廠賒設備,最終籌措到100萬元。1993年10月28日,村鐵選廠正式投產,到年底共產出800噸鐵粉,創產值10多萬元。1995年,錢學余當選為村黨支部書記。此后他把發展村辦企業作為重點,以此帶動村民致富。
1999年,小平房村迎來了村企改制的大潮,38歲的錢學余抵擋住了各種誘惑、壓力甚至是黑社會的威脅,毅然做出不讓集體資產流失到個人手中,要為全體村民謀福祉的決定。錢學余守住了集體資產,卻因此得罪了一些利欲熏心的人。這年臘月二十九,有人在錢學余家院門上安裝了炸藥,炸塌了大門樓,震碎了門窗的玻璃。時值深夜,冒著零下20多攝氏度的嚴寒,先后有100多位村民聞訊趕來,并紛紛伸出援助之手,緊急維修,大年三十中午,被炸毀的門樓基本上恢復了原貌。這次爆炸,更加堅定了錢學余秉公辦事、維護集體經濟的決心。
但他并不滿足現狀,他把礦企收入用于反哺農業,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發展村級經濟,先后軋溝造地、修建高標準果樹臺田、退耕還果、改造老果園,逐步改變農村面貌。現在,全村已營造南果梨園3000畝,實現了人均一畝果,新果園還修建了觀光長廊,為游覽采摘奠定了基礎。村集體建成了養雞小區,使以蛋雞為主的畜牧業也有了長足發展,承包給農戶飼養經營并已被申批為綠色無公害食品生產基地。地處偏遠山溝里的柴家流域,依地理、氣候優勢,創建了無公害綠色雜糧基地,已得到國家有關部門的批準認可。全村果業、禽業、谷業都成立了專業合作社,形成了有組織、有規劃、有科學技術指導的現代農業發展模式。
在他的帶領下,小平房村經濟大翻身。2009年末,全村就實現工農業總產值1.8億元,納稅3800萬元,村級收入2200萬元,農民人均收入9000元,較之他上任前的1990年人均收入不足300元,上升了30倍。
即使小平房村目前的收入在遼西已穩居首位,但錢書記依然有憂患意識。當前,普通農產品供大于求,農業生態投入的大量化肥、農藥、除草劑、地膜污染了食物鏈,美國、歐洲、新西蘭農產品大舉進入中國,如果一樣采取數量農業思維,中國農民的日子將來肯定不好過,為此,他們對農業生產與經驗方式進行大幅度調整,引進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弘毅生態農業團隊“六不用”技術,生產優質安全食品,開展種、養、加、銷、游多種經營,將資源優勢轉變為市場優勢。錢書記的這一舉動,獲得了村領導班子的支持,相信在不遠的將來,一個“集體化+生態化”的優美新農村、可持續發展的新農村將出現在東北大地,小平房村將會更上一層樓。
錢學余先后榮獲了全國勞動模范、全國造林綠化先進個人,省優秀共產黨員,感動朝陽十大人物、市“勤廉兼優標兵”、市“五帶頭農村優秀黨員干部”等榮譽稱號;2012年5月又光榮當選出席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