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農民依附土地而生存,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革命戰爭年代,打土豪分田地,這句響亮的口號喊出了農民的心聲。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中國推行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更是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中國經濟發展從此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
農村經濟發展直接推動了工業、小商品產業的發展。資本的力量是巨大的,種糧所帶來的效益遠遠低于外出務工,大量勞動力紛紛洗腳上岸,來到城市,或從事建筑,或進入工廠,甚至從事一些城里人不愿干的苦活臟活,總之,他們認為,城市總比農村好。
如今,很多農民進城務工,不再抱著鋤頭哭了,無疑,這是社會的進步。然而,我這次回家過年,一路上,發現不少田地荒蕪了。和一些農民交談,他們說,打工總比種田效益好,“一年辛辛苦苦干農活,還得看天老爺臉色,年水好,還能有些收成,碰上自然災害,等于白忙乎了。”
中國不少地方和我家鄉一樣,由于農村共同體的消亡,集體所有制的瓦解,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重點走向了分,結平衡帳的機制沒有了,土地面積的細碎化,農田水利設施沒法收拾沒有人管理,農業基礎建設條件日益 損毀,大多農田只能 靠天吃飯,這就決定了種糧風險大。農業稅三提五統的取消,沒想到走向了農村共同體的消亡,村集體沒有了經濟來源,種地不要錢剝奪了土地集體 所有的性質 , 中央雖然出臺了三農補貼,但一些地方也有農民困惑,尤其是種糧補貼的發放,不管種不種糧,哪怕外出務工承包的田地荒蕪,每家每戶每畝照樣可以領到的補貼,“不種糧也能領到補貼,這恐怕不是中央制定政策的初衷吧?”有農民問我。
由于長期在農村里奔走,對于這種問題,我在采訪中接觸得多。去年, 菏澤一位種糧 戶還在和我探討,他租賃了 村民外出打工的 的責任田,每畝地承包費在200元,但種糧補貼卻發給了土地承包者。“種糧補貼應該給我們這些具體種糧的人吧?”很多時候,面臨這些問題,我也很困惑。【但是問題是如種糧補貼補在種地人手里,可承包費又可能上漲,現在國家補貼100元每畝,如給種地者,是不是地租會上漲300元每畝】
今年出臺的中央一號文件中指出,各種補貼將向主產區、種養大戶傾斜, 山東一些糧食主產區也正積極調整相關種糧補貼政策,這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至于我們 這里不少土地荒蕪了,承包者該不該拿種糧補貼,我認為,應該引起相關部門高度重視。
按照專款專用的原則,種糧補貼只能用于種糧,土地荒蕪了,不但不能拿補貼,而且應該繳納一定的荒蕪費。如果農民進城實在不想種田了,有的農民已是市民或國家干部或已去世,土地經營權應該收回,補貼發給那些耕種土地的人。不堅持這樣做,不但有悖于中央出臺政策的初衷,而且也違背公平原則,使農民對黨的系列惠農政策產生一定誤解不滿。綜上所述,集體所有制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有待加強,捏轉土地承包永遠不變的政策,更不能實行農地的私有化,承包經營權不能永遠不變,賦予集體土地的調整權,實現土地的有效利用,保障國家糧食耕地安全,應該是國家考慮的方向。
當然,“三農”問題牽一發而動全身,特別是農村土地所有權和經營權如何分離?土地怎么集中起來發揮更大的效益?農民進城務工后三農問題如何給力?未來的新型農民如何打造?很多問題,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需要時間,也需要一些真正關心“三農”的人去探討、去解決 ,按照新型集體化的大方向,堅持土地集體多有制永遠不變,試行兩田制,等制度創新,堅持壯大集體經濟,實現共同富裕,】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wuhe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