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力量強令“合”起來多年的農民“分田到戶”?—— 含淚笑讀新華網:《是什么力量讓“分田到戶”多年的農民又“合”起來?》
李、梁二位大記者真是中國特色年代的“中國新聞界哥倫布”,他們終于發現了“新大陸”,二位是70后?80后?還是n零后?“是什么力量讓已經“分田到戶”多年的農民又重新“合”了起來?”見了你們的疑問,知道你們曾經很困惑,很不理解,不是說“農村還是搞單干好”么?小崗村農民不是因為農村“集體”了之后才“受窮挨餓而出外乞討唱黃梅戲”去的么?難道單干不好?你們于是困惑,進而產生疑問,于是便急著去尋覓答案,真有一股高考生才具有的勁頭喲!于是,草民也分享你們的“答案”。
然而,當我看了你們尋覓到的“答案”之后,不禁啞然失笑、繼而笑出了眼淚——絕非感動所致,而是在十分清醒狀態下的苦惱人的笑與淚。我笑世界上還有像中國這樣的國家!有趣,由天大的代價換來的、由記者尋覓來的“答案”,竟是如此的有趣。你們的“答案”,除去那些所謂的“市場經濟”因素,其它的部分,也是很重要的部分,不就是類似被批判得體無完膚的農村原有的“集體生產”模式嗎?幾十年前即改革開放以前我就在寧紹平原上見識到了。本草民多次寫過,毛澤東時代我們這里的農村,生產進行得很正常,絕對沒有像小崗村那樣的不愿為集體出力的怪現象(實際上,為“集體”出力,不就是為自己出力么?)我永居于鄉鎮之地,天天與農民見面閑聊,年年看春播夏收、夏播秋收,也曾有十年時間參與了農村的經濟分配,又是農村集體經濟日益壯大、集體生產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的見證人。從牛耕到機耕,從木稻桶加人力脫粒到電動脫粒機脫粒,從牛水車灌溉、人力車水灌溉到柴油機動力灌溉、電動機抽水房灌溉,這些都是發生在上世紀70年代的事情。傻子都明白,分田到戶搞單干,農田被分得像大小不一的“豆腐干”,所以在多個農事問題上就必然會引發農戶之間眾多的矛盾,我就見過兩家“田鄰居”在爛泥田里打架的白戲,這真是一種農村搞單干之后所發生的悲哀,也是一種農村搞倒退后必然會發生的現象。
二位大記者,我可以告訴你們,什么種子啊化肥啊農藥啊農用機械啊等等的東西,集體化時代遠比今日安排得妥當和搞得好。我倒想請二位大記者去調研、尋覓這么一個問題:“是什么力量強令“合”起來多年的農民“分田到戶”?”——只有搞清楚了這個問題,你們就會去大力宣傳大寨村、南街村,才能領會什么叫歷史的進步與倒退,什么叫“太爛的泥巴扶不上墻”。試問:小崗村這面“分田到戶”的旗幟有號召力嗎?
2012.02.24
轉引附文——
新華網:是什么力量讓“分田到戶”多年的農民又“合”起來? | |||||
| |||||
| |||||
新華網哈爾濱2月22日電(記者李春雷、梁冬)黑龍江省訥河市是一個產糧大縣,記者近日在這里采訪發現,在發展現代化大農業和市場競爭的合力引導下,農村專業合作社已經成了農民種田離不開的“組織”了。是什么力量讓已經“分田到戶”多年的農民又重新“合”了起來?記者在訥河市高蛋白大豆聯合社初步找到了答案。 訥河市地處一望無際的松嫩平原,自2008年開始,這個市引導農民在自愿的基礎上組建合作社,將分散的耕地自發集中起來,運用大型農業機械統一播種、統一施肥、統一耕作,收獲的糧食由合作社統一銷售。目前,全市入社農民5.7萬戶,占當地常住農戶的62%。 但在此之前,一家一戶分散經營形成的“花花田”,使大型農機具和水利設施無法應用,先進農業技術推廣困難,還限制了農業生產直接與市場對接,農民買肥賣糧難、增收乏力。 一位基層干部講了這樣一件事:“三年前到二克淺鎮走訪,看到每臺6萬多元的掣肘式水利噴灌設備、一共25臺套都閑著沒用,一問才知道,原來這些設備噴灌方圓達20多米,農民土地分散,一噴就把別人家的田也澆了,所以設備就這樣閑著。” 興旺鄉農民李輝國參加的高蛋白大豆聯合社是這些合作社中最大的一個。春耕在即,他悠閑地與同村農民聚在一起盤算著今年的收成,全然看不出準備春耕的忙碌。“家中的土地已托付給聯合社打理,種子、化肥也由合作社統一購買,我們只要規劃好家里種植的糧食品種,不愁秋后沒有好收成!” 說到合作社買化肥,李輝國很興奮。去年初,聯合社頭一回公開招標采購化肥,就吸引了31家農資生產企業的老總。經過反復質價對比,聯合社最終與兩家知名農資企業簽訂集團采購協議,廠家提供聯合社專用品牌、獨有包裝、統一發放。當時化肥的市場價格為每噸3350元,由于集中采購4000噸,沒有中間環節,聯合社最終以每噸2900元的價格成交,比市場價低450元,一項就為社員省了180多萬元。 聯合社理事長羅穎告訴記者,這個聯合社是18家合作社自愿發起的,目前已經有24家大豆專業合作社加盟,入社農戶5895戶,覆蓋9個鄉鎮,僅高蛋白大豆種植面積就達20萬畝,加上水稻、玉米等作物控制面積已經達到56萬畝。 “過去從種糧到銷售都有中間商,農資經銷商、物流、糧販子都要分走農民的收益,聯合社就是要組織農民從減少中間環節上做文章。”羅穎說,聯合社還通過自己搭建的網絡平臺,通過網絡銷售,節省了糧販代理每噸約50元的收糧費,按聯合社收糧20萬噸計算,又省上千萬元。 李輝國加入聯合社已經兩年多了,自稱是“鐵桿社員”。去年,他家種了30畝大豆,收入超過了3萬元。他說,興旺鄉幾乎每家都加入了聯合社,少則十幾畝,多則上百畝,大家離不開聯合社,是因為自己的合作社真替農民著想。 羅穎說,聯合社采用“三次分配”方式實現社員利益最大化,初次分配以每市斤高出市場價5分錢收購社員大豆,二次分配將合作社經營收益的60%返還社員,三次分配將合作社留用部分節余的50%作為股份向社員分紅。2011年,聯合社利用采購和銷售優勢,為社員種植大豆每畝成本降低168元,通過高價收購和二次返利,幫助農民每畝大豆增收45元,這還不算第三次分紅。 “聯合”就是生產力,聯合社種植的20萬畝高蛋白大豆受到渴望有穩定原料基地的豆制品生產企業的青睞。眼下,國內最大的豆干生產商重慶天潤集團正在與聯合社洽談,要來訥河市建廠。“聯合”也有了底氣,由于火車皮緊張大豆運不出去,聯合社還給省長寫了報告,這在過去是不可想象的。
|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