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 > 經濟 > 三農關注

政府蔭庇下的日本農協——仙臺秋保町的人類學調查

李晶 · 2012-02-19 · 來源:烏有之鄉
收藏( 評論() 字體: / /
微觀社會學是表征社會學研究角度的一個范疇,又稱小型社會學。費孝通的《江村經濟》是微型社會學研究的最好典范。當然,人類學研究傳統的文獻研究法也是必不可少的,它是田野調查的補充,二者構成了人類學的總體研究框架。本文運用人類學的理論和方法,選擇日本仙臺秋保町作為田野調查點,對其農業協同組織,即農協,從時空的維度,從社會認同的角度進行探討,在此基礎上闡述筆者對農協的認識,并提出日本農協對中國農村發展的借鑒作用。

  日本基本上是以水稻種植為基礎的國家,農業經營無論過去還是現在基本上都是以家庭為單位。日本2005年的農業普查報告表明,到2005年為止日本的總人口為12705.3萬人,其中農業人口803.1萬人,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15.1%。日本總戶數為5171.30萬戶,其中農戶戶數為284.82萬戶,農戶占總戶數的18.15%。2008年日本的農戶人口729.5萬人,其中65歲以上的農業人口為244.9萬人,65歲以上人口占農業人口的33.6%,占總人口的5.7%,占65歲以上總人口的22.1%。販賣農戶為67%,其中主業農戶占15%,準主業農戶占16%,副業農戶占38%,自給農戶占31%。{1}

  農業在日本雖然不是優先發展的產業,但卻是日本政府重點保護的產業。在日本,農戶在稅制上享受著優厚的待遇。一般靠年金(養老金)生活的老人,要承擔固定資產稅的重壓,而農戶的農地固定資產稅不僅大幅度削減,而且還可以免除繼承稅和延期納稅,遭遇地震和臺風等自然災害時,受災嚴重的話,可以馬上申請補助金,日本的農業政策對農戶十分有利。可以說,日本政府對農戶保護有加。

  日本政府的主要農業政策的實施不光靠政府部門本身,還要靠民間組織。在日本農村社會中最大的民間組織是農協。農協在日本農村社會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在中國介紹日本農協的文章已有很多,但這些文章大多缺乏實證性,介紹的是農協的理想模式,而不是一個鮮活的日本農協,有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感覺。

  在日本也有很多人在研究農協。日本農協既是農民的組織,又是日本政府的代理機構。農協的雙重身份,使其在日本農村社會中扮演著特殊的角色,研究農協者站在各自的立場,對此褒貶不一。筆者對日本農協的主要關注點是它對中國農村建設可提供的借鑒性,其研究目的,不是想通過研究,提出自己的價值取向或者倡導什么主張,而是像格爾茲提倡的那樣解釋“地方知識”,并從中找出自己可以借鑒的東西。


一、日本農協

  (一)日本農協的誕生

  日本明治政府在取得政權后不久,就實行了“地租改革”(1875年),地租由實物改為現金。但是由于和德川時代一樣,實行的是重稅,很多自耕農都淪落成佃戶,有的農民不得已到城市當了工人,不在地地主和放高利貸者增多,農村社會不穩定因素加大。此時,身居政府要職的品川彌二郎看出了危險。為了防止農民的沒落,他主張學習德國的信用組合制度,在農村積極推進建立協同組織。不久日本政府出臺了《產業組合法》,1898年日本誕生了產業組合。之后,戰時的國家統治代理機關農業會(根據1943年《農業團體法》),發展成為戰后的農業協同組合(根據1947年《農業協同組合法》)。農業協同組合,是為了保護戰后日本農地改革成果的、農民的全國性經濟組織(日本農協簡稱JA)。如今,JA在全日本約有770多個組合,組合員有943萬人(包括準組合員),農協職員有22.4萬人,總資產92.3兆日元,純資產5.7兆日元,購買金額達到3.8億日元,農產品的販賣金額達到5.5億日元。{2}JA包括全國中央農協、農林中央金庫(簡稱“農林中金”)、全國農業協同組合聯合會(簡稱“全農”)、全國共濟農業協同組合聯合會(簡稱“全共聯”)。JA在日本都道府縣都有相應的下級組織,有的市町村還有更下級的農協支店。除此之外,還有各種全國專門聯合會。在日本的鄉鎮到處可以看到JA醒目的招牌,農協在日本家喻戶曉。

  (二)農協主要業務

  指導事業:在轄區內對會員進行農業指導。還開展各種文化活動和農業經營培訓等活動以加強和會員以及居民的聯系。

  販賣業務:販賣組員生產的大米和蔬菜等農產品。

  購買業務:為會員提供肥料、農藥等農業生產資料和食品、煤氣燈油、汽油等生活材料;另外,車檢和農機具的配備、點檢、修理也是購買業務之一;隨時受理通過電話和傳真的定貨,通過有關系的運輸公司送貨;煤氣供給中心為出租房屋和個人住宅以及飲食店等各行各業提供煤氣。

  信用事業:為組員提供儲蓄業務、融資業務。特別是從2008年4月開始受理住房貸款業務;匯款業務;還辦理各種養老金等的自動領取和公共費用的自動交納手續;還是國債的出售窗口;辦理公款、歲收的收納。

  保險業務:開展生命保險、損害保險業務。

  大米供給中心:在管區提供食用大米。

  葬禮事業:為組員提供葬禮服務業務。

  其他:開展土地有效使用、公寓經營、出租房屋的介紹等與不動產有關系的業務。

  (三)農協組員

  在日本只要擁有1公畝以上土地,一年從事60天以上農業勞動的人,就有農業委員會的選舉和被選舉的資格,就是真正的農民。日本農協組員并不都是真正的農民,只要符合農協規定,誰都可以成為組員。


二、農協和政府的關系

  (一)大米的交易

  農協是在日本政府的大力扶持下發展起來的農民組織,農協實際上已經成為日本政府處理農業事務的代理機構之一。大米交易和減反政策是他們之間的紐帶。

  在日本,大米的生產是有計劃的。政府下設的糧食廳,在大米的生產和流通領域扮演著重要角色,既是購買者又是販賣者。但是,它主要控制大米流通份額,實際并不真正經營大米。政府控制銷售份額的60%的大米都是通過政府指定的收購團體進行買賣的。其中農協占了登錄的所有大米收購團體的72%。政府把通過農協收購的大米,賣給批發商,其價格通常比支付給農民的價格要低。其差額由政府的財政來彌補,這種大米叫政府米。自主流通米是日本政府1969年為農民開通的另一條出售大米的渠道。在該系統內出售的大米,由糧食廳具體把握,和政府米一樣不受政府的直接管理。自主流通米的收購價格是不固定的,大部分的自主流通米比政府米的質量要好。政府米在批發階段的貼水率是25%、零售階段是35%。{3}
  
  (二)“減反”政策

  所謂“減反”是對種植大米的農戶要求減少耕地面積的農業政策。反是丈量面積的單位。戰前日本每反大米的產量為每公畝300公斤左右,是現在的一半左右。但是1933年的收成指數曾經達到過120%的記錄,由于大米的庫存量增加,當時出臺過減反政策。之后,東北地區出現了由凍災導致的減產,引起過饑饉;戰爭期間殖民地的大米源源不斷進入日本市場,日本也就再沒有調整過大米的生產了。戰后到上世紀60年代,由于農地改革,出現了大量的自耕農,為了保證農民的穩定生活,日本政府依據糧食管理法,用固定的價格收購大米。此舉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另外,由于大量施肥和農業機械的使用、生產技術的提高,日本大米產量迅速提高。然而,隨著日本國民飲食西方化,大米的消費量逐年遞減,政府米出現了大量的積壓,而其他的農作物沒有達到100%的自給率的狀況依舊。{4}1970 ~ 1994年大米的儲存量不斷增加,日本政府開始禁止新開發稻田,規定了政府收購大米的限額,起用了大米自主流通制度。1970年制定了一定的轉產土地比例,真正開始了大米生產的調整。在制度上,采取了“農戶自主解決的辦法”,對轉產種小麥、大豆、牧草等作物農地,實行轉產補助制度。日本政府一直繼續增加轉產的面積,強化生產調整。但是由于轉產補助金的預算金額不斷減少,“轉產獎勵”的實效降低,放棄耕作的問題開始顯現。為此,日本政府廢止了《糧食管理法》,實施了《糧食法》。政府買入大米的目的從價格維持轉移到了貯備上,同時,買入數量也大幅度減少。大米的價格原則上是靠市場調節,生產數量原則上是由生產者自己決定。日本政府的減反政策,對維護大米的價格,調動農戶經營農業的積極性方面起到推動作用。但也有人批評日本政府的做法,是游離于市場價格之外的農業生產的保護政策,所產生的補助和關稅獎勵,導致了食品的物價上漲以及國稅浪費,加重了國民的生計負擔。
  
  (三)農協在日本農村社會中的作用
  
  在日本農業的發展問題上,政府起主導作用,農協也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在上世紀60年代以后的高速工業化時期,農協通過其政治力量促使政府不斷提高對糧食(主要是大米)的收購價格,注意農田基本建設、縮小城鄉差距、工農差距。日本農協代表農民的利益,反映農民的呼聲,在日本政黨選舉中經常發揮作用,對于日本政府一些統籌城鄉發展的涉農政策的出臺和維護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農協在日本歷史上貢獻是不可磨滅的。


三、日本各界對農協的評價

  在日本有284萬戶農戶,其中80%是兼業農戶。大多數兼業農戶都得依賴農協,只有少數的三十幾萬農戶不完全依賴農協。因此,農協一直是日本各界關注的對象。筆者在此介紹三位農協的研究者。他們都是資深的記者、著名評論家,都曾經深入農村,進行了長期的調查。他們的研究可以為我們提供很多寶貴知識,值得借鑒。

  (一)立花隆的《農協》{5}

  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曾因寫過《田中角榮新金錢脈研究》而蜚聲海內外的日本著名自由撰稿人立花隆,出版了《農協》一書。書中講,農協在日本農村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農協的政治影響力表現在它擁有的選票上。農協是農業互助組織,本來是會員互相扶助的組織,不是以贏利為目的的,所以一般不會產生太多的利益。在產生利益的時候,根據出資分紅以及利用高分紅的原則,要返還給農民。農協進入了加工、流通部門。過去農業生產的毛收入的1/3來自大米,現在只有6%了。所以,在日本靠種地是無法維持生計的。日本大米的價格和國際價格相比,貴得驚人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自家的勞務費高,第二是農機設備的投資費用多,這兩項相加的費用為75%。自家勞務費高是由于規模太小,勞動力沒有被有效利用。第二種兼業農戶{6}被人們稱為是在村不耕地的“地主”,接受耕作委托的專業農戶成了負債的勞動者。目前的政策對他們這樣不勞而獲的“地主”相當保護。“耕者有其田”的農地解放精神催生了新的“地主制度”。日本農民的農業成本高、傭金高、出售價格也高。日本農業的主干是大米,農業收入的40%是大米。日本所有產品的價格都是和米價對比而定的。現在,日本糧食管制制度已經變成政府把價格倒掛的負擔轉嫁給消費者而獲利的制度。書中講,日本農村人口的收入順序為第二種兼業農戶、第一種兼業農戶{7}、專業農戶、其他行業的家庭。在日本所有的產業中,再沒有比農業更受官僚支配的產業了。日本農業經濟總體上向規模化發展,而農業的個體經營體在持續弱化,不依賴農協無法繼續經營農業的農戶有所增加。目前農戶和農業的經濟環境,要求農協的組織機能必須強化。

  (二)土門剛的《農協倒閉的日子》{8}

  日本著名評論家土門剛1992年出版了《農協倒閉的日子》一書,他在書中指出農協現在面臨三個自由化沖擊。第一個是金融自由化,第二個是農產品進口自由化,第三個是糧食管制制度等各種限制的緩和。農協從事相當于銀行業務的信用事業、兼生命保險和損害保險的共濟業務、農協的商社部門的購買和銷售等四個事業。其事業規模每個都遠遠地超過民間最大的企業。從信用事業來看,已經超過了第一勸業銀行的儲蓄金額,達到51兆日元之多。但是,在金融自由化以后,農協金融吸儲能力也開始下降。有一些農戶已經不再利用農協了,他們的生產資料都從農場直接購買。農協經營主要是靠大米和金融這兩根支柱。這兩根支柱現在遇到了三個自由化后,開始動搖。目前,全農已經感到大米流通領域充滿了危機。其實,全農在糧食流通領域能如此如魚得水,是和現行的糧食管理制度和一律的減反政策有關。農戶生產的大米通過第一次收購者農協的收購,再通過第二次收購者經濟農業協同組合聯合會(以下簡稱“經濟聯”),最后通過全國收購團體的全農賣給批發商。最近經濟聯和批發商加入大米收購者的行列。農戶之所以選擇工商業者的主要原因是價格。農協遭受的另一個打擊是,投靠商戶的農戶中不僅有專業農戶還有第二種兼業農戶。農協經營主要是靠兼業農戶的支撐,兼業農戶對農協的歸屬感的改變,是農協最擔心的。金融自由化,農村社會的變化,所引發的農協組織的各種矛盾隨處可見。農村地區城市化的推進,地緣和血緣越來越淡化。農戶經營農業的狀況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兼業農戶從事農業勞動的主要是祖父那輩人。父輩在公司里上班有穩定的收入,工資、儲蓄等開始利用和公司有關系的銀行,和農協的關系日漸疏遠。兼業農戶和專業農戶脫離農協也對選舉時候的集票構成產生了影響,曾經是農村地區的強力集票機器農協也失去了過去的威力。農協工作人員中,聯合會和農協職員有37萬多人,根據農水省1990年的農林業普查,與此相對應的農戶有383萬戶,幾乎是每10戶農戶就養活一個農協職員。

  (三)財部誠一的《農業救日本》{9}

  財部誠一是日本著名經濟報刊的撰稿人,2008年出版了《農業救日本》一書,書中講到:在日本專門從事農業的人很少,大多數農戶是兼業農戶。據2005年進行的農業普查,日本現在大約有284萬戶農民,其中專門從事農業的農戶還不到兩成。在日本,農民不愿意出租閑置的土地,是因為農地的土地價格太低。但是,如果把農地變成“宅地”,其身價就不一般了。雖然法律上對農地的轉用有嚴格的限制,但是如果當地的農業委員會同意的話,農地可以變成便利店、工廠和道路。不值錢的農地就會成為寶山。農戶等待著農地升值,有限的農地資源因此沒有得到充分利用。然而,實際上在日本農村,也在不斷涌出不依靠農協和補助金的、有能力的農業繼承人。他們是日本農業的曙光。作者認為,阻礙農地流動的是《農地法》第一條。第一條規定,不僅農戶以外的人和企業不能獲得農地,就連農戶也不能那么簡單地相互買賣農地。不僅不能買賣,就是相互租賃也不容易。他認為,第一條實際上阻礙了其他行業的人轉入農業,它是保護現有農戶的既得利益的條款。事實上,日本全國有39萬公頃的農地被閑置。他認為,除了國家政策方面,農協本身也存在很多問題。作為生產者利益的共同體誕生的農協,現在有的已經不搞“農業”,成了“金融機構”。要想改變目前的“農村社會”,只有靠企業參與農業才行。他希望企業參與農業。日本農業要“民營化”。日本的農業政策根本沒有培養“人”的觀念,農業強大必須培養出強有力的農戶,培養強有力的農戶必須靠強有力的農業經營來實現。


四、日本農村的實地調查

  從上個世紀80年代的立花隆的《農協》到財部誠一的《農業救日本》,他們在肯定了農協對日本社會的貢獻的同時,對農協的有些作法也提出了尖銳的批評,有的甚至認為,在當今日本農村沒有農協更好。就這個問題,筆者從2009年6月開始,累計在日本東北部的宮城縣仙臺市秋保町,進行了半年多的田野調查。東北地區是日本傳統的農村地區,江戶時代就有“日本糧倉”的美譽。該地區是日本大米的主產區,秋田的初錦和宮城的笹時雨雜交的“笹錦米”和新瀉產的“志高水晶米”齊名,是日本家喻戶曉的優質大米。宮城的“環境保全米”是最近新培育的品種,在日本倍受歡迎。日本農村社會被日本著名社會家福武直劃分為“同族型村落”和“講組型村落”,同族型村落亦被稱為東北型村落,講組型村落亦被稱為西南型村落。這兩種類型已經成為分析日本人特性的框架。通常,日本的東北、關東地區具有明顯的“縱向社會”特質;關西、西南地區具有“橫向社會”的特質,俗稱西南型社會模式。東北型的特點是家族制度比較發達;西南型的特點是村落組織比較發達。這兩種特質的結合構成日本整個社會的特質,選擇任何一種類型作為研究對象,對筆者來說都是有意義的。在上述地區進行調查、研究,可以驗證研究的真實性以及現實日本農村的狀況,從而窺視日本社會的特質。

  (一)秋保町

  秋保町(舊村)是東北地區的宮城縣中部名取郡的一個町。現在是仙臺市太白區的一部分。1967年實行縣制,1988年編入仙臺市。西面是奧羽山脈的大東岳面白山,和神室岳相連,自古就是由二口嶺與山形線相連;發源于二口嶺、流經秋保中央的名取川有二口峽谷、磊磊峽等名勝;通457號國道。從鐮倉時開始統治此地的秋保氏在戰國時代末期臣服于伊達氏。江戶時代這里是主要產業為木炭的山村。自古以來就以溫泉著名,有溫泉地秋保溫泉鄉和二口溫泉。有國家指定的名勝秋保大瀑布、磐司巖、姐姐瀑布。“秋保的插秧舞”是國家重要的非物質民俗文化遺產。除此之外,在秋保附近還有秋保工藝的故鄉和秋保森林運動公園。秋保町有聞名于全國秋保溫泉,泉源是名取川中的河流的水。在飛鳥時代{10}以“名取的御湯”聞名于世,和飯坂、鳴子一起為奧州三名湯。本地區的大部分是自然公園和森林,其余的土地是農田。秋保地區有1800戶人家,人口4481人(截止2010年5月1日)。{11}總農戶394戶,其中販賣農戶為294戶。農戶每戶平均擁有土地面積0.7公頃。絕大多數的農戶是不到1公頃土地的小規模農業經營者。另外,在販賣農戶中第二種兼業農戶的比例占了90%。販賣農戶的17戶中單一經營水稻的農戶占了94%。農業主要種植水稻。東北地區的標準單位收成是7俵(1俵為60公斤),本地不是產量最高的地區。條件好的一些地方可以生產9.5俵,也有的地方僅能生產6俵。地區內的總水田面積為217公頃。{12}

  (二)仙臺農協

  仙臺農協位于距仙臺市中心七八里的宮城野區新田東二丁目十五番地二。高野秀策是理事組合長。他是一位地道農民出身的當地農協最高領導人。仙臺農協的辦公樓很漂亮,三層建筑,一層有一部分是信用銀行,進門的大廳很講究,很現代化。農協的員工也不少,有二十幾個,都穿著制服,很正規,和一般公司的職員一樣。仙臺農協相當于一個中等的公司,高野就是老板,只是沒有財產繼承權,是掙工資的老板。農協的資金來源是成員的會費,據說每戶一年要交20萬日元。高野先生講,本地區的農民主要是兼農,專農還不到10%。傳統的農村已經不多了,農村中非農人口占70%,很多地方都成了混住型農村。

  宮城縣是日本大米主產區,農村一般都種稻子。本地經歷幾次市町村合并,現在的農協管轄著三市三町。市町村合并以后,農協最基層的單位是町級農協。仙臺市已經沒有村級單位的農協了。村都合并成了町。現在日本農村大多是兼業農戶,都是機械化了,不需要像從前那樣互助了。現在專業農戶還不到10%,年輕人都不愿意繼續從事農業。現在的農村管理實際上應該歸市政府的農政課,但是農協也被指使參與了農村管理,行政管理部門的很多工作都被攤派到了農協身上。現在的政府方針是農業要由農戶和農業團體管理。比如,減反等農業政策都由農戶和農協一起落實,行政部門已經撒手農業了。現在農業勞動力的60%是65歲以上的老人。10年前占60%的是50多歲的人,20年前占60%的是40多歲的人,再過10年,60%的人或許是75歲以上的老人了。現在光靠農業是無法維持生活的,大米也便宜,菜也便宜。農民掙不了錢,生活很艱難,所以農民到處找出路,出去掙錢。現在日本人的飲食結構也發生了變化,不像從前只吃大米,現在日本的大米消費量只是30年前的一半。稻田的1/3在休耕,原因就是日本對大米的需求不如以前。為了維持一定的米價,必須減少種植面積,即所謂的“減反”,土地的1/3要減反,農民只好到城里打工。現在日本農村的老人基本是靠孩子生活,孩子們都是50多歲的人,還有一些退休人員返鄉務農。農村現在很少有三代人都從事農業的。土地原則上是不可以隨便轉讓的。但是,現在就是轉讓土地也不值錢。就是想賣,也很難找到買主。在仙臺附近的農村,還有很多一家父子兩代人住在一起的情況。在偏遠的地區,很多都是老人務農,年輕人外出打工。有的地方還出現了有地無人種的情況。現在,農村的農戶很多都是兼業農戶,他們對農協的依賴性不大。有很多人不想種地了,想把地租給別人種,農業委員會和農協都可以幫助他們出租土地。高野先生講,仙臺農協現在就有500公頃的土地在進行流轉(土地租賃)。土地租賃一般都在親戚和朋友之間進行,簽約一般為3 ~ 5年。一般孩子出去打工的農戶都把自己的土地出租。現在的農協就像一個公司,金融、保險、經營(大米、化肥等)等什么都做。農協的負責人是在農協職員中選出來的。農協的財產不是個人的。農協會員每年要交會費,農協每年還利2%。

  (三)秋保農協支店

  秋保町是農業傳統保持較好的村落。秋保農協是仙臺農協下設的秋保支店,位于秋保町的長袋,現有專職人員3人。在高野的引見下,筆者采訪了秋保農協支所的前負責人之一柴田祐一。柴田祐一是本地秋保町長袋人,從年輕時起就在農協工作,30多年從來沒有離開過秋保。他現在已經退休。因為農協希望他再幫助干點事情,就又留了下來。他介紹說,他家的土地現在閑置著。他父親去年去世了,母親年邁,兒子在外面工作,家里就是他和老伴,他又工作,所以沒人種地。家里有0.5公頃的水田,過去種些水稻自己吃,父親去世以后就沒人種了。他講,這里農業衰退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仙臺市擴大規模,合并了一些地區,這里過去是秋保農協,現在合入仙臺市農協。現在農業的不景氣和農戶的農業經營意識有關系。他講他能干好農協的工作,主要得意于他是當地人,他和這里的農協會員是朋友關系。現在正是世代交替的時期,老頭老太太們過去都愿意和農協打交道,有什么事情都要找農協。但是他和現在的年輕一代已經沒有了上一代人的那種感情紐帶。現在的年輕人比較現實,他們和農協的關系不那么密切。但值得慶幸的是他和這里的一些上了歲數的人還保持著良好的關系,他們有些事情仍然通過他來做,這主要是人際關系在發揮作用。他在職的時候做過很多種農協的業務,供濟、保險、營農(農業經營)等他都干過,能夠應對各種客戶。所以現在還有不少客戶有事就和他商量。在筆者和他談話的時候就先后來了幾的老人向他咨詢一些事情。他們看上去像是老朋友。

  他在做營農的時候,在這一帶幫助農戶發展畜牧業,種植煙草、水稻等。也做過轉產工作,他當時是營農科的科長,轉產是從平成11年(1999年)開始的,和仙臺農協合并是1998年的事情。合并之前比現在業務要好,但是受該地區地理條件的局限,有些工作開展得也不理想,當時的業務規模不大,但比較齊全。當時上面的政策是資金能力不足的地方要合并,所以他們就被合并到了仙臺農協。當時的農協會員有480多戶,他盡力不使這些組員離開農協組織,老人們因為有過去的關系,還有來往,現在的年輕人就不行了。這里過去主要是種植水稻、魔芋和煙草,現在只種水稻。他認為農民只有在自己必須依靠農協的時候才依靠農協,而現在農戶不依靠農協也能生存,所以有一部分農戶雖然也是農協組員,但是他們和農協的關系不那么密切了。現在農戶生產的大米不一定非得通過農協出售。過去這里就有仙臺糧食局的機構,他們和農協都在收購農戶的糧食,其中農協收購的要多一些。但是有些農戶和仙臺糧食局交往的時間比較長,他們仍然把糧食賣給仙臺糧食局。仙臺糧食局在明治時期就開始收購糧食,歷史比較長,所以當地的很多人都和他們保持著關系。現在還有一部分農機公司也在收購大米,他們形成了和農協競爭的局面。在他看來,影響農協的主要原因是政府的糧食管理政策的改變。現在糧食買賣自由,人們可以隨便地選擇自己愿意出售的糧食收購商。現在農戶和農協的關系完全變了,過去是他們求農協買大米,現在是農協求農戶賣大米,農戶在賣大米的時候要和農協討價還價。現在的社會環境也不一樣了,過去的現金收入主要依靠農村的副業,依靠農協的幫助,現在他們可以自由地去城市打工,沒有束縛。現在農戶的資金需求也不完全依靠農協,金融自由的時代,他們可以隨便選擇自己喜歡的金融機構融資。他們可以不依賴農協,這是導致農協不景氣的主要原因。過去這個店(指農協辦公室,兼出售種子、化肥等農用物資),不像現在這么空,整個屋子到處都擺滿了農戶需要的商品,只要來這里很多事情都可以辦,購物、存款、上保險等。現在這里只出售些種子,其他物資主要是農戶自己訂購。過去沒有了肥料來這里可以買到,現在這里什么也沒有了,如果有需要的話,就幫助他們和宮城營農中心訂購。農協變了,農戶的意識也變了,所以就形成了現在的局面,無法恢復到以前的狀況了。現在這里的農協不景氣,但是也有的地方,比如北海道等地方的農協依然很活躍。但是總的來說,現在的農協已經和過去不一樣了。過去是農戶靠農協,現在正相反,是農協靠農戶了。過去是農協主要在指導農戶種田方面發揮作用,在此前提的基礎上,開展金融和供濟、保險等業務,現在農協主要在農戶存款、上保險上下工夫。現在務農的都是些七老八十的人,這些老人想的是在自己有生之年能維持下去就行了,他們沒有什么大的追求。所以現在你和他們談農協的業務根本談不成。現在是農業不行,農協也不行,一種惡性循環。現在光靠金融是不行的,利息很低,銀行也很難賺錢的。農協現在之所以還能維持是因為農協有很多業務,有的業務經濟效益還可以,正是這些業務支撐著農協。他認為要想讓農協好起來,只有讓農戶有錢才行。開展這么多業務,農戶沒錢是無法償還的。金融機構的借貸是針對那些有償還能力的人。現在的金融機構在借貸之前要核實借貸人的經濟情況,如果發現他沒有足夠的償還能力,是不會把錢借給他的。所以在農村借貸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農業衰退了。過去農戶70%的收入是農業收入,現在80%是農業以外的收入。實際情況是:也不是沒有想在這里專門務農的人,只是很難堅持下去。現在的農協和一般的企業沒什么不一樣,在這里上班的一共3人,除柴田祐一之外還有兩位年輕人。他們主要做的是金融方面的工作,每天要上門服務,每天都按照計劃去訪問客戶。他們的工作很不容易,遇到困難的時候請柴田祐一幫助協調。

  (四)秋保町的農戶與農協

  1. 秋保行政官員兼農戶伊藤幸哉——進入村落的引路人

  秋保綜合支是日本政府在鄉村的辦事機構,是仙臺市役所(市政府)最基層的政府行政單位。日本實行村民自治,秋保綜合支實際上是政府在農村的服務部門,不直接參與村落管理。內設總務科、稅務居民科、保健福利課、建設科。總務科負責綜合支所事務的綜合調整、地域振興、防止犯罪、交通安全、災害處理、契約等業務。

  筆者認識了秋保綜合支所總務科的地域振興係長伊藤幸哉先生。他概括性地介紹了秋保的情況,之后又介紹了馬場村的二瓶恒男,他是筆者進入秋保町的引路人。

  2. 退休公務員、種稻大戶二瓶恒男

  二瓶恒男,個子不高,有些駝背,今年77歲,以前在秋保綜合支所工作過。退休以后也不閑著,還任仙臺市太白區秋保町統計調查委員、仙臺市農業協同組合總代、仙臺市秋保町馬場愛宕神社神樂保存會會長、秋保福祉杜鵑花苑理事長,曾任秋保町聯合町(4個自然村)的町內會長。他有3個孩子。老伴去年去世了,大兒子一家四口人和他住在一起,大兒子在仙臺的一家公司上班,兒媳婦在仙臺市內的一家幼兒園上班,兩個孫子,大的在仙臺上大學,小的在仙臺上高中,都和他住在一起。他現在種的地有6公頃,按規模可以算是專業農戶{13}。他有6個兄弟姐妹,兩個哥哥早就死了,一個弟弟在神奈川,還有3個姐姐,哥哥死后,他繼承了農業。他家是分家,是本家{14}的佃戶,自己的地很少,只有3、4公畝。開始時他務農,日子過得很困難。他上山燒過炭,后來進了政府部門秋保支所工作。那時他一邊工作一邊種地。退休后,開始租種了親戚的很多地,現在是遠近聞名的專業農戶了。姓二瓶的人家在馬場村一共有7戶,該村一共62戶人家。該村65歲以上的人的婚姻圈就在本村,所以該村2/3的人是親戚。他家和村里很多人都沾親,所以能租到很多地。他家里農機具一應俱全,5臺車,包括4臺家用車、1臺農用車。他和農協經常打交道,他認為農協就是為農戶而生的,必須為農戶服務。他認為,現在農協的職員很多都不在農村長大,他們缺乏農業知識,他為此很擔心。他認為,農協的存在很有必要,農協可以向政府反映農民的呼聲。以前秋保有獨立的農協,那時農協經常舉辦一些和農業生產相關的活動,現在合并到仙臺市以后,此類活動就很少舉辦了。他對合并很有意見。他家當初只有土地0.5公頃,是1946年日本實行農地改革的時候,他家從本家那里分得的。每年生產大量的大米,需要依靠農協幫助出售,所以他和農協的關系還是比較密切的。他說:農協也想努力把工作做好,現在由于工商業者也來收購大米,競爭比較厲害,市場自由化以后,農協的日子也不好過。二瓶恒男以前也在農協工作過,他對農協是有感情的。現在經營農機具的商人也來收購大米,收購價格比農協的要高,農戶依靠農協的逐漸少了,過去農戶買化肥,都要通過農協,現在不一定了。現在仙臺市農協的經營狀況很差。

  3. 秋保支所工作人員、兼業農戶佐藤信明

  佐藤信明,秋保町馬場村人,今年60歲。他在秋保綜合支所總務課供職。他現在也像早年二瓶恒男那樣一邊在秋保支所工作,一邊務農。他講:他們夫婦二人種地,孩子只是在插秧和收割的時候幫幫忙。現在他的二兒子和他們住在一起,大兒子另過了。過去是長子繼承家業,現在不一定。他那一輩家里有五個孩子,他是老大,繼承了家業。過去的傳統已經遭到破壞,現在沒有長子繼承的規定了。現在的家業也不能增值,而農地還要交地租,所以有的不愿意務農的農家子弟,認為繼承家業是添麻煩。秋保地區很多農戶不想從事農業,只有極少的人想擴大耕種面積,租別人的土地。秋保本來山地多,適合耕作的土地只有10%,靠種地掙不著錢。如果有足夠的耕地,還能賺錢,那肯定有人會繼承農業的,可以現在的情況不是這樣,所以沒人愿意繼承農業。他講,這里平均每戶不到1公頃土地,這點土地僅夠一家人吃飯的,其他花銷沒有保障。所以繼承家產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房產繼承還要維持管理,也要花費。所以就必須像他們這樣一邊工作一邊務農才行。所以這里主要是兼業{15}農戶。這里也有離開農村又回來的年輕人,土地已經租給了別人,回來也沒有土地。他是老大,按當時的長子繼承的習慣,他留下了。他很希望孩子能繼承農業,延續祖先留下的土地。他在當地有一份公務員的差事,家里還有地,很令人羨慕。他是典型的兼業農戶。他對農村出現的新動向很敏感。他害怕企業進入農村,農戶會遭殃。這里是山區,人均土地不如仙臺近郊多。在日本,農地是不能隨便買賣的,但宅基地是可以買賣的。農地的買賣必須經過農業委員會的批準,不能隨便出售,如果要賣,買方也必須是農民才行。所以現在日本的農地總的來說,是受到保護的。但是也有農地轉用的情況,因此說日本的農地還是在減少。日本的《農地法》規定,不經過農業委員會的認可,擅自進行土地買賣是違法的。他說,我們使用農地受到政府的保護,可是我們的子孫是否繼續從事農業還很難說。但是現在日本經濟不景氣,返鄉務農的人也不少。如果日本經濟好轉了,這些人可能又去做別的了,他們把農村當成了避風港。佐藤認為,他現在掙的是工資,本質上也是工薪階層。按照日本的一年中干農活的時間低于60天就叫休閑農業(兼業農戶),實際上他干的是休閑農業。這一帶的農戶平均每戶有土地1公頃。根據地區的不同所擁有的土地面積也不一樣,北海道的農戶就多一些,一般有2、3公頃土地。這里是山間地,土地少。山上山林是共有的。過去這里的農民很多都上山燒木炭,當時燒木炭是唯一的現金收入來源。過去他還種過煙草,當時煙草賣價很高。旱田種煙草,水田種大米。現在沒有合適的作物種,旱田都荒蕪了。這里的土地稀少,種的東西主要是自己消費。大米中剩余部分賣給農協,價格由農協定。現在日本人的大米消費量少,大米過剩。所以國家就出臺了減反農業政策,發放轉產獎勵金。我們每四五年要輪一次,當年不生產大米就吃上一年剩下的大米。我去年轉產,沒計劃好,到了年底大米不夠了,我還得買著吃。現在賣大米的錢又都用在農業生產上了,根本不掙錢。農業生產本身是赤字,不夠的靠工資補。再往遠處的山區,可能情況不太一樣,可能不會像我們這么簡單地用工資補貼生計。我再有兩年就沒有工資了,只能靠年金(養老金)和種地的收入生活了。老了以后,農戶應該比市民好,可以享受年金和種地。但是農業是要投入的,買農機具花的錢也不少。為了減少花銷不買農機具,有的農戶拿舊的將就著;還有的農戶不得已,自己種二三公畝,其余的租給別人種;還有的人把所有土地都租給別人,自己從中收點地租(或實物);現在每家每戶都有農機具,不需要共同勞動了。現在的農戶已經有了一定的實力,不像從前那么依賴農協了。

  4. 玻璃工匠兼業農戶

  這個人是筆者在去馬場采訪途中遇到的,當時,他正用除草機在田間除草。據他講,他是本地的玻璃工匠,除了農活,他還經營了一家玻璃品店。他是一個典型的兼農,除了自己的地之外還租了不少地,現在有二三公頃土地,都種了稻子,種的是“環境保全米”。據他講,這是一種少農藥的無公害米,現在已經成了品牌米,能賣出高于一般大米50%的價格。他很看好這個行情,想擴大種植面積。但是他沒能完全如愿。他說他一年用在農業的時間要半年。在政府部門工作的兼農者對現在的政策比較滿意,他們既可以掙工資還擁有土地。而干農業,一年的純收入還不如公務員一個月的工資。他是個體手工業者,沒有固定工資,所以他和那些人的心情不一樣。他講,現在的農戶不像過去實行互助,他們都有農具,一般專業農戶要買上千萬日元的農機具,很多都是靠貸款,貸款最少也要還10年。所以現在農戶的日子并不好過。他講,有的農戶對減反政策很不滿,表面上接受了減反的土地規劃,領了減反補助金,實際上照樣種水稻。也有不少人不接受政府的補助金,硬種水稻。他說,自己種的“環境保全米”每袋(30公斤)能賣1.5萬日元,一般的米只能賣9000多日元。如果賣不了這個價格,按照日本人的生活標準是無法生活下去的。他認為,現在種的大米靠出售給農協是不行的,自己推銷才行。所以現在的農戶應該既是第一產業者,又是第三產業者。現在國家的減反政策規定30%的土地必須種其他農作物,也不管這30%種的東西能不能掙錢,所以有人寧可荒廢了也不種東西。國家是希望多種那些目前依賴進口的農作物,比如,大豆、小麥等作物。減反的部分國家有補助金。現在的日本不但不能從農業這里得到收益,反而要貼補農業。國家補貼的是那30%的農田。實際上有人在那30%的土地中仍然種大米。日本的現行政策和有的農戶要求擴大耕作規模不相符。日本的政治家認為像非洲和亞洲其他國家那樣大規模的耕作,農民們是沒有出路的,所以日本政府不鼓勵擴大耕作規模。他們認為日本的農業之所以能維持到今天就是在于最初實行了現在的政策,所以他們從來不想修改現行政策。當然也有人認為現在的政策不錯,因為他們可以不種田而拿補貼。真正種田的就不那么容易了,他們要交保險金,也就是稅金。在仙臺有20%的專業農戶,受其所害。80%的人認為現行政策很好。他認為日本的農業保護政策過頭了。現在的農業都是那些上班的人在干,因為他們可以得到補貼,就是添置農機具,他們也不怕。現在日本經濟不景氣,出現了返鄉務農的年輕人,據說全國有20多萬人。農村閑置的土地很多,問題是這些新來的務農者,沒有補貼,還必須購置農機具,至少要投資1000萬日元。他們要花錢租地,根本堅持不下去。現在的農業政策不利于新來的務農者,有利于當地人。他認為,根本不需要減反,按自然規律辦事就行了。在水田里種起了大豆,很可笑。現在的農協沒有如實向上面反映這些情況。他對農協很有意見。

  5. 退休教師兼業農戶中野正幸(上門女婿)

  在秋保,筆者結識過幾位報告人,中野正幸也是其中的一位。中野正幸是秋保町馬場村的農戶,他出生在離秋保不遠的地方。他有很多兄弟姐妹,家里很窮,到了結婚年齡就被介紹給了馬場村的中野家,成了上門女婿。他作為養子來到這里已經47年。秋保町馬場村一共有62戶人家,姓中野的就有18戶,這18戶是同族。中野正幸入贅的這家人,上一代是小本家,有不少土地,他來到這家以后一邊在附近的中學里當老師,一邊種地,是個典型的兼業農戶。他有3個孩子,一男二女。大女兒在東京上班,小女兒嫁到了仙臺市,有兩個孩子,兒子在離這里不遠的地方開了一家診所,在當地買了房子。現在只有小女兒經常帶著兩個孩子來這里住住,兒子偶爾來看看他們。10年前,為了留住兒子,他在的祖房旁邊蓋了一棟新房,誰知兒子不愿意回村務農,在外面開了診所。7年前退休以后,他開始專門從事農業,買了全套的農機具,大小農具應有盡有。農活基本上是他和他老伴在做。他們有0.5公頃的旱田、0.8公頃的水田,旱田主要種植蔬菜,他們種的蔬菜品質很好,很受消費者的歡迎,有固定的客戶,基本不用為銷售發愁。筆者參觀了他們的塑料大棚蔬菜,西紅柿長得格外喜人。露地的蔬菜也很挺拔,品種很多。他們是真正熱愛農業的人。他認為,兼業農戶支撐著日本的農業。他說,現在有的地方也在嘗試企業進入農業,但是很多都沒有成功。筆者也聽說過,資生堂就在某地大規模投資建造過農業基地,后來倒閉了。他說,自己種菜是出于興趣,一天靠種菜,能掙1萬日元,好的時候能掙2萬日元,但是種菜的成本很高,其實算下來不掙什么錢。他家里人祖祖輩輩是農民。他記得小時候,他的父親除了種地之外就是燒木炭,木炭是家里的主要經濟來源。當時農民自己的土地很少,不燒木炭無法維持生活。當時家里有13口人,10個兄弟姐妹。他主張,政府不用靠減反控制大米的生產,在那些閑置的土地上都種上大米,政府以高價收購,再給那些被援助的國家,可以避免現金援助的弊端。他認為,對于那些缺少糧食的國家援助糧食更有意義。宮城縣的大米質量很好,根本沒有必要減反,應該在關西那些地方實行減反,在那里發展工業。現在日本的米價基本上是農協控制著,他們一再降低大米價格,根本不考慮生產高品質大米的重要性,只考慮大米的價格。他認為,正確的做法是不應該靠減反政策來維持米價,而是應該在生產高品質大米上下工夫。他認為,日本的農戶,如果不加入農協組織就不能申請政府對農業的補助,政府對農戶的補助不是直接發放給農戶,必須通過農協申請才有可能得到的做法很不合理。現在日本執政黨自民黨{16}在其執政宣言中許諾要對個別農戶實施援助,他認為這只是一種造勢,很難落實。現在的情況是年輕人如果不在農協指定的業務范圍務農的話,是不可能申請到資助的。也有人不依靠農協,靠自己務農的,但是這樣的人很少。現在加入農協的人,都是沒上大學的和沒有找到其他工作的人。他認為,現在的農協缺乏進取心,農協和農戶的關系并不是一般人想象的那種單純的互助關系,相反農協的存在是對農戶的束縛。比如,當時的法律規定大米不可以自由買賣,大米必須賣給農協,此景一直維持到最近幾年。現在日本的農民可以直接銷售大米了,農戶和農協的關系已經不像從前那么密切。但是現在如果不賣給農協大米,也要向農協交納出售大米的手續費,并且規定了每俵的費用,這個數目加起來也是很驚人的。農民是受農協牽制的。種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比種旱田要難。水的管理、肥料的管理等都很費心。村里有水利組合負責管理水資源。水管理費的多少是根據每戶的稻田的數量而定的。

  馬場村里的大多數農戶是自民黨黨員,而他是民主黨黨員。筆者初次采訪他的時候,還是自民黨執政。他講,日本的農業都是日本自民黨操縱的。農協的建立和日本農業政策制定都和自民黨有關。他不贊成日本的現行農業政策,認為不利于日本農業的發展。主要表現在,現行農業政策不能真正地進行土地轉讓,對那些愿意一心一意務農的農戶來說,想擴大農業生產規模也難以實現,所以人們不去在農業方面尋找發展出路,而是選擇其他的出路,這不利于農業的發展。他是那種干什么都很投入的人,退休以后他把全身心都投入到了農業,不僅種水稻、蔬菜,還用自己種的黃豆做醬,腌制梅干、咸菜。他種的水稻和蔬菜以及自己腌制的咸菜都自銷,對農協的依賴很小,因此也認為農協的存在價值不大。而其他兼業農戶就不一樣了,他們多是七老八十的人,不得不依賴村里的農業組合和農協,他們對現行的農業政策和農協是肯定的。在筆者采訪的過程中,遇到了包括中野在內的兩戶對現行政策不滿意的人,還有一戶就是上面提到的那位做玻璃雕的。他們這兩戶人家都是希望擴大農業生產的人,但是現行政策又不能使其如愿,所以很不滿意。這樣的農戶在當地很少。據筆者在馬場地區的調查,那里有販賣農戶73戶,其中專業農戶才5戶。所以他們的意見很難成氣候。當筆者再次采訪他的時候,已經是民主黨執政了,他對民主黨現在積極推進加入TPP(環太平洋經濟合作協議)組織表示支持,他認為這是未來農業的發展方向,農業也必須有競爭,只有競爭才能搞活日本農業。

  筆者的田野調查點仙臺農協秋保支店所管轄的地區,由于仙臺市擴大城市規模,合并了一些農協,還有本地區離市中心不太遠,農民外出相對容易,所以使得秋保支店的工作有些不如以前,農協事業比較蕭條。但是它不能說明日本的農協已經日薄西山了。筆者在秋保采訪的日子,有幸親眼目睹了用直升飛機撒農藥的場面。直升飛機是人工操作的。據農協的熊谷英幸先生講,撒農藥是村里的實踐組合委托農協聘請專業的農業服務公司實施的。農戶如果希望提供撒農藥服務可以向村里的實踐組合申請,實踐組合則委托農協實施。農戶要向實踐組合交納一定的費用,據了解每個販賣農戶都是農協的會員,也是村里的實踐組合的組員。實踐組合是農戶自愿結合的、為農戶自己服務的組織。這說明農戶間的關系是密切的,農戶和農協的關系也是密切的。據了解,日本各地的農協都在積極想辦法,力圖為本地農戶創造更好的發展空間。日本有不同的家族類型,不同的地域和地區有不同的生活態度和生活方式、文化以及歷史,所以各地區對農業的振興的基本理念也有所不同。在農協的組織下各地都在因地制宜地開展著農業振興活動。除了對仙臺秋保町的實地調查之外,筆者又利用文本資料對日本的農協進行了研究,發現日本很多地方的農協搞得有聲有色。 


五、日本各地的農協

  (一)日本九州地區的大分縣的杵築市——“新莊農地利用組合”

  大分縣杵築市“新莊農地利用組合”是高齡者參與村落規劃、經營農業的典范,他們開創了把一個村落辦成一個農場的村落經營農業的模式。新莊集落位于杵築市南的西部,是面朝八坂川的平坦的水田地帶。因為隣接杵築市中心部,每戶的經營規模比較小,是以第二種兼業農為主,主要種植水稻的農村。從1994年開始伴隨著八坂川的河床改造,對農地進行了整備。努力解決了大區域水田的整備和高效率機械統一管理的方式的低成本的水田營農的問題。建立了農地利用組合,推進了一個村落一個農場的模式,促進了靠剩余勞動力發展的“設施園藝”和“生活情趣農業”,積極開展提高農業收入的、有活力的農村再建活動。因為村落離市中心開車只有5分鐘距離,鄰接的町有尖端產業部門,有很多就業機會,所以年輕人大部分都在第二三產業就業,高齡者成了農地利用組合的主體。

  (二)農協 + 農戶的經營方式——日本宮崎縣的久留雅博經營的肉用牛繁殖基地

  久留雅博經營的“粗飼料多給型”子牛是低成本、高效益的肉用牛。他飼養了78頭肉用牛,為了保證飼料自給,他除了自己的土地以外,又租了土地,一共有9.2公頃,種了黑麥草和燕麥,也種了玉米,同時也充分利用了稻草。他利用廢棄的材料蓋牛棚,利用在農協的存款購買用于繁殖的種牛。他按規則實行輪作,確保了粗飼料的供給。他所屬的農協以前就為農戶制訂了“粗飼料多給型”子牛培育管理基準。他生產的子牛在2002年都被該農協經營的地域家畜市場以高價收購。

  (三)樹葉的商機——日本德島縣上勝町的“色彩事業”

  日本德島縣上勝町的老齡農戶的創新活動在日本廣為流傳。那里的老人把山上樹葉變成了大城市高級飯店襯托菜肴的寶貝。上勝町地處山區,離縣城德島市驅車一個小時,是個人口只有2200人的小鎮。這里過去主要出產木材和橘子,由于木材市場的萎縮,木材產業受到了制約。種橘子是重體力活,這個地區45%的農戶都是65歲以上的老人,種橘子已經不合適了。當時的農協建議他們開發新產品,他們嘗試種了香菇、獼猴桃等農產品。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們發現了周圍山上各種樹木葉子的價值。日本的菜肴總要擺上各種樹葉來點綴。本地的山上有各種樹木,其中有很多樹葉都可以食用。在當地農協幫助下他們做起了樹葉的生意,沒想到一炮打紅,他們生產的“樹葉”很快暢銷日本的大飯店。他們現在利用互聯網銷售各種樹葉。從事銷售的都是些60多歲的老人,其中很多是婦女。他們通過農協開設“色彩事業”。客戶通過農協定貨,全村70%的農戶出資,成立了“色彩公司”,生產加工各種類型的“樹葉”。他們的產品已經注冊了商標。現在該村的農戶靠出售“樹葉”,每戶每月能有100萬日元的收入。他們靠自己的努力,因地制宜,過上了中產階級的生活。

  (四)實現“茶”的特色農業的日本靜岡縣掛川市和浜松市

  說到日本靜岡縣的農產品就是茶了,靜岡縣的掛川市和浜松市的農協為了促進當地經濟發展,開辦了電腦學校,希望農戶用電腦管理生產。掛川市的東部山區是大片的茶園。附近的栗岳是遠近聞名的郊游好地方,4年前,在途中開設了“休閑茶屋”。每年可以吸引七八萬人到此一游。他們開設的電腦學校叫“東山地區干勁電腦學校”。電腦學校已經成為農戶和農協實現特色農業的交流場所,他們生產出用野草作肥的保護環境的名茶,幾年來成果顯著。他們運用現代科技手段發展了農業傳統,進行了現代農業教育,該村已經成為特色農業的示范村。


六、結束語

  日本農協自1900年頒布《產業組合法》以來,已經成立了100多年。日本農協在成立時就有濃厚的、作為國家實施農業政策的一個輔助機構的性質。日本農協對日本農業以及國民經濟的發展,在不同時期做出了不同的貢獻。日本農協在落實國家的農業政策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可以說,如果沒有日本農協,就不可能迅速改變二戰后日本糧食短缺的狀況,也不可能有今天日本農村社會的穩定。但是,進入20個世紀90年代以后,日本社會發生了變化,日本的農業政策也發生了變化,過去的糧食管理制度有所松動,大米的收購制度不像從前那么嚴格。各種金融機構進入農村社會,農協一統天下的局面已經被打破,對農戶的各種限制也逐漸取消,農產品直銷受到鼓勵,農協的生存面臨挑戰。在此情況下,有的農協開始把更多的精力放在金融事業上。在筆者的采訪過程中,盡管有對農協不滿的聲音,包括很多著名的研究日本農業的專家和資深的記者也對農協的某些做法提出了批評。然而,農協的歷史功績是不可抹殺的。據仙臺農協負責人高野介紹,現在的農戶利用農協的情況是,銷售4成、購買生產資料3到3.5成、生活資料0.6成,儲蓄6成、借款5成。農戶,無論是專業農戶或者是兼業農戶完全脫離農協是不可能的。

  從筆者實地調查和文本資料研究,可以看出,日本的農協組織仍然很活躍,在農村的事務中仍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民主黨當政初期,有人擔心日本的農業政策會改變,日本民主黨上臺以后,的確出臺了一系列有別于自民黨的政策,但是在農業政策方面并沒有大的改變。筆者認為這主要是由于日本文化傳統在起作用。日本農村社會的慣行根深蒂固,一經形成很難改變。日本自民黨當政50多年,制定了一系列的農業政策,日本的農戶,特別是占總戶數80%左右的兼業農戶早已習慣于這種保護農業的政策,他們不希望農業政策有大的改變,希望維持現狀。但是,目前的國際形勢對日本造成了巨大的壓力,日本現政府決心打破目前的局面,加強出口企業的競爭力,正在積極推進加入TPP組織,對此日本國民的大多數持歡迎態度。唯有農業部門對此憂心忡忡,特別是農協組織堅決反對政府加入TPP組織。筆者調查的農戶反應不一,持模棱兩可態度的人占多數,堅決反對的占少數,也有一部分人對加入TPP組織表示歡迎。他們認為,加入TPP可以刺激日本農業,給日本農業增加活力,能促使農戶不斷提高農業產品質量,增加農業產品的競爭力,使日本的農業產品成為出口的一個重要部分。據說,是否加入TPP在2011年6月可見分曉。從筆者對于日本社會慣行的理解來看,就是加入了TPP組織,日本政府也會繼續利用農協來落實其新的農業政策,屆時農協也許不心甘情愿,但是,為了自身的生存,為了日本農業的發展,估計最終還得與政府合作,農協和政府互相依存的情況不會有根本的改變。農協在今后的日本農村社會中仍將發揮重要作用。
【注釋】
{1}農林水産省大臣官房統計部,『解説2005年農林業センサス』,東京:農林統計協會2007年版。
{2}參見“農林水產省綜合農協統計表(平成20年)”,日本農林水產省網,http://www.maff.go.jp/j/tokei/index.html,2011年1月28日訪問。
{3}大內力(編):『政府食管から農協食管へー食料を問う』,東京:農林統計協會1995年版,第34頁。
{4}參見“減反政策”,維基百科網站(日文版),http://ja.wikipedia.org/wiki,2011年1月28日訪問。
{5}立花隆:『農協』,東京:朝日文庫1991年版。
{6}第二種兼業農戶:指農業為輔的兼業農戶。主輔的區別由農戶的農業收入的多少而定。
{7}第一種兼業農戶:指農業為主的兼業農戶。
{8}土門剛:『農協が倒産する日』,東京:東洋経済社報1992年版。
{9}財部誠一:『農業が日本を救う』,東京:PHP研究所2009年版。
{10}日本歷史上的一個時代,一般指從推古天皇元年(公元593年)圣德太子攝政以后到持統天皇8年(公元694年)的藤原遷都為止的102年。
{11}《仙臺市的概況》(2010年版),參見仙臺市網,http://www.city.sendai.jp.kikaku/seisaku/toukei,2011年1月28日訪問。
{12}農林水産省大臣官房統計部:『解説2005年農林業センサス』,東京:農林統計協會2007年版。
{13}日本政府規定,由兼業農戶變成專業農戶除了土地規模必須在5公頃以上外,家庭成員中不能有從事其他職業的人,而且必須經過農業委員會的認定才行。因此他還不是真正的專業農戶。
{14}日本社會中的分家指的是從某個家族中分離出來,另立門戶的新建家庭,原來的家叫本家。有的地區把本家叫母屋,分家叫新宅。
{15}日本兼業農戶:指家戶中有一人從事其他行業的農戶。
{16}采訪的時間是2009年7月,當時還是自民黨執政。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wuhe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當年明月”的病:其實是中國人的通病
  2. 為什么說莫言諾獎是個假貨?
  3. 為什么“專家”和“教授”們越來越臭不要臉了?!
  4. 何滌宙:一位長征功臣的歷史湮沒之謎
  5. 陳丹青說玻璃杯不能裝咖啡、美國教育不啃老,網友就笑了
  6. 元龍||美國欲吞并加拿大,打臉中國親美派!
  7. 掃把到了,灰塵就會消除
  8. 俄羅斯停供歐洲天然氣,中國的機會來了?
  9. 雙石|“高臺以后,我們的信心的確缺乏……”
  10. 【新潘曉來信】一名失業青年的牢騷
  1. 到底誰不實事求是?——讀《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與《毛澤東年譜》有感
  2.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3. “深水區”背后的階級較量,撕裂利益集團!
  4. 歷史上不讓老百姓說話的朝代,大多離滅亡就不遠了
  5. 大蕭條的時代特征:歷史在重演
  6.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7. 瘋狂從老百姓口袋里掏錢,發現的時候已經怨聲載道了!
  8. 到底誰“封建”?
  9. 該來的還是來了,潤美殖人被遣返,資產被沒收,美吹群秒變美帝批判大會
  10. 兩個草包經濟學家:向松祚、許小年
  1. 北京景山紅歌會隆重紀念毛主席逝世48周年
  2. 元龍:不換思想就換人?貪官頻出亂乾坤!
  3. 遼寧王忠新:必須直面“先富論”的“十大痛點”
  4. 劉教授的問題在哪
  5. 季羨林到底是什么樣的人
  6. 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認為“顛倒歷史”的“右傾翻案風”,是否存在?
  7. 歷數阿薩德罪狀,觸目驚心!
  8. 歐洲金靴|《我是刑警》是一部紀錄片
  9. 我們還等什么?
  10. 只有李先念有理由有資格這樣發問!
  1. 毛主席掃黃,雷厲風行!北京所有妓院一夜徹底關閉!
  2. 劍云撥霧|韓國人民正在創造人類歷史
  3. 到底誰不實事求是?——讀《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與《毛澤東年譜》有感
  4. 果斷反擊巴西意在震懾全球南方國家
  5. 重慶龍門浩寒風中的農民工:他們活該被剝削受凍、小心翼翼不好意思嗎?
  6.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亚洲Av一级在线播放,欧美三级黄色片不卡在线播放,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亚洲欧美在线综合 | 日韩免费Av中文字幕五月天 | 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久久人人澡 | 夜夜爽一区二区三区 | 日本日本乱码伦视频网站 | 制服丝袜中文字幕国内自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