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主義的農業和西方資本主義的農業的區別
——自然村共產主義的探討(18)
按照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由于社會的分工產生了交換,交換的產品就是商品。這樣,產品就有兩重性:既是產品,又是商品。所以,社會生產就劃分為產品生產,或者商品生產。由此,就可以做出這樣的結論:凡是把產品作為商品的生產就是資本主義生產,反之,凡是把產品作為產品的生產就是共產主義生產。
中國幾千年的亞細亞所有制的古代共產主義農業是怎樣進行的呢?
土地公有制是農業生產的大前提,在這個前提下,自然村中的村民或者叫做農民,占有一小塊土地,這種所有制就是在土地公有制下的由個人或者家庭經營的所有制。這種個人所有制就是馬克思說的消滅資本主義以后要恢復的個人所有制。
古代共產主義的土地,全部屬于皇帝所有,個人經營小塊土地的目的,一方面是為了給皇帝或者國家繳納賦稅,歷代皇帝的賦稅的規定有所不同,但是繳納賦稅的性質始終沒有變化。另一方面,村民們要為自己的生產生活資料,小塊土地就是中國古代村民的命根子。
中國古代自然村的村民,在經營自己的小塊土地時,根據自己的生活需要,根據交納賦稅的需要,根據自己的小塊土地的大小,根據歷年農副產品的產量,來決定自己每年生產什么,生產多少。這就是中國古代村民的農業生產的目的
在生產的過程中,每個村民首先靠自己家庭的勞動力進行耕種、除草、灌溉、收割。每當進行需要大量勞動力的時候,自然村的村民就要互相幫助,久日久之就形成了中國村民的集體主義傳統。這種傳統不僅表現在農業的生產上,而且表現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蓋房、婚喪嫁娶、娛樂等等方面。這就是中國古代村民的共產主義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這種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本質的特征就是中國的村民幾千年來村民和土地是結合在一起的。正是因為這種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保證了中國古代共產主義幾千年穩定不變,保證了能和西方資本主義共同存在了三百多年而沒有發展到資本主義。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中國的農民按照古代共產主義的優良的傳統,組織互助組、初級社、高級社、人民公社。這種生產組織和古代共產主義不同的地方就是,古代共產主義的村社組織是個體農民獨立進行生產,這種生產是受到自然條件的限制,農業的勞動生產力是非常低下的,而人民公社的集體生產組織則大大提高了農業的勞動生產力,首先是連片使用土地,為農業灌溉提供便利條件,更好地發揮土地的生產能力。其次,是共同勞動的集體力,人多力量大。最后,可以利用資本主義的成果——機械化生產。
毛澤東時代的農業生產目的和古代共產主義的生產目的是相同的,因為毛澤東時代是資本主義發展到帝國主義的時代,利用資本主義成果發展工業已成了現代共產主義的必要條件,所以,毛澤東時代發展農業的目的不僅是為了農民自己的生產和生活的需要,而且要為滿足已經轉到工業生產中的中國農民即工人的生活需要和為滿足工業的動物性和植物性的原料的需要。毫無疑問,只有把中國農民組織起來才能夠滿足這些需要。
由此可見,無論是古代的共產主義還是毛澤東現代的共產主義的農業生產就是產品的生產,而絕不是商品的生產!
相反,在西方正是因為農民和土地徹底分離:貴族和教皇占有一切土地,農奴則沒有土地。在這種條件下,農奴不得不變成流民到處流動,大多數涌入城市,英國則是羊吃人把農奴變成一無所有的無產者。當西方的農奴沒有土地無法生存的時候,唯一的選擇就是為土地的所有者貴族教皇后來就為資本家(起先是貴族、教皇的大片土地的承包者,后來就變成土地的占有者)打工變成一無所有的雇傭勞動者,也就是無產階級。
正是因為,西方資本主義生產的目的是為了賺錢,所以就要把農業生產都變成商品生產。
由此可見,西方的資本主義農業和中國古代的共產主義和毛澤東的現代的共產主義農業根本不同的地方就是,剝奪農民的土地,把土地集中起來利用農奴的聯合的集體的勞動生產力,利用當時先進的科學技術,組織大規模的農業生產。并且把農業生產變成商品生產。列寧的農業商業化就是資本主義農業的顯著的特征。
由此可見,中國古代的和現代的共產主義的農業生產和資本主義的農業生產的本質區別就是:一個是產品生產,另一個是商品生產!
勞動者 2012年2月8日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