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農村發展越是形勢好,越容易出現麻痹松懈;越是連年增產增收,越容易出現滑坡拐點。”陳錫文表示,農業農村發展有“三個擔憂”,一是如何在高基數高水平上避免出現徘徊反復,二是能否有效應對要素價格快速上升、市場頻繁波動,三是剛開始顯現的城鄉收入差距、區域發展差距縮小的端倪能否成為發展趨勢。
擔憂一 “八連增”后糧食增產壓力加大
我國糧食產量從1996年開始達到1萬億斤,經過15年后終于邁上1.1萬億斤的臺階。2011年,中國糧食總產達到11424億斤,增產494億斤,實現了半個世紀以來首次“八連增”。
陳錫文介紹說,去年的糧食增產有幾個顯著特點,一是夏糧、早稻、秋糧季季增產;二是稻谷、小麥、玉米全都增產,三大谷物總量首次超過1萬億斤;三是商品糧基地貢獻大;四是主要靠科技提高單產,單產提高的貢獻率達86%;五是去年是在連年增產高基數上實現的繼續大幅度增產,這與以往在減產后出現的恢復性大增產有很大不同。
但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的推進,糧食生產仍然面臨著諸多不確定性。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2011年12月底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指出,盡管這些年糧食和主要農產品產量大幅增加,但生產能力仍不穩固,供求關系仍然偏緊,農業稍有閃失就會影響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大局。
記者從不久前召開的國家糧食局長會議上了解到,糧食消費繼續增長,小麥、稻谷平衡略余,玉米供求偏緊,大豆及油脂油料對外依存度較大,穩定國內糧油市場仍將面臨較大壓力。
在陳錫文看來,糧食生產雖然取得了“八連增”,但農業受市場和自然兩個方面的影響,要保持穩定發展非常不容易。
陳錫文說,要穩住農業生產,長期穩定地保障我國糧食和其他重要農產品的有效供給,靠繼續增加農業水土資源已沒有多少余地,必須靠提高單產。而提高單產,靠繼續增加使用化肥農藥,不僅效益在降低,而且破壞環境,也難以為繼。根本還是要靠發展生產力,通過科技進步,不斷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實現增產增收、提質增收、節本增收。
事實上,今年中央一號文件聚焦農業科技創新,其落腳點正是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和糧食安全。一號文件提出,實現農業持續穩定發展、長期確保農產品有效供給,根本出路在科技。農業科技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支撐,是突破資源環境約束的必然選擇,是加快現代農業建設的決定力量,具有顯著的公共性、基礎性、社會性。
擔憂二 農業生產面臨高成本高風險
自去年以來,國內部分農產品價格波動幅度較大,致使不少農民遭受損失。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2011年糧食增產幅度大,供求關系寬松,預計2012年糧食價格將波動向下。這種情況下,更需要政府加強托市收購,防止糧價過度下跌和農民“賣糧難”。
與此同時,農業生產要素價格的不斷上漲,使農民面臨著更多“高成本”風險。黑龍江省肇東市的一位粳稻種植大戶說,現在經銷商對化肥、農藥、種子等農資進行備貨,農資價格同期上漲了7%至10%。加上用工費、柴油價格都在上漲,種植成本提高,對農民種糧積極性造成影響。
陳錫文對于農業農村發展的一大擔憂是,要素價格快速上升、市場頻繁波動能否有效應對,要在高成本高風險下繼續提高農業效益、調動農民積極性,約束極多。
國家發改委2日發布通知稱,為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進一步促進糧食生產發展,國家繼續在稻谷主產區實行最低收購價政策,并適當提高2012年最低收購價水平。2012年生產的早秈稻、中晚秈稻和粳稻最低收購價分別提高到每50公斤120元、125元和140元,比2011年分別提高18元、18元和12元。
據了解,當前大豆、玉米臨時收儲價格提高到2.0元/斤、0.99元/斤左右,中央儲備補庫粳稻價格1.40元/斤、秈稻價格1.30元/斤,2012年小麥最低收購價提高到1.02元/斤。初步測算,由于2011年收購價格提高,促進農民增收約300億元。
中國農業大學農民問題研究所所長朱啟臻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破解高成本高風險的方法一是要發展規模足夠大、具有一定市場談判能力的合作社,二是在生產過剩的時候,政府要適當控制產量,給予農民損失補貼,保證農民的利益。
中央一號文件中提出,要準備把握國內外農產品市場變化,采取有針對性的調控措施,確保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和市場穩定,保持價格合理水平。穩步提高小麥、稻谷最低收購價,適時啟動玉米、大豆、油菜籽、棉花、食糖等臨時收儲,健全糧棉油糖等農產品儲備制度。
擔憂三 城鄉收入差距持續縮小任務艱巨
陳錫文說,農民收入實現改革開放以來首次連續8年較高增長。去年農民增收較快,得益于“三多三高”,即農產品產量多、價格高,農民務工人數多、工資高,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多、含金量高。
據了解,2004年至2010年,農民收入連續7年實現了6%以上的較高速度增長。2010年,農村居民收入增速自1998年以來首次快于城鎮居民收入。2011年,全國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6977元,比上年增加1058元,增長17.9%,增速繼續高于城鎮居民收入,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縮小至3.13:1。
不過,讓陳錫文擔憂的是,剛開始顯現的城鄉收入差距、區域發展差距縮小的端倪能否成為發展趨勢,要在高增長高要求中不斷增進農民福祉、讓農民更多分享發展成果,任務極重。
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的報告認為,從當前的情況及發展態勢看,未來農民增收可能會受到一些不利因素的影響。一是農業生產成本持續上升,將影響農民生產經營性收入的增長;二是不少中小企業生產經營困難,農民外出就業機會減少,將影響農民工資性收入的增長;三是隨著國家機關公務員及有關機構人員工資調整壓力的增大,城鎮居民收入增長速度有可能再度快于農村居民,繼續扭轉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擴大趨勢的任務依然艱巨。
朱啟臻認為,現在農民收入主要來自務工收入、農業經營收入和國家各項惠農政策的補貼。農民收入持續增長,需要政府繼續加大對農業和農民的投入,特別是培育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到的“職業農民”。
朱啟臻說,現在已經出現了收入比較高的職業農民群體,比如東北地區有的種糧大戶一年收入達幾十萬元甚至上百萬元,北京城郊的一些職業農民發展采摘、旅游,年收入也可以達到幾十萬,這甚至吸引了一些年輕人放棄城市工作來專門經營農業。
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唐仁健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說,要培育職業農民、專業農民,讓新一代有技術、會經營的農民在農村或者回到農村從事農業生產的現代化經營。今年的一號文件中特別講到了這一點,今后青年農民回鄉創業,包括搞家庭農場,在財稅、信貸政策上都要給予相應的支持。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