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第一書記”的小崗村汗顏
儒夫
·
2010-11-25
·
來源:烏有之鄉
看了電影《第一書記》,不僅沈浩的事跡所感動,同時也為30年來小崗村的面貌而困惑,讓我們對中國農村改革發展有了更多的思考。
小崗村是中國農村經濟改革的第一村,如果說“大包干”能農民脫貧致富,那么,小崗村今天應該是一個富得冒油的村,至少,按常理小崗村即使是到2004年時也應該是走在全國農村發展的前列。但是,當沈浩去的時候路還是要坑坑洼洼的泥巴路,房子還是破舊不堪,甚至是到沈浩殉職的2008年還出現茅草屋,(影片結束時左下角出現的鏡頭)集體設備被他人侵占,農村生活貧困,這真為小崗村汗顏,在農村是集體經濟具有優越性,還是個體經濟具有優越性,這不得不讓人思考小崗模式與華西模式的差異。怎么讓日子過得一天更比一天好?站在改革開放30年的新起點上,沈浩和小崗人在思考,該發展什么、突破什么?事實是影片沒有明確地交待。但沈浩為人民服務所做的事是實實在在,是值得每一個共產黨員學習的榜樣。
沈浩為修一條路而奔忙,為老人翻修房屋,一位普通的人物,展現了平凡的故事,從一件件家長里短的瑣事,都是為老百姓的切身利益著想,為解決百姓的需要所做的好事和實事。在處理征地遷墳的問題上,沈浩帶頭為老人的兒子帶孝,反映了沈浩同志始終秉承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的宗旨和信念,與現實生活中的血醒拆遷、暴力拆遷相比,形成鮮明的反差。沈浩放棄相對優越的城市生活,投身基層,在小崗村一干就是六年;面對升官的機會與百姓的挽留的紅手印,在仕途名利和理想事業之間,沈浩做出了共產黨員一心為人民服務的選擇。沈浩同志鞠躬盡瘁、一心為民、不計較個人得失,他的人格魅力就是我們學習榜樣。
但是,電影還只是電影,如果電影是真實的,那沈浩還是代表不了小崗村。因為小崗村就是“大包干”的旗幟,講得準確些就是農村私有化的旗幟,沈浩為小崗村做的一件重要實事就是修路,可這條路恰是以集體勞動的形式修成的。也就是說,小崗村三十年的包干沒“包”出一條路來,到是發揮了集體力量卻能把路建成了??呻娪皡s回避了一個關鍵的問題,那就是“所有制”的問題。正因為深入不了問題,《第一書記》必然成不了經典之作。而沈浩,既代表不了私有制,也體現不出公有制,所以他只能算是一位普通的勞動模范。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執中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