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被遺忘的發現——集體經濟的成功范例
(在單位組織建設會議上的一次講話)
2010-11-2
要尋找一個合理的制度來實現生產的發展,我們先從歷史中尋找答案。
1917年,列寧領導的俄國十月革命取得的了勝利,蘇聯進入了社會主義建設時期。蘇聯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是集體經濟的成功范例。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俄國是歐洲最落后的國家。據1910年的調查統計,全國正在使用的有一千萬木犁以及二千五百萬木耙,而鐵犁只有四百二十萬個,鐵耙則不到五十萬個。機械牽引幾乎沒有牲畜。因此,大戰前幾年,俄國谷物每英畝的平均產量僅僅達到德國農夫收獲量的三分之一和法國農夫收獲量的二分之一。
列寧在逝世的前一年(1923年),以口授的方式寫成“論合作制”一文,提出用合作社吸引農民參加社會主義建設。文章指出,在無產階級專政的條件下,建立工農聯盟,讓千百萬農民群眾參加合作社,是建成完全社會主義的手段。這對以后蘇聯實行農業集體化,對中國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完成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指明了方向。
1927年10月1日,斯大林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在蘇聯開始實行。1933年1月,斯大林宣布“一五 ”計劃以4年零3個月的時間提前完成。在“一五”計劃期間,蘇聯共建成1500個大企業,建立機床、汽車、拖拉機、發動機、化學、飛機等工業部門。工業產量、工業在工農業產值中的比重、重工業在工業中的比重都大大提高。蘇聯由一個進口機器裝備的國家變成生產機器裝備的國家,由一個農業國變成工業國。同時,工業中的社會主義成份占了99.3%,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得到初步改善。
為了順利完成社會主義建設和加強國防能力,迅速消滅技術和經濟方面 的落后現象,聯共中央提出了“技術決定一切”的口號。斯大林說:“我們 比先進國家落后了 50 以至 100 年。我們應當在 10 年以內跑完這個距離。或 者是我們能做到這一點,或者是我們被人打倒。”
為了盡快地解決技術問題, 適應飛速發展的需要,國家和工廠興辦了許多高等和中等的技術學校。到1933 年,約有 20 萬學生在高等技術院校攻讀,90 萬學生在中等技術學校學習,同時工廠辦的學校和專業訓練班每年訓練 100 萬工人。這些學校和訓練 班,緩和了工程師和熟練工人短缺的矛盾。此外,全國還開展了一個掃盲運 動。在這個文盲充斥的國度里,1929 年,8 歲至 50 歲的人口中,文盲人數下 降到 48.9%。1930 年 1 月,建立起各個地方的委員會來引導這一運動,到1939 年,文盲的比例下降到 18.8%。
在文化領域,包括普及教育和擴大識字率方面的進展,蘇聯當時可以說創造了世界奇跡。僅在1933—1937年就開辦了兩萬多所新學校,相當于沙皇俄國二百年間開辦學校的總和。在1918—1928年受到中等教育,或者受過完全和不完全的普通和職業教育的人有73.8萬人(每年約6.7萬人),在1929—1932年達到57.7萬人(每年約14.4萬人),1933—1937年達到110.9萬人(每年約22.2萬人),1938—1940年達到140.5萬人(每年約46.8萬人)。到第二個五年計劃結束時,蘇聯在培養大學專業人員方面,從一個歐洲最落后的國家躍居世界第一位。在1937—1938年,蘇聯大學生人數超過英國、德國、法國、意大利和日本大學人數的總和(如1940年,蘇聯大學生人數為81.2萬,英國4.4萬、德國4.97萬、法國7.65萬、意大利12.7萬、日本24.5萬,這幾個國家合計才54.22萬人)。
俄羅斯著名學者弗·丹尼洛夫論證了蘇聯工業化所帶來的社會現代化成就。他說:“俄國革命前的現代化進程僅僅是注重經濟的增長。蘇聯時期的現代化與之不一樣,在建立強大的重工業的同時,也帶來新的社會體制。國家保證了有計劃的發展經濟、科學和文化,實行了普遍就業、免費教育、免費醫療以及實際上的免費住宅、休假制及其他社會保障。”
職工的技術進步了,生產效率提高了,成本降低了,提前完成了第一個和第二個五年計劃。1933 年 1 月 斯大林向中央委員會報告說,蘇聯由從前落后的農業國,變成了世界上發展較快的工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僅用 4 年零 3 個月的時間就于 1932 年完成 了。產業工人的數目增加了 1 倍,從 1100 萬增加到2200 萬;生產量也增加了 1 倍。斯大林報告說:“我們從前沒有鋼鐵工業,現在我們已經有了。 我們從前沒有拖拉機工業,現在我們已經有了。 我們從前沒有機床制造工業,現在我們已經有了。 我們從前沒有汽車制造工業,現在我們已經有了。” 他接著談到航空工業、農業機器制造業、化學工業以及其他,并且說,“我們不僅創立了這些工業部門,而且它們的規模使歐洲工業相形見絀。” 僅僅在1932年,蘇聯的一五計劃提前完成之時,一些重要的工業產品指標同當時的蔣介石政權相比就已經是十分令人印象深刻的了。我們不采用計劃數據而采用實際數據,比如說,發電量135億度,生鐵620萬噸,鋼592.7萬噸,煤6400萬噸,汽車2.4萬輛,拖拉機4.9萬臺。
2006年版的俄羅斯一本高校教科書寫道:“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末,蘇聯工業總產值已經占據世界第二位、歐洲第一位”;2002年版的《蘇聯國家歷史》一書寫道:“第一個五年計劃提前在4年3個月完成了,有1500個用先進技術裝備的大型企業建成了。工業總產值增長了2倍,其中生產資料的生產增長了2.7倍”。阿列克謝耶夫院士說道:“由于兩個五年計劃的結果(1929—1937),蘇聯在向實現工業化的道路上邁出了重要的一步。第二個五年計劃末,蘇聯工業生產水平較之1913年增長了8.2倍。革命前的俄國工業產值僅占世界份額的2.6%,而到第二個五年計劃末蘇聯工業產值已經達到全世界的13.7%,1937年工業產值已經占到整個國民經濟的77.4%,在第一個五年計劃之前,工人和職工僅占國內居民總數的17.6%,到1939年已占到50.2%。工業化急劇改變了城鄉居民結構。1926年在城市生活的人口為18%,1938年初即達到30%。在1929—1940年間農村居民年均縮減19.6百萬(36%),而工業和建筑業人口則年均增加8.9百萬”。他特別強調指出:“這些數字確切證明了國家的社會經濟結構已經發生了本質的變化,確切證明了俄羅斯在通向現代化的道路上,在傳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過渡的道路上邁出了巨大的一步”。
據蘇聯最后一本統計年鑒資料,從1981-1989年蘇聯的國民生總值平均每年增長3.6%以上,而美國不到2.9%。1989年,蘇聯許久重要工農業產品產量超過美國,如石油為6.07億噸/3.85億噸,天然氣為7420億立方米/4900立方米,鋼16000萬噸/9500萬噸,化肥3430萬噸/2500萬噸,金屬切削機床14.3萬臺/10.5萬臺(1988年數),拖拉機53.2萬臺/8.6萬臺,水泥14000萬噸/7500萬噸,棉織品81億平方米/39億平方米,毛織品7.21億平方米/1.57億平方米,牛奶10850萬噸/6540萬噸,砂糖880萬噸/600萬噸,動物油180.8萬噸/57.2萬噸,水產品1130萬噸/570萬噸(1987年數)。(摘自《蘇聯1989年統計年鑒,俄文版第688-691頁)
列寧斯大林時期蘇聯的經濟建設取得了偉大成就,使社會主義的光芒吸引全世界的勞動人民,證明社會主義具有無限的生命力,共產主義具有無限的感召力。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1956年起,赫魯曉夫上臺搞社會帝國主義,1985年戈爾巴喬夫搞和平演變,蘇聯亡黨亡國,重歸私有制,重新把蘇聯人民拖向災難的深淵。例如舊盧布實際貶值112000倍,原來舊盧布曾達到2美元的價格,現在私有化后,百姓112000元舊盧布才能換1美元。參見《令人心驚肉跳的盧布崩潰史》。
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成就有目共睹,根據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摘要2009》第23頁,從1949-2008年,國內生產總值增為123倍,平均每年增長8.5%。其中前29年(1949-1978年)平均每年增長7.4%,后30年(1978-2008年)平均每年增長9.8%。應當指出,前29年是我國經濟的開創時期,古話說“創業維艱”,盡管有些波折,包括帝國主義強加給我們的戰爭,但發展總的比較平穩。中國從一個民生凋敝,久經戰亂,一窮二白的弱國,經過短短三十年就成為一個工業,農業,國防,科技,教育,衛生,外交事業全面進步的社會主義大國,不能不承認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勝利,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勝利,是社會主義集體經濟的勝利,是集中力量辦大事戰略的勝利,是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偉大勝利。
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成就我們已經很明白,現在我們分析一下,我們從中蘇的社會主義建設成就能夠學習到什么?
一、列寧說:“在無產階級專政的條件下,建立工農聯盟,讓千百萬農民群眾參加合作社,是建成完全社會主義的手段。” “靠小農經濟是擺脫不了貧困境遇的。”(《列寧全集》第24 卷第540頁)就國家來說,“如果我們仍舊依靠小農莊來生活,那怕是以自由土地上的自由公民資格來生活,那也是不免要滅亡的。”(同上第20卷第417頁)“只有采用共同的,勞動組合制的,共耕制的勞動,才可逃出帝國主義戰爭把我們逼進去了的那種絕境。”(同前,第537頁)于是聯共(布)作出了農業集體化的決議。經過努力,不過三年,便組織了20多萬個集體農莊和近5000個蘇維埃農莊。經過1929年大轉變的一年,農村不是一家一戶,而是整村、整鄉、整區、整州加入集體農莊。三年內加入的農戶占全國農戶總數的60%以上,其播種面積占全國總數的70%以上,超過原定五年計劃的二倍。現在每年可采購商品糧12-14億普特(合393-459億公斤),而個體農業時只能采購5-6億普特(合164-197億公斤)。此時資本主義國家農業正遭受嚴重經濟危機,如美國農業1932年比1929年減產50%以上,糧食減產68%以上,棉花減產70%以上。
所以,我們想,我們的小組織可不可以實行合作制,建立合作社呢?我們有什么條件還不夠建立合作制呢?小農經濟私有化已經嚴重威脅員工的生存,集體經濟合作制已經有現成的榜樣在眼前,我們能不能采用呢?
二、聯共中央提出了“技術決定一切”的口號。斯大林說:“我們比先進國家落后了 50 以至 100 年。我們應當在 10 年以內跑完這個距離。或 者是我們能做到這一點,或者是我們被人打倒。”
我們應該提出什么口號呢?團結起來,協同作戰,效益決定一切。怎么樣?或者,苦干幾個月,全市爭第一。如何?斯大林敢于說自己落后了,我們也是落后了,怎么樣迅速扭轉戰局?斯大林說要在10年內跑完先進國家50到100年的距離,并且實現了,我們幾個月跑完別人一年的距離可以嗎?能不能實現?有沒有什么辦法實現?
三、蘇聯在1933—1937年就開辦了兩萬多所新學校,相當于沙皇俄國二百年間開辦學校的總和。
我們的培訓學校準備的東西基本很充分了,十件事做了九件了,只待學生坐下,老師登臺了。我們的老師可以是任何有專業知識的人——無論從員工間或是客戶間都可發現,我們的學生也應該加上客戶或意向客戶——只要愿意,都可以來聽,人越多越好。只是員工需要考核,顧客就免了,簽單就行。
四、在1937—1938年,蘇聯大學生人數超過英國、德國、法國、意大利和日本大學人數的總和(如1940年,蘇聯大學生人數為81.2萬,英國4.4萬、德國4.97萬、法國7.65萬、意大利12.7萬、日本24.5萬,這幾個國家合計才54.22萬人)。
在所有生產因素中,人是最可寶貴的。沒有人,什么事也做不成。有了人,什么樣的人間奇跡也可以創造出來。我們可能感覺暫時人不很多,但我想不是問題,只要我們有好的制度,中國大地,人才濟濟。我們要擴大隊伍的人的數量,通過多種途徑招募新人。
五、俄羅斯著名學者弗·丹尼洛夫論證了蘇聯工業化所帶來的社會現代化成就。他說:“俄國革命前的現代化進程僅僅是注重經濟的增長。蘇聯時期的現代化與之不一樣,在建立強大的重工業的同時,也帶來新的社會體制。國家保證了有計劃的發展經濟、科學和文化,實行了普遍就業、免費教育、免費醫療以及實際上的免費住宅、休假制及其他社會保障。”
我們的隊伍也可以重新回到公有制,回到合作化,回到互助組,回到共同勞動,共同分配,集中統一管理的制度下。我想,萬一可以實現,我們的成功指日可待。對員工來說,你想讓他流失都很難了。
2010-11-2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