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外部條件調整研究
楊雅如[1]
根據農業部的統計,截至2009年底,全國農民專業合作社達到24.64萬家,比上年增長一倍多。實有入社農戶2100萬戶,占全國農戶總數的8.2%。農民專業合作社涉及種植、畜牧、農機、林業、植保、技術信息、手工編織、農家樂等農村各個產業。但從實地調研來看,真正規范的合作社為數不多??疹^社,翻牌社現象普遍。如果不對合作社的發展進行規范,結果可想而知。
《農民專業合作社法》頒布以來,學界對合作社的研究逐漸深入。成果主要集中在對當前我國合作社發展的相關內部問題研究:比如合作社的內部制度規范及其認定標準(黃勝忠、賈金榮,2008),合作社成員異質性條件下合作社的內部制度特征及悖論(黃勝忠,2009),合作社的益貧性及其機制(吳彬、徐旭初,2009),合作社的盈余分配制度(盧新國,2009),公司帶動型合作社中公司與農戶的關系(王軍,2009),合作社的社員開放度(劉濱、池澤新、李道和,2009),合作社責任制度的完善(任大鵬、張穎,2009),合作社核心成員兼任管理者的責與利的問題(高海,2009),合作社的文化(徐旭初,2009),合作社的功能(唐宗焜,2007)等。相對于內部問題的研究,對當前我國合作社發展的外部條件問題卻關注不足,尤其是沒有人對這一問題做系統研究。零星的一些研究主要集中在政府與合作社的關系問題(苑鵬,2009),合作社發展的文化環境問題(楊雅如,2008),合作社的發展戰略和方向問題(張曉山,2009,仝志輝、溫鐵軍,2009)等。依筆者來看,我國目前合作社的內部制度規范依賴于外部條件的根本改善,或者說,沒有外部條件的改善,只談內部規范是沒有意義的。從目前我國合作社發展的現狀來看,合作社進一步健康發展的根本在于通過外部條件的調整促進內部制度的規范。從歷史來看,合作社這個舶來品嵌入我國特定的政治、經濟和文化背景中,由于外部條件的扭曲,教訓深刻。當前我國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是在合作文化氛圍不充分,政府定位不準確以及合作社發展缺乏長遠戰略規劃等外部條件尚未理順的情況下發展起來的。如果這些外部條件不調整,合作社的規范發展無異于緣木求魚。所以本文將以筆者實地調研的案例出發,對這些外部條件的調整進行分析?! ?/p>
一、 從三個案例談起
筆者從2004年以來參與中國人民大學鄉村建設中心的農民合作社的培訓工作,所選案例是從眾多合作社中選取出的有代表意義的合作社。之所以有代表意義是因為這些合作社具有以下的共同特點:
1.都具備一定的規模,且都有相當的盈利能力。
2.都得到了政府和學界的高度關注?! ?/p>
3.出于各種不同的原因,都經歷了艱難曲折的發展歷程,尤其是經歷了政府從誤解、限制到支持的過程?! ?/p>
4.都從各種不同的渠道接受到合作社的培訓和指導進而建立合作社?! ?/p>
5.資金來源都是內源性融資,但融資都數額有限且難以持續。
6.都以社區為基礎和邊界進行了農村相關利益主體的資源整合,不過整合的深度和廣度不同。
但是這些案例又都有各自的特殊性,產生的不同背景形成了在不同的制度變遷的路徑依賴下的不同的合作社模式?! ?/p>
案例1:河北省東光縣古樹于農民專業合作社
古樹于村240戶,共計762人。土地1818畝。截止目前有私人作坊或小企業6家,外出打工160余人。古樹于農民專業合作社發起于2007年12月,成立于2008年3月,2009年合作社盈利60余萬元?! ?/p>
該合作社所在的村莊周圍企業比較多,大部分青壯年勞動力都到附近企業打工,致使部分土地撂荒。村民有整合土地的客觀要求。2007年,《農民專業合作社法》頒布之后,一個以為合作社的建立和操作提供服務的商業性公司介入,協助合作社成立了起來,并向公司繳納每年5萬元的服務費。該公司看重的是農村資源在整合過程中的利潤空間,在發起合作社的過程中,主要是利用村莊中的大戶,集中數額可觀的股金,在此基礎上,以資金合作和土地合作為核心,整合村莊的生產資料、生活資料、農機和農業基礎設施等資源。合作社分核心社員和一般社員。核心社員7人,每人出資至少20000元,一般社員162人,以土地入股,每股500元。出資最多的大戶成為當然的理事長,并由核心社員組成合作社的理事會和監事會。合作社沒有民主管理制度,理事會、監事會形同虛設?! ?/p>
該合作社下設農資、農機、超市、機井、土地、資金互助等部門,通過村社范圍內的各種資源的整合,取得了相當可觀的盈利。
1.土地合作。760畝土地平整形成980畝耕地,機械化提高了勞動生產率,糧食增產25%-30%。
2.資金合作。大戶出資20000元,一般社員出資500元形成股金。并形成了合作社的資金來源,合作社用這筆資金開展各種業務。該合作社通過異質性的成員的籌款,解決了大多數發起于鄉村的合作社的資金短缺問題。另外,該合作社下設資金互助部,吸引70戶社員繳納股金30余萬元,但由于合作社的管理機制和分配機制不健全,又擔心觸犯國家法律,所以雖然合作社有迫切的資金需求,但目前這部分資金處于閑置狀態?! ?/p>
3.農機合作。合作社購買了大型拖拉機和旋耕機等農機具,以每畝低于市場價5元的價格為社員提供服務?! ?/p>
4.農田基礎設施投資。2009年,合作社籌資16萬元打了一眼300米深水井,購買了變壓器潛水泵等設備,鋪設了2700米管道。由于深水井的水質好,糧食單產增加10%。同時,由于有深水井的灌溉,合作社拿出26畝土地種植蔬菜,解決部分農村剩余勞動力。
5.生產資料聯合購買。社員節約15%的費用。
6.生活資料超市。月返還3%。
7.勞動合作。合作社經營土地,大大解放了農業勞動力,2009年,全村外出務工人員(村莊附近)162人,其中新增加120人。
該合作社整合村莊內部資源的力量強大,利潤可觀,這是目前許多草根合作社所不具備的。但是目前該合作社最大的問題是由于發起方式的特殊性以及成員的異質性所導致的民主管理制度的形同虛設以及分配制度的混亂。筆者和李昌平老師曾受邀對合作社進行規范,但收效甚微。尤其是該合作社混亂的分配制度成為影響目前該合作社發展的最大障礙。該合作社的分配制度一直徘徊在公司和合作社之間,但基本是按照公司制度進行分配,嚴重影響了社員的積極性。當地政府非常關注該合作社,但又不知該合作社到底往何處去(甚至政府的思路也是公司化的),從目前來看,政府所能做到的是增加合作社的數量以及給合作社以資金扶持等?! ?/p>
該案例引起的思考:
1.在合作社的建立和發展過程中,尤其是在民眾普遍缺乏合作社知識的前提下,政府應扮演什么角色?承擔什么責任?政府不恰當的扶持往往會葬送合作社,這已被國際經驗證明?! ?/p>
2.具備合作社企業家精神的合作社帶頭人怎樣才能產生?合作社的企業家需具備合作社企業家精神,合作社企業家精神既要求合作社帶頭人有企業家的經營能力和創新能力,同時還要具備奉獻精神和民主意識。在日漸原子化的小農中,這種精神如何產生?
3.合作社所需的人才如何培養?該合作社并沒有建立培訓制度,這在合作社中極為普遍,即使有培訓的合作社,也僅限于技術的培訓。由于合作社輔導員制度沒有建立以及研究和培訓力量的薄弱導致合作社的發展處于盲目狀態。沒有相應的人才培養,合作社極易出現偏差。
4.合作社的資金互助如何來規范?如何構建新興的資金互助組織與現行的金融體系的對接途徑?
5.合作社發展所需的系統如何在基層真正構建?
案例2:陜西省西安市楊凌農夫果業合作社
楊凌農夫果業合作社是在西安果友協會的基礎上成立的,目前是陜西省50強合作社之一。西安果友協會成立于2004年,以免費地給農民做技術培訓為切入點,受到了廣大果農的熱烈歡迎,在短時間內組織了30000會員。協會在村莊組成進行技術培訓和供應生產資料的工作站,整合原來的經銷商成為分會對工作站進行管理,協會則搭建分會和生產資料供應商的平臺,協會的收入主要來源于生產資料供應商由于搜尋成本的降低而節約的交易費用的一部分。2005年,由于和其他協會的競爭,加之政府的不理解,協會工作遭到挫折。此時,一個偶然的機會協會的主要負責人參與了中國人民大學鄉村建設中心舉辦的農民合作社培訓班,接受了合作社的理念,并在中心的幫助下在基層逐步把工作站改組為合作社,并多次進行關于合作社的培訓。然而成立起來的合作社處于盲目發展狀態,應各分會成立聯合體的要求,陜西楊凌農夫果業專業合作社于2008年12月23日成立,注冊資本150萬元。
楊凌農夫果業專業合作社由楊凌創新果業協會和各分會注冊成立的蒲城綠建農夫果友專業合作社、大荔農夫果友專業合作社、寶雞農夫果友專業合作社、咸陽鑫農農夫果友專業合作社、天水農夫果友專業合作社等19家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組成?! ?/p>
該合作社是一個獨立的經濟實體,運作相對規范,經濟實力較強?,F有建設用地16畝,綠化面積2500平方米,配備1200噸果品保鮮冷氣調庫,3000噸倉儲倉庫,300平米培訓基地,辦公場地1000平方米。員工15人,其中大學學歷10人,各類專業技術人員5人。目前已經具有國家農業部有機產品認證資格,并注冊統一品牌“健康家族”。截至2009年10月份合作社為社員聯合統一采購肥料8500余噸、農藥1600余噸,銷售社員果蔬100余噸,直接降低生產資料成本10萬余元,提高銷售收入100萬余元。
該合作社整合涉農資源的力量強大,不僅通過與政府涉農部門、科研院所、鄉土人才、民間組織的合作實現了技術和制度等資源的有效整合,而且通過搭建基層合作社、分會和生產資料供應商、農產品銷售商的平臺,整合了市場資源。這個整合的過程是節約交易成本的過程,各利益相關者從中獲得各自的利益?! ?/p>
各基層合作社以加盟的方式加入合作社,目前已經加盟129家。值得指出的是,各基層合作社和果業合作社之間的經濟實力對比懸殊。各基層合作社由果農組成,規模小,而果業合作社的各合作社則由各地分會注冊而成,各地分會實際上是原來各地的經銷商,經濟實力強。各基層合作社的角色是生產者,而產前和產后的環節由農夫果業合作社控制,尤其是產后環節的利潤與基層合作社無關。舉例說明一下:2009年,農夫果業注冊為“健康家族”的9枚裝有機蘋果,市場售價128元,而從基層合作社果農收購的價格是18元?! ?/p>
該案例引發的思考:
1. 在這樣一個龐大的合作社體系中,基層合作社和合作聯社的關系到底應該是怎樣的?從目前該合作社的情況來看,基層合作社和聯社的民主管理體制難以建立。如果建立這種機制,由誰來擔當喚醒基層合作社的責任?
2.如何夯實基層合作社?農夫果業的目標是打造中國的VOG(VOG是意大利的果農綜合服務體系,即果農通過組織合作社且由合作社以民主制方式形成合作社聯社,由合作社聯社與服務公司談判,為果農的產前、產中和產后進行全方位的服務。由于每個果農擁有果樹的面積最少是500英畝,合作社及其聯社的力量強大,有充分的定價權),但基層合作社力量薄弱,如何夯實基層合作社的基礎以建立和聯合社相均衡的市場力量是維持該體系必不可少的,但如何夯實?由誰來擔當此重任?
3.在資本稀缺的情況下,如何保證資本稀缺的果農的主體地位?如何才能不把果農限定在生產環節,而是分享產前和產后環節的利潤?在我國城鄉收入差距日益拉大的現實條件下,對于低收入的底層果農,能否通過合作社改變其在整體產業鏈條中的地位?在如今的合作社成員的異質性成為普遍狀態時,合作社如何更好體現其益貧性?
案例3:山西省永濟市農民協會
山西省永濟市農民協會位于永濟市蒲州區的寨子村,2003年在民政局正式注冊成立。該協會是從1997年做農民培訓開始的,如果從那時算起,協會已經走過了9年的歷程。目前,該協會有3865個會員,遍及兩個鄉鎮35個村莊,占地達到3萬多畝。
協會是在村委會處于癱瘓狀態下,為了解決村莊的公共事務,自發成立起來的。協會初期主要是為農民提供技術培訓以及綜合素質培訓,豐富農民的業余文化生活,修建村莊道路,整治村莊公共衛生等。2003年11月,在永濟市婦聯的推薦下,協會的會長參加了農家女學校的“農村婦女參與市場經營培訓班”(培訓班中有關于合作社的內容)。自此,協會開始了以合作社為基礎的建設?! ?/p>
該協會成立的合作社是真正草根的合作社,合作社的社員都是普通的村民,由于有不斷的農民培訓,合作社嚴格按照合作社的相關制度規定組建,運作規范,特別是協會的會長,具有明顯的合作社企業家的特質?! ?/p>
目前協會下屬的合作社有:
1.六個農資連鎖店?! ?/p>
2.27戶婦女合作組成的民族手工藝品合作社?! ?/p>
3.105戶婦女組成的手工蒸饃合作社。
4.十個生態農業合作社,分布在十個村莊,每個合作社由30戶組成?! ?/A>
值得指出的是,目前該協會經營一個小額貸款項目,由外來資金組成,規模3000萬,年利息率21%,目前已經貸出2500萬,也就是說截止到目前,來自于協會會員每年經營收入中的大概500萬已經被外來資本拿走。小額貸款項目沒有呆壞賬。據該協會會長介紹,當時做這個項目沒有考慮太多,聽到議論農民不講誠信,她非常生氣,就是要做給大家看看,爭口氣?! ?/p>
由該合作社引發的思考:
協會的融資問題如何解決?是通過外源性資本的介入?還是內源性金融的設置?協會的會員有如此的資金缺口,為什么由此產生的利潤要由外來資本拿走?合作社為什么不能組建內源性的合作金融,把由資金產生的收益留給農民,留在農村?這將是縮小城鄉貧富差距的根本所在。對此國家宏觀政策應作何調整?
從以上案例的分析可以看出,這些合作社所遇到的人才培養問題,政府恰當的扶持問題、合作社聯社問題、合作社融資問題以及具有合作社企業家精神的合作社帶頭人的產生問題等,已經成為制約合作社下一步健康規范發展的瓶頸,而這些問題不是單個合作社所能夠解決的,必須依賴于合作社文化氛圍的建立,政府在扶持合作社發展中的準確定位以及國家合作社發展戰略的系統性規劃等,下面將就這一問題進行分析?! ?/p>
二、 農民合作社發展的外部條件調整
(一)塑造有利于合作社發展的文化氛圍。
目前關于合作社的研究和推動力量主要集中在學界(而且學界的研究力量很薄弱,尚未全面展開)和中央高層,而對于合作社的主體——農民,以及直接對合作社負有推動作用的基層政府來說,在建立合作社或者推動合作社發展的過程中,所依據的文本只有《農民專業合作社法》以及隨后相關部門出臺的相關文件,至于為什么要組織合作社,合作社到底是什么,又不是什么,合作社的內部制度如何規范,合作社要走向哪里等帶有原則性的問題則缺乏相應的理解。所以,目前許多出于不同目的的主體,紛紛假合作社之名,謀個人利益之實?! ?/p>
當前的文化氛圍不利于真正合作社的建立。首先,聯產承包責任制后,主流的價值觀是個人主義,加之農民小農意識、圈子意識的影響,農民普遍缺乏民主意識、奉獻精神和自助互助觀念,而這是合作社發展的基本文化需要。其次,目前農村經濟發展的基本組織模式是個體經濟和資本經濟,而合作經濟作為不同的經濟組織形式,其運行規則并不被大眾熟知,加之初級社、高級社、人民公社、合作基金會以及供銷合作社、信用合作社等歷史上存在或者現在依然存在的上述組織的混淆,使得公眾對于合作社的理解更是五花八門。從現在各地合作社的實踐來看,除非有政府或者非政府組織在合作社建立初期的正確指導,否則合作社一般來說就是大戶+小戶或者公司+農戶的翻版??梢姡献魃缭诮⒊跗冢饬o予的正確的合作社方向的引導至關重要。
合作社的發展需要一個適宜的文化氛圍。合作社不僅是一個經濟組織,更重要的是合作社具有其特有的價值觀和道德觀。從目前合作社的發展來看,基本注重的是其在農業產業化和農民增收方面的作用,至于其道德觀和價值觀則普遍被忽視,甚至是人為地回避。在當前城鄉收入差距和貧富收入差距日益擴大的情況下,真正意義的以農民為主體的合作社成為保證農民利益的最基本經濟組織形式,沒有這一點,合作社很可能成為盤剝農民的新工具,進一步擴大城鄉收入差距和貧富收入差距。合作社不僅通過自助互助的方式解決弱勢群體的經濟利益問題,而且有助于維護社會的公平與正義,這是社會主義的應有之義。對此應該大力宣傳,建立有助于合作社發展的文化氛圍。
(二)明確政府在扶持合作社發展中的定位
目前,在合作社的發展中,政府的主要角色是通過農業部門以扶持帶促進,在官員政績利益的推動下,引發了合作社數量的井噴式增長,空頭合作社和翻牌合作社的產生與政府的這種定位直接相關。
對合作社的政策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政府扶持合作社的角度、方法直接關系到合作社的興衰。從目前我國合作社發展的現狀來看,政府扶持合作社的重點是對合作社進行培訓、規范和服務。
1. 建立穩定的合作社培訓機制?! ?/p>
國際和國內經驗表明,以合作社為載體,對社員進行技術的傳播和合作理念的培養是合作社健康發展的基礎,為此,貫穿合作社發展始終的是持續不斷的合作社教育?! ?/p>
在合作社的培訓中,當務之急是加強基層政府相關干部的合作社培訓工作。在合作社的發展過程中,政府起著指導和引導的作用,政府相關人員對合作社的認識至關重要。在此基礎上,再進行合作社輔導員、合作社帶頭人和合作社財務人員的培訓工作。具有良好示范作用的合作社對農民的吸引力勝過空洞的宣傳?! ?/p>
2. 規范合作社的各項制度
(1)規范合作社的立社審核登記。
出臺相關的實施辦法,在登記初期就實行有效的規范。根據地理、資源等因素劃定一個區域,同類專業的農民合作社不能超過規定數量,但要鼓勵不同類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設立。嚴格按照合作社法的相關規定進行注冊,避免“空頭社”和“翻牌社”的產生。
(2)規范合作社的組織架構。合作社通過民主制度來保護社員利益,如果民主制度流于形式,合作社很容易被少數人控制,甚至成為少數人謀利的工具。在目前我國的合作社中,絕大多數為依附型合作社,合作社社員的異質性特征明顯,如何平衡大股東與一般社員的利益,兼顧大股東的積極性和保護一般社員的利益是合作社民主制度得以發揮作用的基礎,也是合作社健康發展的關鍵?! ?/p>
(3)規范合作社的財務制度和會計管理制度。許多合作社財務制度混亂,沒有按照合作社法的要求公開財務狀況,這為合作社的管理者隱匿合作社的財產以及任意支配財產提供了方便。為此,要實行公開、透明的合作社財務制度。合作社的會計制度要按照合作社的要求來做,目前很多合作社的會計制度和中小企業沒有區別,對此應加以規范。
3.充分發揮政府的服務職能?! ?/p>
(1)明確財政資金的支持方式。在財政資金的使用中,尤其要注意資金支持的方式。歷史的教訓和國際經驗已經表明,如果政府直接提供資金支持,其負面作用是會導致農民專業合作社對政府的依賴,有可能一夜之間成立很多合作社,而它們的目的并不是組織農民,幫助農民致富,而是為了得到政府提供的資金。財政資金主要可從以下幾個方面為農民專業合作社提供支持:①為合作社成員及其管理者進行組織培訓和能力建設培訓②提供商業服務③提供技術援助④進行應用研究⑤辦公設施的建設。
(2)整合農委、農辦、科協、農業局、供銷社等涉農部門的資源,更好地為農民專業合作社服務?! ?/p>
(三)總體規劃合作社的發展戰略
目前合作社的業務開展以2007年公布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為依據,由于我國小農的農業產業化水平低,加之農業的比較收益低所導致的合作社的預期收益低,目前合作社一般限于農業產業化程度比較高且附加值比較高的農產品生產領域?!掇r民專業合作社法》中有兩個合作社發展中的關鍵問題沒有涉及:一是農民合作社發展中的聯合社的問題;二是農民合作社發展中的融資問題,而這兩個問題成為目前合作社發展中的關鍵制約因素。尤其是融資問題,已經成為合作社進一步發展的瓶頸。
1.對合作社聯合社的發展給予規劃。
從經濟學意義上來看,合作社制度的重要優勢在于由于內部成員的熟識而取得了信息優勢,所以一般來說單個合作社的規模以成員的熟識為界限,在我國農村一般限于村社的范圍內。面對大市場,單個合作社的力量顯然過于單薄,所以合作社的聯社是必然趨勢。從各地的實踐來看,類似合作社聯社的組織紛紛產生,但是聯社和分社之間的民主管理體制基本沒有建立。政府要對合作社聯社的職能、組織方式等進行規定,以適應當前合作社發展的需要。
2.發展合作性的內源性金融?! ?/p>
專業合作社發展的瓶頸是資金,從日韓臺經驗來看,東亞小農的合作社是以金融為紐帶的集聯合購銷、深加工、生產設施的共同購買、保險等為一體的綜合合作社。綜合合作社的實質是金融的合作社。從我國歷史上合作社的發展來看,卓有成效的合作社也是金融的合作社。由于種種原因,我國尚未對此放開。目前合作性的內源性金融只有14家?! ?/p>
在已有的實踐中,不少農民專業合作社自發地探索在合作社內部開展資金互助的路子,同時以資金互助社為基礎,實現了與正規金融機構的有效對接,促進了合作社的產業發展。事實表明,對于農民和農業而言,單一的信用合作或單一的產業合作,都難有很大的發展。政府對此站在戰略的高度制定相關的金融政策,以“造血”的方式促進合作社質量的真正提高。
總之,目前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到了非常關鍵的時期,空頭社和翻牌社普遍的現象令人擔憂。促進合作社進一步健康發展的關鍵在于通過外部條件的根本改善來促進其內部制度的規范,從當前的實踐來看,外部條件的改善是根本,合作社內部制度的規范無法靠內部來自足地完成。這些外部條件的完善包括:合作文化氛圍的塑造,政府扶持行為的準確定位和總體發展戰略的制定等。
參考文獻:
[1] 山田定市.現代合作社論[M].遼寧:遼寧人民出版社,2005.
[2] 黃勝忠.轉型時期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組織行為研究:基于成員異質性的視角[M].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2008.
[3] 薛毅.中國華洋義賑救災總會研究[M].湖北: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
[4] 郭鐵民,林善浪.中國合作經濟發展史(上)(下)[M].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1998.
[5] 李昌平,楊雅如.有這樣一個合作社[J].改革內參,2010.5.
[6] 苑鵬.部分西方發達國家政府與合作社關系的歷史演變及其對中國的啟示.中國農村經濟,2009,8.
[7] 李昌平.土地集體所有制、村社內置金融與農村發展和有效治理./www.snzg.cn
“內置金融”才能解決中國農村的發展困境.www.snzg.net.
[8] 王軍.公司領辦的合作社中公司與農戶的關系研究[J].中國農村觀察,2009.4.
[9] 黃祖輝,邵科.合作社的本質規定性及其漂移[J].浙江大學學報,2009.4.
[10] 唐宗焜.合作社功能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J].經濟研究,2007.12.
[11] 徐旭初.合作社文化:概念、圖景與思考[J].農業經濟問題,2009.11.
[12] 黃勝忠,賈金榮.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認定與規范發展——基于浙江省的實證[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2008.1
[13] 吳彬,徐旭初.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益貧性及其機制[J].農村經濟,2009.3.
[14] 盧新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盈余分配現狀及對策[J].調研世界,2009.11.
[15] 趙泉民.鄉村合作運動中合作金融制度建設之議-—基于20世紀前半期中國鄉村經濟史視閾分析[J].東方論壇,2008.4.
[16] 仝志輝,溫鐵軍.資本和部門下鄉與小農戶經濟的組織化道路——兼對專業合作社道路提出質疑[J].開放時代,2009.4.
[17] 趙泉民.中國鄉村合作經濟困境的制度經濟學分析——基于文化稟賦比較的視角[J].天津社會科學,2009.4.
[18] 趙泉民.政府制度供給與鄉村合作運——基于20世紀前半期中國鄉村社會經濟史視閾分析[J].財經研究,2008.11.
[19] 張曉山.中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實踐與面臨的挑戰[J].農村工作通訊,2009.10.
[20] 楊雅如.我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制度供給的前提條件分析[J].農業經濟導刊,2008.4.
[21] 任大鵬,張穎. 農民專業合作社責任制度的完善——合作社成員承諾責任的引入[J].河北法學,2009.7.
[22] 劉濱,池澤新,李道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社員資格開放度研究——以江西省為例[J].農業技術經濟,2009.6.
[23] 高海.合作社核心成員兼任管理者的“責”與“利”[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2009.4.
[24] Achim Fock,Tim Zachernuk.中國農民專業協會回顧與政策建議[R].世界銀行,2005.
[25] 楊雅如.當前我省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中的主要問題及解決措施[R].河北提案工作,2009.5.
[26] 楊雅如.當前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實踐與思考[J].供銷合作經濟,2009.2.
[27] 楊雅如.河北省農村微型金融服務機構研究[J].銀行家,2009.11.
[28] 楊雅如,劉焱.資本在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制度供給中作用的實證分析——以西安果友協會為例[J].合作經濟,2008.6.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