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南馬莊到蔣家莊 |
蔣高明 最近,河南蘭考縣南馬莊農民專業合作社30多名農民代表,前來我們創辦的實驗型生態農場--弘毅生態農場參觀、座談并與所在地蔣家莊農民交流,效果十分好。座談中,中外專家、記者、博士生、研究生(分別來自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山東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山東農業大學、河南農業大學、中國科學院植物所),邀請農民坐在內圈,聽取他們對生態農業的看法。在解決國家糧食安全問題上,農民才是真正的專家。 南馬莊村是蘭考縣與開封縣接壤的一個普通村莊。自2003年中國農業大學與開封市開展共建活動以來,中國農大人文與發展學院社會學系副教授何慧麗就以掛職副縣長的身份,在蘭考縣,包括南馬莊在內的六個鄉的六個村莊,進行“農民合作自助與城鄉互動互助”的新農村建設試驗。迄今為止,由知識分子參與的蘭考新農村建設試驗,初步形成了在黨政主導下經濟、社會、文化合作組織“三位一體”的典型經驗,并在此基礎上進行 “城鄉互動互助和公平貿易”。 近年來,南馬莊以無公害大米協會、生態農產品合作社、食用菌合作社、資金互助合作社為基礎,整合全村資源,成立了“南馬莊合作聯社”,生產出大米、小雜糧、蓮藕、螃蟹、小雜魚等一系列生態農產品,引起全國專家、學者的關注。目前,我國僅有七個地方獲得“農民合作與城鄉互助型生態農業示范基地”榮譽稱號。 2009年4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家副主席習近平前往馬莊村調研,中組部副部長李智勇、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何毅亭,河南省省委書記徐光春、省委副書記陳全國、開封市市委書記劉長春、蘭考縣縣委書記魏治功等陪同調研。 實際上,我們的工作開展較晚。肉牛養殖前期試驗開展于2006年,實際動工是2007年7月,差一個月滿三周年。短短三年時間,生態學在農業中的作用就凸現出來了,這是個非常值得關注的事件。人類在生物多樣性面前,尚有許多認識不足的問題,農業可持續發展離不開生態學的指導。中國農業是否需要重復美國模式,也非常值得我們思考。 以下為南馬莊農民合作社社員撰寫的弘毅生態農場考察報告和體會。 蘭考縣組織人員參觀學習外地 南馬莊合作聯社 為加快現代農業發展步伐,實現我縣農業可持續發展,6月1日—2日,縣委常委、中國農業大學何慧麗教授帶領南馬莊合作聯社、家家喜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武營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等農民合作組織理事長、社員代表一行20余人,到山東省平邑縣弘毅生態農場實地考察了生態循環農業發展情況,學習先進經驗。 弘毅生態農場成立于2006年7月,位于山東省平邑縣卞橋鎮蔣家莊村,是由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著名環保學者蔣高明教授設計成立的研究型試驗農場,其核心思路是充分利用生態學原理,摒棄化肥、農藥、除草劑、農膜、添加劑、轉基因等技術,從秸稈、“害”蟲、“雜”草綜合開發利用入手,增加生物多樣性,種養結合,實現元素循環和能量流動,生產純正有機食品,創建“低投入、高產出”農業,增加農民收入,帶動農民就業,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 在蔣高明教授的介紹下,考察組參觀了農場的三種循環運作模式:一是“秸稈-面包草-牛-牛糞-沼氣-農田”循環模式。秸稈收獲后,直接用打包機打包成70公斤一包的“面包草”,發酵后直接養牛,牛糞作為沼氣池原料,產生的沼氣可用來做飯、照明,沼渣、沼液作為有機肥料,可直接用于農田。二是“莊稼-害蟲-誘蟲燈-雞”循環模式。選擇誘蟲燈誘捕害蟲,捕獲的害蟲經曬干、粉碎后加入蛋雞飼料,直接喂雞,生產有機雞蛋。三是“秸稈-牛-牛糞-昆蟲(蚯蚓、黃粉蟲)-雞”循環模式。利用牛糞中的養分,養殖蚯蚓、黃粉蟲,養殖蛋雞和肉雞。同時,養殖過蚯蚓的牛糞, 施入農田后可以起到改良土壤結構的作用。 平邑之行,讓考察人員大開眼界。走有機循環農業之路,吃健康生態食品必將成為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在隨后的座談會上,參加考察的合作組織負責人和社員代表紛紛表示,在今后合作社的發展過程中,一定要把弘毅生態農場的經驗學好,把弘毅生態農場的生態運作模式和生態理念引入蘭考,為推動蘭考生態循環農業和新農村建設,做出更大的貢獻。 |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