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積勞成疾,68歲的鞏義市站街鎮巴溝村原黨支部書記張可山累倒在工作崗位上。最近日前,河南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盧展工作出批示,要求表彰、宣傳張可山同志的先進事跡。
張可山先進事跡中介紹說:1969年,年僅27歲的張可山擔任巴溝村革委會主任,他帶領群眾興修水利,將千畝旱地變為良田,解決了群眾溫飽問題。1975年以后,先后擔任站街社辦企業伊洛酒廠廠長、井隊隊長、閥門廠廠長、水電設備廠廠長等,創造了工業經濟的一個又一個奇跡。1990年年初,他響應政府號召創辦了自己的私營企業華東冶礦機械廠和金華彩印廠。他致富不忘鄉親,積極資助教育和社會福利事業,接濟困難群眾,在巴溝村群眾中享有很高的聲望。2005年5月,已過花甲之年的張可山被推選為新一屆村委會主任,并于2008年年底連任村委會主任,且高票當選為村黨支部書記。
對其中“他帶領群眾興修水利,將千畝旱地變為良田”的情況,相關的報道說得比較具體,摘要如下——
巴溝是丘陵,地不平,靠天收,農民吃水難,莊稼澆水更難,原先1000多畝耕地全是嶺坡地,畝產30多公斤。
1968年,26歲的張可山當上巴溝村(革)委會主任。
上任第一天他找到好友焦德水,“讓我干,我就干,我的目標就是讓巴溝的群眾吃飽飯,要把水引上山”。
這也是巴溝村祖輩的愿望。------
引水工程在一系列“不可能”中開了工。
------
1971年,巴溝的水引上了山,巴溝村人喝上了清澈的水,水道對所有田地順利灌溉,1000多畝旱地全部變成了優質高產的良田。
當年秋季,巴溝村的糧食單季畝產超過400公斤。巴溝人吃飽了,年輕的張可山成為巴溝村人的英雄。
工程干了三年多,張可山的肺病拖了三年多。
工程結束了,他為此付出的代價是一葉肺和他的肋骨。
他在領導的強制安排下住進醫院,切除一葉肺,六根肋骨都被取掉半截,那年張可山32歲。
關于“已過花甲之年的張可山被推選為新一屆村委會主任”的具體情況是——
2005年,巴溝村怨聲不斷,村口垃圾成片,村里出現了種種矛盾。村里的老人攜家帶口找到他,“老張啊,你還回去帶著我們治村吧,你看看現在成什么樣子啦,你怎么能不管我們呢?”
這時候的張可山,已經是位63歲的老人,帶著孱弱的呼吸和多年的疾病。
面對村民們的渴望,張可山又有些想念那片曾經讓他激情萬丈的土地,“出山!”張可山又成了村支部書記,每個月工資480元, 那時的他,只有一葉肺,另有高血壓、冠心病、白內障。
巴溝村泗河西100多畝地,十幾年荒蕪,張可山上任后便動員群眾開荒,開荒后還分給群眾耕種。
他很公平,每人每天分一立方,就這樣,一個六十多歲的老人,拿著鐵锨鐮刀領著開荒,每當他喘著粗氣吃力踩锨時,村民都爭搶著幫他干。現在,這塊地小麥畝產達到500公斤。
臟亂差的巴溝,最大的污染源是泗河,張可山動員群眾清理河道,但村民并不積極。張可山就讓全村的黨員干部先干了一天,連村里六七十歲的老黨員,也加入清淤的隊伍。從此,村民再無人旁觀。
張可山在河兩岸建起了綠化景觀帶,如今的泗河,已成為群眾茶余飯后休閑漫步的好去處。
張可山馬不停蹄,改造村里道路,蓋村民公寓,建文化大院、運動健身廣場和村辦幼兒園。------
從這些敘述中,我們可以看到,巴溝村原先1000多畝耕地全是嶺坡地,因為缺水,畝產只有30多公斤。在張可山帶領下,1971年,巴溝的水引上了山,1000多畝旱地全部變成了優質高產的良田,解決了吃飽飯問題。(這應該是學大寨的結果。) 2005年,村里出現了種種矛盾,泗河西100多畝地荒蕪了十幾年,河道嚴重污染。(這應該是學小崗的影響。)張可山又成了村支部書記后,讓共產黨員發揮帶頭作用,組織村民再次改變了巴溝村的面貌。
巴溝村的變化說明,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關鍵要有一個堅強的黨支部。這個黨支部,既是干社會主義的帶頭人,又是農民群眾的組織者和教育者。沒有這樣一個核心力量,農村就會成為一盤散沙。“三農問題”的產生,說明大多數農村已經失去了這樣的核心力量。為什么會失去了這樣的核心力量,怎樣才能重建這樣的核心力量,應該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核心問題。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執中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