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定農村重現“農業合作社”
正定新城鋪鎮北辛莊,一個冀中平原上經濟發展中等的農業村,在這個村莊上生活著400多戶、1700人。兩年前,村里出現了一個新事物——— 農業合作社,如今,許多村民成了它的社員。“社員”這個已經寫入歷史的詞匯又重新歸來。
75歲的村民王新瑞是合作社的出納,他感覺時間轉了一個圈,“現在我們合作社的想法,有點像上世紀五十年代初的初級社,沒想到五六十年過去了,大家又想結合到一塊兒了。”
村里的合作社有一個在國家工商機關登記注冊的名字——— 正定縣辛豐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叫王玉剛,一位37歲的農民。2008年初,他和幾位農民發起倡議成立了合作社。
王玉剛除了種地,還在自家臨街的偏房里開了一間農資商店,有一輛三馬車,有時替人運貨掙點辛苦錢。但他愛思考,一直關注著農村的發展,琢磨著農民們的出路。“最初的動議是在井臺上達成的。這口井澆灌周圍50畝地,一共12戶農民,大家都感覺,一家一戶種植越來越不方便,于是就有了合在一起的想法?!?BR>
王玉剛和其他地方的農民們一樣,都感到小塊土地帶來的不便。過去生產隊時代的成方連片的土地被分成小條小塊承包到戶,二三十年前,依靠畜力和人力耕作倒很合適,現在農民們種地依靠租用大型的收割機、旋耕犁等,問題逐漸顯現出來?!拔覀兊哪瞧囟际?米寬,使用旋耕犁,一趟過去就耕了大半,剩下的一小條還得回來重耕一趟,收割機也是,機器寬3米,剩下一米也得重來。還有澆地,5米寬一個壟溝就可以了,而土地只有4米寬。還有,這點越來越輕松的活計卻讓人耽誤一天的時間,比如出去打工每天能掙80元,而澆地只用4個小時,也得耽誤一天的時間,回家到地里盯著,其他的播種、管理、收割等各個環節無不如此,造成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的浪費,土地上的收益因此要損失很大一部分。”王玉剛說,許多農民都有和他一樣的感覺,現在土地上的收入越來越支撐不起農家的生計,許多人需要出外打工,那些農忙季節不一定回得來的農民更迫切需要有人幫襯,“我們附近的農村情況都差不多,只是大家都沒有好法子?!?/p>
從集體購買農資開始的合作
合作是從王玉剛的小農資商店開始的。他家的農資店已經經營了10年,不溫不火,每年有一萬多元的收入,比同行的經濟收益要少得多,王玉剛說起原因,“現在市場經濟,購買農資的農民成了上帝,欲求越來越高,我們出售農資,本來是應當獲得部分利益,但許多農民只認價格,導致市場上假貨很多,我不賣假貨,利潤就低??吹皆S多農民朋友表面上低價買了農資,但實際上他們和土地一起成了假冒偽劣的受害者,我就想把合作從農資上開始?!?BR>
合作社社員約定的條件是,高級社員要每畝地入股100元,每年合作社提供優質的種子、化肥、農藥,年底分紅,開始階段主要是把每戶從合作社購買的農資的差價返還,并享有選舉和被選舉權,其他初級社員享受一定優惠,有批評建議權。
也就是說,只要每畝地交100元錢股金,每年的化肥種子等農資就可以享受到批發價的待遇。
為了取得社員們的信任,使他們不認為這是一種促銷手段,合作社聘請了兩位老人一個當會計、一個當出納。王玉剛個人的農資商店成了合作社集體經營實體,賬目明明白白,每戶每年從這里購買的農資金額是多少,進價是多少,二者的差價是多少,大家一目了然。
到了年底,開始兌現分紅,(返還農資差價),土地多、使用農資多的戶返還了1000多元,一般每戶返還了100多元。其他合作社的利潤主要來自不需要返還差價的初級社員和非社員購買農資所產生的利潤,但還要支付會計和出納每人每年1000多元的工資。“年底一算賬,我和媳婦為這個農資店忙乎了一年,我們的收入是1900元。”王玉剛笑著說,我還有別的收入,一是種地,二是我用三馬車搞短途運輸掙了些生活費,所幸,我們要求的也不高。
老父親不理解,許多村人也不理解。但王玉剛自有說法,合作社就是要讓大家看到好處,自己是個帶頭人首先要吃虧,給大家服務,不然合作社就沒有了吸引力。
后來村里23戶成了高級社員,入了股份,其他本村和鄰村300多戶農民成了不入股的初級社員。
他們的目標是,集體耕種、經營土地,社員的土地承包權屬不變,一切收益扣除集體投入費用全部歸社員。
增加了的抗風險能力
一年多的時間,許多農民都在觀望。開始在井臺上動議的12戶,到最后只加入了4戶。原因是到入股的時候許多人打了退堂鼓,有的人是因為要掏幾百元錢入股而猶豫了,有的則認為,僅僅每年分紅農資差價意思不大。
由于8戶農民的退出,成方連片統一耕作、節省人力物力的想法一時擱淺。王玉剛和幾個骨干在思考,如何才能讓社員們看到更大的利益,從而吸引更多的人加入進來?
北辛莊附近有一家面業公司,做糧食加工的,老板得知了王玉剛等人的合作社的想法很有興趣,于是有了合作。合作的方式是,辛豐種植合作社的社員們收獲的糧食,面業公司可以提供免費倉儲,倉儲期間所有權仍歸社員,什么時候社員感覺市場價格合適了,就按市場價格出售給面業公司,這就保障了社員的糧食收益的最大化。比如去年秋天玉米剛收獲下來價格八毛錢一斤,今年漲到了九毛四五,社員們現在決定出售給面業公司,每畝地的收入就增加了二三百元,這就是一筆可觀的收入。而這家公司,也因此保障了一定數量的原材料倉儲。
去年冬天,因為凍害,當地許多麥田絕收,今春合作社就聯系了張家口一家企業,提供了豌豆種子,及時補種,來挽回麥子的損失,他們與這家公司的合作時,種子先不用付費,約定豌豆收獲時公司來收購,再行扣除種子費用。
合作社理事、45歲的農民石振山說,這些項目都是以合作社的名義去聯系的,如果是個體的農戶,人家很難與我們合作,這就是集體的優勢,大大增加了我們大家抗風險的能力。許多沒入股的初級社員,也多是因此而加入的?!艾F在我們也期望著得到政府的扶持,比如以我們合作社的糧食做抵押,申請貸款,即使是30%都可以,那樣我們就可以投入一些大型的機械?!蓖跤駝傉f。
一個夢想,重塑農民的合作精神
“我們越來越感覺,通過合作社的形式給社員們增加收入不是最迫切的,首要的是提升農民的思想境界、重塑合作精神。”王玉剛說。
他的感觸與許多人對農民現狀的認識相似。經濟搞活后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他們的收入,物質生活提高了,但許多淳樸的品質失去了,石振山說,二十年前,家里沒有勞力的,到了農忙時節,鄰居們會主動來幫忙;有蓋房子的,大家都來幫工,最多主家到最后管頓飯,哪里會有人想到要報酬?現在這些年社會主流一切向錢看,農民受的影響更大,都不肯吃虧,都算計眼前的利益,很難合作。村里現在什么都講錢,比如缺人手的、有點什么活計,都是花錢雇人?,F在合作社統一耕種還沒有實現,原因是許多人在盤算自己的小利益,認為自己擠一點時間不就不用計算成本了,而這樣看不見的成本會損失更大?!拔覀兌几械剑@些年失去的傳統美德比得到的物質重要得多,比如有的農民種菜的使用劇毒農藥,養豬的使用瘦肉精,養奶牛的添加三聚氰胺,都是一切向錢看產生的惡果?!蓖跤駝偢袊@。
為了提高社員們的整體素質,合作社采取了許多辦法,比如發放科學種田方面的信息;比如以一毛錢一個的代價回收社員們的農藥包裝,因為這些包裝不僅有毒,而且很難降解,盡管他們收了很多,但還沒有想出解決的辦法?!稗r民合作社的基礎還是在傳統道德教育?!蓖跤駝傉f。為了教育大家,他們每天晚上在合作社門口的播放傳統道德倫理的宣傳片以及一些寓教于樂的電影;并不定時請石家莊和正定的一些傳統文化老師來村里講課,“村領導很支持我們,一些人很受觸動,比如不孝順公婆、兄弟打架的現象少多了。我們的期望是,民風的好轉和我們合作社的發展同步進行?!?BR>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