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30年中國農業發展的根本出路:
城鎮化、補貼化、合作化、市場化
作者:樊旭兵 董事總經理 單位:北京海橋市場推廣有限公司
1949年至2010年60多年來,中國農業走過了初級社、高級社、人民公社、聯產承包、鄉鎮企業、農民工進城、取消農業稅、社會主義新農村等若干重要發展階段。中國農業和中國農民為中國現代化和民族復興做出了極大的犧牲和奉獻。由于有了中國農民的參與和貢獻,中國成為了最成功的社會主義試驗田、世界工廠、世界最大債權國、全球經濟發動機。
2010年至2040年,未來30年中,中國經濟是否可以象改革開放30年來一樣,繼續保持高質量的可持續發展?或者說“增長的極限”在何時到來?將是我們上至國家領導、下至黎民百姓無時無刻不在思考的問題。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們已經進入一個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未知世界”,“摸著石頭過河”的時代已經過去。無論是資本主義典范的“美國帝國金融資本主義模式”,還是中國5000年封建主義典范的“東方儒家帝國封建主義模式”,都已經無法為我們的未來提供歷史意義上的借鑒。如果說“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能成為世界范圍內的民族主義國家(尤其是第三世界國家)未來發展的一個方向、一條道路、一種模式的話,我認為這將更多地取決于我們未來30年的戰略創新和實踐,而不僅僅取決于我們過去30年的改革開放。
中國未來30年戰略發展的道路選擇,是個非常龐大的題目,這里我恐怕還無力去全面闡述。我只想在這里,就中國農業未來30年發展道路的選擇,談一點自己的看法。
中國未來30年,要繼續保持高質量的可持續發展,與農業相關的必要條件是:
ü 工業化和城市化繼續匹配地協調發展
ü 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逐漸淡化(我們是否一定要、一定能消滅“三大差別”?)
ü 農民收入的大幅度提高
ü 農村小城鎮化的順利進行
基于以上分析,我認為,未來30年中國農業和農村要實現以下四個方面的根本轉變:
1、 城鎮化
縱觀世界各個主要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無一例外都是在工業化的過程中、或者在完成工業化之后,開始對農業的大規模補貼的。但是,當今主要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工業化與城市化的進程基本是匹配的,當他們完成了工業化的同時,城市化也基本完成,那時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已經很低。因此,這些國家完全有能力通過工業來“反哺”農業,并將農業補貼作為一項基本國策長期固化和執行下去。有能力的國家(如美國),還可以通過“高效農業”(大農場、高科技、高效率、區域專業化、市場化、政府扶持等),使其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具有很強的競爭力。
作為世界上擁有最多人口和最多農民的國家,我們的工業化和城市化步調是不完全一致的,我們的城市化大約落后于我們的工業化20年。這主要是由于我們擁有世界上最多的農村人口,而我們的工業化雖然趕上了20世紀80年代以來全球化的黃金時代,但仍然不足以在短短30年內,通過工業化使中國巨大的農村人口全部或大部分轉化為城市人口。
目前,中國有大約1.5億農民工,而且是以青年農民工為主。這些農民工中,除了很少數可以通過自身的努力,上升為中產階級并在城市長期穩定地生活下去外,大部分農民工到一定年齡后,或者回到農村,或者留在城市但繼續過著收入和生活質量較低的邊緣人的生活。除了這1.5億青年農民工,還有他們在農村的父母、妻子和孩子,這些人如果沒有這些青年農民工收入或者政府的幫助,也是無法成為城市人的。
隨著金融危機的來臨和全球經濟的再平衡,在可以預見的未來,靠外需拉動的沿海勞動密集性行業(也是目前吸收農民工就業最主要的渠道之一)將無法恢復或繼續高速成長。而中國大中城市的發展,也無法在短期內吸收那么多的新增農村勞動力。因此,中國的城市化道路注定無法與工業化同步完成,我們的城市化注定也必須選擇一條全新的道路。
小城鎮化因此將成為中國現代化的必然選擇。而農業國的城鎮化將是一個全新的課題。
要堅持社會主義制度,中國必須要保持“土地不能私有化”;要保證中國社會的穩定,中國必須要保證中國農民“耕者有其田”;要保證糧食安全,中國必須要保證“18億畝耕地紅線”不被突破。要實現中國的強大,中國必須打造一個強大而有效的內需市場,而內需市場的擴大必須依賴于中產階級的形成和壯大,而這又離不開“讓農民致富”和“三大差別”的逐步縮小和消失。
因此,這樣一個中國的小城鎮化注定是“帶著鎖鏈跳舞”。
中國小城鎮化的主要措施和目標:
ü 吸收中國工業化和大中城市無法吸收的剩余農村新增勞動力。
ü 引導農民從自然鄉村逐步向重點小城鎮轉移,同時減少農村宅基地的低效使用。
ü 在小城鎮化過程中,逐步引導耕地使用權向種養殖大戶和專業戶集中。
ü 在小城鎮的建設工程中,形成新“小城鎮產業”(小城鎮開發產業、小城鎮房地產業、農產品加工業、新型鄉鎮企業、小城鎮第三產業、小城鎮公共服務業、大中城市配套產業、沿海加工業轉移產業等)。
ü 逐步建立內生型的小城鎮公共財政體系,逐步減少對國家財政扶持的依賴。
另外我們注意到,2000年以來中國人口自然增長率連續多年持續快速下降,2009年已經下降到5‰。而美國的人口自然增長率大約為中國的1.8倍,印度的人口自然增長率大約為中國的3倍。這意味著,如果這個趨勢持續下去,美國的高素質勞動力(美國的教育水平世界第一)和印度的低價格較高素質勞動力(印度的教育水平也是很高的)的供給將在大約15至20年后,很大程度上代替目前中國的低價格較高素質勞動力。過去30年促進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人口紅利”的天平,將逐漸向美國和以印度為代表的發展中人口大國(包括巴西、墨西哥等)傾斜。
如果我們不能在未來15至20年的時間內,成功地實現工業化、農業人口城市化和城鎮化,隨著印度等國基礎設施的完善和新增低價勞動力進入全球勞動力市場,“中國制造”的勞動力成本優勢就有可能被印度等發展中人口大國所抵消,那時我們面臨的國際競爭壓力就會比現在要大很多。
因此,小城鎮化(城鄉統籌發展)是目前中國農業改革的最主要和緊迫的任務?! ?/p>
2、補貼化
農業是幾千年來中國的“立國之本”,歷朝歷代都是政府向農民征收農業稅來維持國家的正常運轉的。直到2006年,中國才在全國范圍內徹底取消了農業稅。這是中國綜合國力提高的直接表現,也是中國經濟現代化的直接成果。
但是,取消農業稅不僅僅是一朝取消那么簡單的。取消農業稅,只是部分地減輕了農民的負擔。但是農業稅的取消,也帶來了農村基層政府正常運轉的困難和農村公共產品服務的提供困難。如果沒有政府對農業、農村和農民的大力財政支持,三農靠自身的力量是無法持續發展的。
因此,在未來中國要繼續堅持和擴大對農業和三農的補貼。對三農的“補貼化”應該成為一項長期的基本國策。
但是,由于中國“人多地少”的基本國情,對農業的補貼不應該照搬歐美模式,而是應該實行“有中國特色的農業補貼政策”。具體來說,包括:
ü 補貼主要目的:1)引導農民向城鎮轉移;2)大幅度增加農民收入。
ü 補貼的其他目的要服從于這兩個主要目的。
ü 將“補貼化”與“城鎮化”結合,通過補貼引導城鎮化和農產品市場化。
ü 中央補貼和地方配套補貼結合。
ü 國家補貼和農民自籌相結合。
城鎮化的最終目的是縮小“三大差別”,形成中國龐大的農村中產階級和強大有效的內需市場。要實現這個目的,就需要大幅度提高農民收入。
大幅度增加農民收入,可以通過三個方式實現:
1) 大幅度提高農民工工資收入;
2) 大幅度提高農民成為城鎮人口后的第二、第三產業收入;
3) 大幅度提高農產品價格和農民從農產品增殖中的分配比例。
對應以上三點,三農補貼應該重點支持的以下三個方面:
1) 要大幅度提高農民工工資收入,需要中國產業升級,并同時加強農民工轉崗培訓;
2) 要大幅度提高農民城鎮人口的第二第三產業收入,需要在城鎮化過程中逐步引導并鼓勵農民工回鄉創業;
3) 要大幅度提高農產品價格和農民從農產品增殖中的分配比例,需要改變目前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的管理模式,成立國家級農產品營銷基金。
2010年,國家三農投入達到8000億人民幣。但涉及上述三個方面的投入只在當前三農總投入中占很少比例。為此,建議國家今后三農投入中,大力加大上述三個方面的投入和補貼,設立相應的三大基金(農民工轉崗培訓基金、農民工回鄉創業基金、農產品營銷基金),使上述三個方面的“補貼”制度化、長效化。
3、合作化
農民增加收入的主要來源有幾個方面:農民傳統農業收入、青年農民工外出打工收入、青年農民工城市再就業收入、青年農民工回鄉創業收入、農民從事現代農業收入、農產品營銷收入、農產品加工業收入、農民的鄉村旅游收入、農村城鎮化相關收入、農民在當地企業就業收入、農村集體經濟收入分紅等。
其中,農民傳統農業收入、青年農民工外出打工收入,是目前農民主要收入來源,其他各項收入將成為農民未來收入新的增長點。這其中又可以分為三類:
1) 青年農民工城市再就業收入、青年農民工回鄉創業收入、農民在當地企業就業收入
2) 農民從事現代農業收入、農產品加工業收入、農產品營銷收入
3) 農民的鄉村旅游收入、農村城鎮化相關收入、農村集體經濟收入分紅
要實現第一類收入,農民需要做的主要是提高自身素質,使之適應現代企業的要求或者積累回鄉自主創業的經驗、項目和資金。
要實現第二類收入,農民有幾個選擇:農民自己生產自己銷售、將農產品賣給販子、按照農業龍頭企業要求訂單生產、按照各類農產品營銷主體亞歐訂單生產(如農技服務中心、農產品研究所、良種場、環保監測站等等)、參與農民合作組織并從中受益。根據調查和國內外的經驗,參與農民合作組織無疑是最有益于農民的道路選擇。
這是因為:農民合作組織與其他各種方式相比,一是解決了分散的農民直接面對大市場的交易費用問題,二是克服了其他各種類型的營銷主體與農民力量不對稱所帶來的擠占農民利益問題,三是解決了部分國有營銷主體體制問題造成的效率低下和腐敗問題。只有農民合作組織才真正代表農民利益,同時又能克服上述三個方面的不足。
要實現第二類收入,農民需要做的主要是合作化和參加農民合作組織?! ?/p>
要實現第三類收入,需要發展和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尤其是鄉村基層領導班子的能力。通過鄉村基層領導班子的組織,積極創辦各類新型鄉村企業(如鄉村旅游企業、鄉村基建企業、鄉村公共服務企業等等),一方面因地制宜地利用當地的土地資源、自然資源(如旅游資源、文化資源),一方面引進外來資本和人才,一方面吸收本地農民就業,同時通過股份制和現代財務制度,使當地農民可以從新型鄉村企業的收入中取得分紅。
4、市場化
但是,僅僅只是合作化,并不能完全解決增加農產品收入的全部問題。因為,農民面對的市場是一個充分競爭的殘酷的國內和國際大市場。雖然農民合作組織能夠最大程度地代表和維護農民利益,但是一方面其他各類組織(如農業龍頭企業)的組織化程度更高,營銷能力更強,另一方面市場化面對的其他主體(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大型連鎖超市、大型農產品加工企業、農產品流通企業和千百萬消費者),都是農民合作組織在初級階段完全無法面對的。
因此,要實現農產品增值,合作化只是基礎,市場化才是關鍵?! ?/p>
要實現農產品市場化,就需要成立國家級農產品營銷基金,來統籌規劃和引導這個過程。以下是具體的步驟建議:
1) 幫助農民成立以單一農產品為基礎的農民合作組織。同一個農民如果同時生產不同的農產品,可以同時選擇參加不同的農產品合作組織。這樣的農產品合作組織的主要目的就是團結和指導農民以市場化為導向,開展農產品的生產、加工儲存、運輸和銷售。
2) 農民合作組織成立后,隨即需要對其進行機構能力建設,并對其主要負責人進行培訓。
3) 優質農產品的生產需要根據各地地理條件(土壤、水資源、氣候、基礎、傳統等等)不同,進行區域化和專業化分工,并在此基礎上選擇有比較優勢和適當生產規模的地區,按照市場化的要求進行生產。
4) 在開始生產之前,最好能與銷售渠道(如大型連鎖超市、大型連鎖餐飲公司、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等)進行溝通,邀請他們前來考察,并提出訂單要求(包括產品質量規格、包裝、訂貨量、配送、價格等),然后根據訂單組織生產。這樣可以最大程度保證農民利益。
5) 在批量生產和銷售的基礎上,有條件的農民合作組織應該積極建立自己的農產品加工、包裝和儲藏設施。要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不僅僅需要提高農產品質量,還需要盡量提高農產品的深加工程度。農民合作組織興辦的農產品加工設施,可以在產地環節就加強農產品的分級和質量控制,避免出現部分會員和部分經銷商以次充好,體現優質優價,提高農民的品牌意識;還可以控制農產品的上市節奏,避免短期集中上市造成產品價格和質量的大起大落,以此來而保證農民會員的利益最大化。
6) 然后,需要開展針對消費者和分銷渠道的宣傳工作。這需要聘請專業化的市場推廣公司和公關公司(如海橋市場推廣有限公司這樣的專業農產品營銷公司)來進行。
7) 隨著區域化(一般以原產地、若干鄉鎮或村、縣為單位)的單一農產品合作組織的成熟,下一步應該建立跨區域(省內聯合或跨省聯合)的單一農產品合作組織。跨區域農產品合作組織成熟后,還可以根據提交成立全國性的農產品合作組織。區域化的農產品合作組織主要是幫之當地農民實現農產品市場化和利益最大化,跨區域和全國性農產品合作組織可以幫助農民將優勢農產品打入國際市場。但是,農民合作組織自治和政府扶持引導始終是需要時刻牢記的原則。
8) 隨著農產品合作組織的跨區域發展、全國化甚至國際化發展,農產品營銷的范圍和將跨區域甚至跨國發展。專業化市場推廣和營銷公司的作用也將更加突出。
9) 針對不同類型的農產品,市場營銷的策略也不同。水果、畜禽產品、水產品、蔬菜中易于儲藏的品種和其他經濟作物,可以更多地采取原產地、地理標志、區域母子品牌等方式進行推廣;糧食產品部分可以采取上述推廣方式,還有部分可以重點放在宣傳產品功能價值和創造新的應用需求上面;蔬菜中不易儲藏的品種,可以生產基地或原產地為宣傳重點,突出其產品的安全、新鮮等特點,可以多品種同時推廣。
綜上所述,未來中國農業現代化的根本目標是實現全體農民的共同富裕,主要路徑為:以城鎮化為主線,以補貼化為保證,以合作化為依托,以市場化為手段?! ?/p>
作者簡介:
樊旭兵,北京海橋市場推廣公司董事總經理,資深農產品市場營銷專家。為挪威三文魚、加拿大龍蝦、野生北極蝦、澳洲牛肉、美國牛肉等許多國外農產品協會和政府,在中國市場提供營銷推廣服務。曾經在農業部工作,擔任過世界500強企業中國區銷售經理。本人是九三學社會員,北大光華EMBA?! ?/p>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