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我們的國家今天這個補貼,明天又那個下鄉的,還不過癮,還鼓勵下面各地報項目,如水利項目、林業項目、農業項目、建設項目等等,反正只要下面的小腿一跑,上面的大手多半就會一松,一切都在不言中。
兩會一開,政府報告一宣讀,各地的農民朋友就很激動,原來中央在他們的身上竟投入了這么多的錢!上頭對農民伯伯的地位還是認可的,還是照顧的,連續七個一號文件哪,那可不是耍嘴皮子的!
可是我們的農民伯伯還是很疑惑,摸著仍然癟癟的、空空的錢袋,農民伯伯掻著并不發癢的頭皮,一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的樣子:到底誰動了我的奶酪?
應該承認,國家近年來在三農問題上確實是下了血本的,連續7個中央一號文件的出臺,基本上可以看作是中央在向全國的農民表決心、做保證,比如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農村危房改造、減免學雜費和書本費、新農村建設、種糧直補等,對解決當前三農問題還是起了一定作用的。但是,我們發現,中央投入的資金與所預期的效果是有著相當大的差距的。在許多的農村,還是有老村子、破房子、死巷子、泥路子,大多數農民還是不敢病、病不起,許多農村貧家子弟仍是無力上學,特別是上不起高中和大學!國家的補助相對于不斷高漲的學費、藥價、房價,以及居高不下的農資價格,就象是往水里撒了把鹽——水并沒有增加,鹽卻不見了!
我們把國家對三農的投入簡單劃分一下,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對農民的直補,這是直接發到農民手上的,比如糧補和下鄉補,農民是直接受益;一類是農業項目方面的資金投入,這是由各級業務部門來具體實施的,農民是間接受益。
先說第一塊直補:
近年來,也許是發現了國家的惠農政策有被中間環節剝奪的事實,中央干脆來了個直補政策,一步到位,將錢發到每個農民的戶頭上,比如說糧食直補、家電汽車下鄉補助等。特別是糧食直補,歷史上可以說從來沒有過。中國歷朝歷代的皇帝只聽說有臨時性(一定的年限)和區域性(一般對遭災的地區)減免農民稅賦的,沒聽說有永久減免的,更不用說還要為種地的農民發錢了!那時候,有許多農民自己都沒有土地,靠租種地主的土地過活,除了交租子,還要應付國家各種各樣的徭役和稅賦,但農民們還是一門心思地要種地,可見那時候種地還是有利可圖的。可是,現在農民耕種的是自己的土地,既不用交租子,又免了農業稅,國家還要發糧食直補、良種補貼、農資補貼等,為什么農民們仍是不愿意種地,還要將那么多的土地撂荒呢?
問題到底出在哪里呢?我們不妨幫農民伯伯分析一下:如果按小麥玉米一年兩茬補助計算,國家的補助款也就是每畝100元左右,可是農民花在農機上的費用,比如播種、收割、整地等,以及在農資方面的投入,比如化肥、農藥、種子等,卻是水漲船高,并且有“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幾何級上漲趨勢。據筆者調查,與2007年相比,2008年每袋復合肥就上漲50元左右,2009年雖然略有降幅,但隨即又開始回升!我們的農民伯伯可能數學沒學好,不怎么會算賬,或者是不懂經濟學,沒什么經濟頭腦,因為他們算賬時從來不把自己的勞動成本加進去,他們計算種植效益的方法是:賣糧毛收入減去化肥、農藥、種子、農機、澆地等生產成本,剩余的就是純收入。在農民看來,他們自己的勞動投入大概是不值錢的,所以就忽略不計了。可是,號稱主抓經濟工作的政府竟然在統計時也采用了這種計算模式——為了更大程度地說明政策效應,為了使農民的種地更有效益,為了更大幅度地表現農業增收,或者說為了最大限度地表現政績,農民的勞動投入這一項我們便不屑計算在內了!如果算上這個因素,以每個工作日30——50元計,我相信大多數農民的種糧效益會是個負數。
聽取今年兩會記者招待會農業部長的發言,聽說今年國家要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格,我并沒有象農民伯伯一樣高興,因為糧價的提升一定會帶來新一輪物價的大幅提升,特別是農資價格的提升,而且他們提價的速度一定會比糧價提升速度更猛,其結果是糧農在糧價的上漲中卻要面臨破產,這絕對不是危言聳聽。
關于家電下鄉補助,我就更不用說了,那是變著法兒掏農民腰包的。聽人說那些下鄉的產品或者是滯銷貨,或者有抬高價格的嫌疑,國家所發的百分之十或百分之十三的補助款,基本上是填了價格虛高的黑窟窿,農民并沒有從中得到多少好處。
再說說第二類——政府在農業工程項目方面的投資:
據我所了解的情況,國家在種植、養殖、農機、水利等方面的工程項目性投資比以前也都加大了力度,比如在水肥一體化、配方施肥、糧食基地建設、蔬菜基地建設、高產創建、農業綜合開發、中低產田改良、退耕還林、沼氣、農機補貼、水利工程、科技入戶、畜牧養殖等方面,國家都進行了鋪天蓋地的投入,這一塊資金因為是看的見卻摸不著的,不象直補那樣直觀,所以這部分資金也最容易被人暗箱操作。
據筆者的分析,這塊由中央一號文件所催生的奶酪是這樣被瓜分的:
一塊是歸了貪官污吏。為了獲得項目,爭取更多的項目經費,基層農業部門一般都會向上級的項目決策主管官員行賄,而行賄的費用將來自然要從項目款中報銷的,所以中央所下的這場及時雨,就有一部分落在農民們久旱的心田之外。
二塊是歸了部分農業資本家。在跑項目的大軍中,除了各個農業部門,近年來還有一支異軍突起,他們才大氣粗,出手不凡,或有大農場,或有大養殖廠,或有加工廠,或者掌握著農產品的流通,屬于新興的農業資本家!以前他們跑項目一般從本地的農業部門跑,如今他們干脆撇開當地機構,直接將手伸到上面,憑借他們才大氣粗、敢于出手的優勢,他們一般會獲得成功。據筆者了解,有個別農業資本家并不是依靠種植養殖或者加工致富的,他們快速致富的法門只有一個,就是跑項目要資金!
三塊是歸了項目的實施單位和資金的監管單位。由于金融危機,現在地方上的財政收入大大縮水,一落千丈。在吃飯財政的大政策下,好多地方官員都盯上了農業專款這塊大蛋糕,有的地方官員雖然沒有伸手,但卻有逼迫下屬伸手的嫌疑,因為他們在財力不足的情況下,減少和降低了所屬機構的預算,這樣因為辦公費用的不足,下屬機構不得不將部分項目專款變個花樣用在了日常的開支上,比如招待費、購置辦公用品、通信費、燃油費、獎金補助等。審計和財政部門作為同級部門的資金監管單位,明明知道是怎么回事,卻要死守上級關于專款使用的有關規定,對項目實施單位的不合理開支進行重罰,所有這一切,羊毛出在羊身上,還得從項目資金中出。
第四塊是用在項目檢查驗收的鋪張浪費上。現在的檢查驗收及項目的啟動都有一定的規格和儀式,而且都很高調,因為這正是在上級領導面前極力賣弄的最佳時機,所以諸位如果走到哪里,突然看到彩旗飄飄,掛滿標語橫幅,氣球彩門,廣告牌等,那一定是在開現場會,或者檢查驗收、啟動剪彩什么的,你所能看到的不過只是臺前的布置而已,更大的排場還在幕后,比如招待、吃喝、紀念品的發放、給每個驗收專家的好處費等等。
五塊是真正用在了項目的建設實施上。這部分資金一般花的非常經濟,但是卻非常的必要!點上的工作是必須要搞的,領導們一般對此還是比較重視的,因為他們要以點帶面,應付上面的檢查驗收。
六塊是歸了農資生產廠家。這些廠家并沒有從項目中直接得到好處,他們只是搭乘糧食補助的順風車,順便抬高了農資價格而已!這樣,本來已經流入農民口袋里的為數不多的幾個錢就又流進了他們的口袋。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