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化,中國農村的出路
蔣瀾鵬
http://jlpzdx.bokee.com/viewdiary.181237248.html
今天,如果你去離城鎮較遠的農村走一圈,你看到的將是如此景象:村落寂寥,人員稀少;偶見氣派樓房,亦見斷壁殘垣;田地勞作人員多為五十歲以上的男人和四十歲以上的婦女,貧瘠及邊遠田地多有荒蕪……
為何出現如此景象呢?我想只要稍微關注歷史和現實的人便會找到根源。
眾所周知,“文革”后的改革是從農村開始的。“包干到戶”確實給當時低素質的中國農民產生過極大的激情,從而讓當時的改革取得了“開門紅”的佳績。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便是當時真實的寫照。可是好景不長,當改革開放重心由農村轉移到城市之后,農村之舞臺便逐漸進入一種人走茶涼之境。
因農業投資成本的提高,而農產品價格的相對滯后,把農民推入到一個增產不增收的尷尬局面。因城鄉差距日益拉大,自九十年代后,農民紛紛外出另謀出路,在加入世貿組織(WTO)之后,更加速了這一進程。故而形成了中國特有的農民工進城打工大潮,故而形成了當今農村之蕭條景象。即使今天政府加大對農業的優惠——免稅及補貼,亦不見多大改觀。
當今,若還有誰個年輕人在家務農,那必定成為人們心目中的低能兒。“寧做城市狗,不做農村人”這已成為當下農村人的口頭禪。再如此發展下去,十年后、二十年后、三十年后……不知農村又是怎樣一番景象,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今后農村的種田人只會是一批老弱病殘之人!
那么,中國農村的出路何在呢?我想每個對中國農村的歷史和現實作過深入分析和思索的良知人都會說:走合作化道路!
說起“合作化”,也許有人會大驚失色地說:“哎呀呀,我們剛從‘合作化’走出,怎么能往回走呢?”其實,毛澤東時代的“合作社”道路并沒有錯,錯的是幾千年來頑固的小農思想——自私自利,錯的是當時沒有找到有效的途徑來克服這種小農思想,錯的是當時沒有雄厚的經濟基礎作為支撐。
中國要改變當今農村之現狀,只有實現農業合作化。因為只有實現機械化的、集約化的、高利潤的農業合作化,中國農民才會心甘情愿地返回自己的家園,才會全身盡心地投入農業并改造自己。并且在實行農業合作化的過程中,建立健全好教育、醫療、養老等各項保障機制,讓農民不僅有一個美好的物質家園,而且還有一個溫馨的精神家園。那時,我們才能理直氣壯地說:“我們的國家是強大的,我們的制度是優越的。”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