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金融空白如何填補?
[2008年01月12日] 作者:高 偉
●偏遠農村存在金融服務死角
●組建社區基金發展合作金融
●方便農民貸款增加公共積累
●政府應著力扶持擴大覆蓋面
我國農村金融改革的難點在偏遠落后地區。在這些地區,金融環境比較差,商業性金融企業難以生存,致使部分金融機構撤離,并形成了金融服務空白。銀監會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06年末,全國尚有3302個鎮(鄉)未設任何銀行業機構營業網點,占全國鄉鎮總數的9.52%。這不僅制約了偏遠落后地區的經濟發展,影響了農民的日常生活,更不能適應新農村建設的需要,需要引起重視并盡快予以解決。近年來,云南省扶貧、畜牧等部門與慈善機構合作,在劍川、祿勸等國家級貧困縣進行農村社區發展基金試點,改善了當地的農村金融服務。實踐證明,這是彌補農村金融空白的好辦法。
農村社區發展基金核心是加強農民的能力建設,基礎是農民的廣泛參與,由社員大會討論制定的農村社區發展基金管理辦法、運行機制、積累分配、監督制度、利率、周期和額度等,無需抵押,是一種真正意義的合作金融。
首先,有了農村社區發展基金,農民不出村就能得到貸款,很方便,也降低了貸款成本。農村社區發展基金賬目公開,利率是在征求大家意見后確定的,比較合理,還款壓力不大,滿足了農戶部分生產和生活方面的資金需求,維持了農戶的簡單再生產。
其次,農村社區發展基金不以盈利為目的,其利息和滯納金形成社區公共積累,不僅擴大了農村社區發展基金的放款規模,還可以支持社區做一些公益事業,比如修路、救濟困難家庭、幫助社員辦理紅白喜事、每月給老人發放生活費等。隨著積累的增加,農村社區發展基金在社區公共事務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三是農村社區發展基金為貧困戶提供了發展機會,縮小了貧富差距,維護了村寨穩定。
四是農村社區發展基金提升了農民自我發展、自我管理的能力。
五是農民參加農村社區發展基金得到了鍛煉,增強了自信和干勁。
在偏遠落后地區農村社區發展基金取得了一定成效,發展潛力巨大,但也存在一些不足,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建議采取措施進行推動。
第一,在金融服務空白的鄉鎮農村社區發展基金可對內吸收存款。這樣做不僅可以滿足農戶資金安全的需求,還可以將農戶閑散、小額的資金匯集起來形成更大的資金,滿足更多農戶的貸款需求。從金融安全的角度看,只要農村社區發展基金不對外設柜臺,只在社員內部相互融資,不會引發金融危機。農村社區發展基金在社員內部吸收存款的利率可參考人民幣存款基準利率,由社員討論決定。
第二,政府推動發展農村社區發展基金并擴大其覆蓋面。彌補農村金融服務空白要從當地實際出發,不能千篇一律。像農村社區發展基金這種有利于農民的好事,不能完全依靠實力有限的社會慈善機構來推動,否則發展將十分緩慢。建議政府推動農村社區發展基金發展,在偏遠落后地區,尤其是在金融服務空白的鄉鎮,農村社區發展基金的原始本金可通過貨幣發行的方式(或財政扶貧注資形式),主要由政府扶貧部門向農村無償提供,同時吸收社會各界力量廣泛參與。這樣做也可以讓偏遠落后地區的農民感受黨和政府的關懷。
(作者為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員)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