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貧困村,土坯房與樓房是并存的。為什么在山內建這么好的樓房?村民說:“借錢蓋的,人家蓋,你不蓋,會笑話的?!睒欠渴窃趺瓷w起來的?“這不是蓋起來的,是用肩挑起來的。”“所以,這樓房雖不大,但對于我們這來說已是一項大工程了?!眴栴}簡單,回答通俗。
在這篇原生態調查里,有無數個細節,讓你零距離地感受著,生活在貧困山區的中國農民,對那些最基本的生存條件,依然充滿著急切的渴望。
時間:2007年2月
地點:江西省興國縣華坑村、鐘田村
調查人:劉聰秀 江西師范大學
調查對象:當地村民
土坯房與樓房并存
華坑村地處山區,山多地少突出,水田1400多畝,而山地6000多畝且基本上沒利用,主要種植水稻,很少種植經濟作物。
從山上俯視,村中到處都是高低不等的山和坡,田地很少,這是真正的山區。
走訪的第一家農戶是在公路邊新屋組的王大爺家,子女都在廣東打工掙錢,蓋起了二層樓房。由于地少,老人在家種的糧食只夠自己吃,沒有多余的糧食養雞養豬,沒有資金和技術搞規模養殖。山上無田,唯一可利用的是山上的松樹,砍下來做燃料。
走訪的第二家是山腰上的一家農戶,他家是土坯房,很破舊。他說村里最大的問題就是沒路,只有田埂小路。沒路,所以山也是荒的,開發了也沒什么用啊,“進不來,出不去”。
一位婦女見我們是來調查的,就主動叫我們到她家去。她家蓋了兩層的樓房。我們問她:“為什么在山內建這么好的樓房?”
她說:“借錢蓋的,人家蓋,你不蓋,會笑話你的?!?/p>
這讓我們明白,在這個貧困村里,土坯房與樓房是并存的。
最后,我們到山最里面的一家,在半山腰上的一座破舊的土坯房子。這家共有兄弟四人,老二老三成家了,但老大老四仍是光棍,已三十多歲。我們去的時候,只有老四在家,我們和他聊天,他什么也說不上來,他只知道說“你們能不能向政府反映一下,可不可以給點錢娶個老婆和建棟房子?”
在華坑村的最后一天,我們和村民開了個交流會,想知道村民們對當地發展的看法。
“修路最要緊。”幾乎每位村民都這么看?,F在的華坑村,有條泥沙路,是村民自己出資出工開挖的,可以過車,但晴通雨阻。
村民希望,政府出資加上大家籌資,共同來修一條水泥路。
他們的理由很簡單,因為交通不便,所以,全村只能靠外出務工掙得收入。更重要的是,沒路,政府關注得也少,村民知道外面的事情也少,所以只能一輩子在山溝里受窮苦。
“路好了,什么問題都不是什么大問題?!币晃淮迕襁@樣概括。
用肩“挑”起來的樓房
因貧困沒路,也因沒路更貧困,在華坑和鐘田這兩個貧困村,我看到了許多用肩“挑”起來的樓房。
王××,男,40歲,華坑村村民。他現在是福建某個煤礦的挖煤工人,由于長期在外打工,收入還不錯,再加上借錢,在山內蓋起了組里唯一的一棟二層樓房。
當問到這樓房是怎么蓋起來的,他很快地說:“這不是蓋起來的,是用肩挑起來的。樓房花了近8萬多元錢,共用去6個多月的時間。”
“光請人把水泥、紅磚、鋼筋、砂石等材料從山外村口用肩膀挑進來就用了兩個多月時間,花去了1萬多元錢。所以,這樓房雖不大,但對于我們來說已是一項大工程了?!?/p>
劉××,38歲,男,鐘田村村民。他長年在廣東打工,妻子一邊在家照看孩子,一邊就在縣城打零工。他在村外圍的一半山腰上蓋起了一棟樓房。
他說,用肩挑運泥沙和建房材料就用了近5個月,最后建房用了1個多月的時間?!斑@樓房就是肩挑起來的,可房子是有了,但進出還基本上是靠肩挑?!?/p>
村民們之所以會說他們的樓房是肩“挑”起來的,主要是因為交通阻塞,導致蓋樓房所需要的建筑材料不能用現代交通工具運進山內,只能用肩挑進來。
路,可以改變山溝里人們的命運,在很大程度上,路是大山里農民的希望。
大山里的“自來水”
大山內存在什么樣的生活用水問題呢?
為了能留出更多田地,保障生產和生活,村民居住的房屋較集中地建在地勢比較高的半山腰上,山腳則全是田地,這樣遠遠望去,整個村莊就在半空中似的,形成山腰上的村莊。
村民居住的太高,地下水位太深,要打水井,至少二三十米深,就是有足夠深,也無法把水壓上來。
因此從深山里流出來的大大小小的河流,以及開挖出大大小小的坑池般水井。是部分村民的日常生活用水。
村民們早起用水桶把水挑回家,如果家人多,當天下午還要再去第二次。來來回回要走一定的路程。
在大山里的調查中,我們發現有的村很多村民不是以到遠處去挑河水、泉水的方法來解決生活中的用水問題,而是用上了“自來水”。
在山里,我們曾看見許多村子里的小路上有不少大大小小的白色塑料皮管,仔細一觀察,發現皮管的一端通向村子背后附近的山上,另一端通向村民的家門口。
村民告訴我們,為了免于辛苦地到遠處挑水,所以才買來不是很大的皮管從屋背山腰上的小河、小溪里把水由高處往低處自然導引下來,引到自家門口來用。然而這大大小小的白色塑料皮管卻經常出現堵塞、斷裂等問題。
我們想,要是能在村子附近的河流邊上挖一個公共的大水井,并相應配備一個水泵,再在村子背后的較高的地方建一個公共的水塔(水池),用水管把各家與水塔聯系起來,讓專人負責抽水工作,這樣農民就能用上較干凈衛生的自來水了。
水對于貧困山區的農民來說,或許是比路更為急切的渴求。
使用沼氣的困惑
近年來,作為綠色能源的沼氣,已經在許多農村大力推廣和利用,不少地方政府也將推廣沼氣作為促進新農村建設的一項重要舉措。
但對華坑村、鐘田村的走訪調查,我發現,沼氣在這兩個村的利用率很低,最多不會超過5%。
沼氣池在當地建設很少,好不容易找到一個,卻沒有利用——村民全去外地打工了。
為什么實惠方便的沼氣在當地山區利用不起來呢?經過調查分析,我總結出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資金:建一個沼氣池需要3000多元。村民們認為只有降到1500元左右才能承受。
燃料:村民們日常生活所需燃料基本上都是來源于當地樹木、灌木、雜草等等。面對沼氣的高昂成本,村民們選擇柴草等廉價的原始燃料。
原料:沼氣生成通常所需要的原料主要是稻稈、人畜的糞便等。而當地稻稈量有限、養豬少,不能為沼氣的生成提供足夠的原料。
勞動力:大量的青年人都到廣東福建等地打工掙錢養家糊口,而老人、小孩和少數婦女就留守家中,一邊種田,一邊照顧家人。村民沒有足夠糧食與勞動力養豬。直接導致了稻稈少,豬少。
示范效果:因上述因素,村里帶頭建沼氣人少,缺少帶頭示范作用。村民們認為“有和沒有一個樣,無所謂?!?/p>
路、水,是生活的基本保障之一,在這篇來自貧困山村的調查中,已能讓人發現,對現在的中國農民而言,還有許多生活的細節需要關注;而從沼氣利用的舉步維艱,我們知道,在建設現代農業理念普及的過程中,還有問題存在。
但是,對于正在前行的中國農村,問題的顯現,無疑也是在指明,應該努力的方向?!幷?/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