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基層農技推廣機構現狀調查
一、轉制后的基層農技推廣隊伍工作熱情降低,事業心和責任感大不如以前。轉制后的農技推廣隊伍更多的是一種消極應付的態度,幾乎有70%的人兼職或改行,本職農技推廣工作反而成了副業。
1、學習停了。
轉制之前我們常年自費訂閱了《農民日報》、《中國農技推廣》、《湖北農業科學》、《中國植保》、《湖北植保》、《中國南方果樹》、《柑橘與亞熱帶果樹信息》、《農業經濟問題》、《農業生物防治》、《長江蔬菜》、《農村百事通》、《食用菌》等專業性報刊雜志。個別愛學習求上進的年輕職工還訂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毛澤東與鄧小平理論研究》、《馬克思主義與現實》、《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等。而這些全是自費,單位集體最多訂一份黨報黨刊就完了。
那時每逢報刊雜志一到,大家都互相交換著看,若遇到有關專業技術的實用性文章,大家都自費復印保存,遇到有爭議性的文章,大家一起討論交流,學習氛圍很濃。
2004年改革前,有人說基層農技人員全在玩,沒有搞服務,所以要改革,顯然這是不切實際的。無論怎么說,一個基層農技機構的農技員們能自費訂閱這么多專業性報刊雜志,可以說不簡單了。這畢竟不是那種娛樂性的消遣雜志,這些東西若非有心人,是不會去訂,也不會去看的。我們并不是工資高,錢多得沒地方花,大家的目的是學習,學習的目的當然是為了更好地服務“三農”。
以上這些專業性雜志再加上人手一份攤派的黨報黨刊,每個人的開支不小了,可能比縣委書記一年的報刊雜志費用支出還高得多。而那時我們沒有任何福利,什么房貼、公積金、保險、小伙食補助、生活補助都是沒有的。相比之下,那些各種福利應有盡有的縣城的公務員們,是否也和我們一樣愛學習呢?
但轉制后沒有一個人再訂閱專業性報刊雜志了,去年一個郵局送報紙的工人因為攤派的任務沒完成,來我們單位推銷。一個是《半月談》,一個是《長江蔬菜》。最后在郵局工人的好言相說下,一個同事答應幫他完成一份任務,選擇的是《半月談》,而非專業性雜志《長江蔬菜》。這說明大家已對所從事的行業基本死心。至于繼續教育、進修、考職稱等幾乎都已停止了,已沒有人對這些還有興趣。
為什么大家都不學習了呢?因為學了有什么用呢?我們現在連報考公務員的資格好像在許多地區都被禁止了。況且市場化是不需要太多的知識和文化的,許多農資經銷商不過初中畢業,卻照樣掙錢。我們現在都后悔學了農,哪還有心思繼續學習。
2、下鄉少了。
以前下鄉可以說是一種義務、一種責任、更是一種追求。而現在呢?是一種應付,而且是消極應付。更何況在“以錢養事”的體制下,我只要完成合同上規定的下鄉次數就行了,何必那么愛奉獻呢?比如失火了,消防員沖入火海救人是天職,而假如是“以錢養事”,就是每救一個人開價10萬,也未必有人會去干。在以錢養事的體制下更多了一分自私,少了一分責任。
改革前我們人平每月下鄉都在15天以上,那時我每年都有一個日歷本,用來記載每次下鄉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每一次下鄉都記得清清楚楚。那時絕對是主動下鄉居多,主要是走鄉串戶解決農民們千差萬別的技術問題。這種形式也成為一種主要的農技推廣方式。農技推廣就是要多下鄉、多接觸實踐,這樣不僅能解決農民個體的技術問題,而且能及時發現農作物病蟲害的發生趨勢,提前搞好防控工作。
但現在這種最有效的形式不復存在了,轉變為上級安排了就下鄉、有事來了就下鄉、無事不下鄉。可能這就是市場化的真諦,一切變得那么實際。許多工作變得相當被動。去年稻飛虱一直發展到“滿城盡飄稻飛虱”了,我們才接到上級有關部門的文件。當時許多農戶的中稻都已收割了,真是“馬后炮”。
我個人還是比較欣賞日本的農技推廣模式。基層的農技人員人手一臺筆記本電腦走鄉串戶,服務農民,非常主動,而不是所謂的什么“以錢養事”。我覺得為農民服務就得“為了服務而服務”,主動到田間地頭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而不是浮在上面,等著農民來找、等著農民來問。主動服務模式為農民解決問題后的成就感是無法用金錢來衡量的。在“以錢養事”的體制下,只會造就一批“魂不守農,心不在農”的消極工作者,也使得許多工作相當被動。
3、工作沒激情了。
農技推廣工作應當是一門科學,而不僅僅是一個養家糊口的職業。它是一個發現真理、傳播真理、運用真理的行業。而非簡單的給人打工以賺取勞務費。農技推廣工作的內容和意義相當豐富。基層農技推廣機構實際上是農業科研機構在基層的代表。
而我省的“以錢養事”實際上是把基層農技人員當成了打工仔,當成了農民工。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有較完善的《農業技術推廣法》,所有的農業大學都開有《農業推廣學》,假如一個國家培養出的農技人才最后都落得個打工仔(呼之即來,揮之即去。)而不能讓他們安心、潛心、舒心地在基層鉆研科學、運用科學、推廣科學。無疑是歷史的倒退,而且是不可思議的大倒退。
在“以錢養事”的體制下,基層農技人員不可能有事業心,不可能有所抱負,不可能有工作激情。以前是無求也應、主動服務;現在是有求才應、服務打折。目前服務范圍已大大縮水,服務質量也大不如從前。
二、劃為民政管理后,業務主管部門農業局與基層農技部門已基本失去聯系。
本來改革前由于體制不順,縣農業局就與鄉鎮農技部門聯系不太多,各鄉鎮的農業規劃和結構調整全部由鄉鎮負責,所以縣農業局不管也是有道理的。但每年還是下來檢查幾次工作,每年的工作計劃、工作總結以及其它文件都還是下發到了農技站,我們每年也要向局上報工作匯報和各項工作總結。
但改革后農業局幾乎從未下來過,不僅各種業務性文件也不發給我們了,總結也就只要一個年終總結了,業務指導、信息溝通已全部停止。就連去年稻飛虱期間,也只是市發文件到縣,縣發文件到鄉鎮,再才通知農技中心。農業局下面已沒有了腳,給人感覺他們的工作也已停止了。因為既然連鄉鎮農技機構都不知道農業局的工作動態、人事變化、領導組成,那請問他們每天在干什么工作?又有幾項工作是落實了的?因為根本沒有人去落實啊!當然他們也是有難處的,體制如此,他們也沒辦法。
如今農業局的人看到我們都會問:“你們還在上班啊?不如自已搞生意。”他們也不知道我們天天在干嘛,我們也不知道他們天天在干嘛!很好笑的。
去年我縣在基層農技人員中招考縣農科所所長,其中有個題目:問我縣農業的六大支柱產業有哪些,結果這個題目所有參考人員幾乎都沒有答對。我怎么知道你農業局定的六大支柱產業有哪些?你根本就沒告訴過我啊?可見基層農技機構和縣農業局脫節嚴重,已完全像兩個毫不相關的單位了,太不正常了。
今年6月國家民政部官員在湖北省對轉制單位進行了調研。也到了我們單位,幾十人的陣容,可謂規模宏大。但給我們基層黨委政府和農技人員的感覺就是“隔行如隔山”。他們根本不知道我們是干什么工作?如何工作?工作內容是什么?卻下來檢查工作,說了半天都說不到一起去。只是說些“解放思想,改革是大勢,不要等靠要”之類大話套話。說來說去就是要我們自已謀生,我們不禁要問:“是否真的要我們現在就不工作了,都做自己的生意去?”事實證明民政部門來管理基層農技推廣機構是毫無道理的,我們每年還得給他們寫總結,這樣的總結有什么意義呢?
地方上的農業信息網也只是到了鄉鎮和村,基層農技機構完全被隔離在外,成了一個與農業不相關的群體。什么原因呢?因為農技站連電腦都沒有,怎么可能進農業信息網呢?現在湖北省90%的基層農技機構都沒有電腦,農業信息了解的相對滯后已嚴重影響到農業技術的推廣和應用、農作物病蟲害的預測和防治、農技推廣工作的交流和溝通。中國農技推廣網的作用也根本發揮不出來,雖然內容豐富、信息及時,但與基層相隔太遠太遠了。我每次上中國農技推廣網時相當心痛,這么好的網站,何時才能讓我們農技人員都看到、都學到?何時才能正常地發揮它的作用呢?真是悲哀!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