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流編者按:青年文化是社會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了解青年文化有助于我們理解青年。本期講座邀請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孟登迎教授于5月30日下午在北師大文學院主講國外青年文化研究史。講座將回溯青年文化的構成史,同時介紹青年文化的研究史和不同階段的研究路徑。青年文化作為人類社會現代化進程的建構,不只屬于年輕人,還有整個社會對未來的理想期望和當下社會現實的判斷密切相關,青年文化的形成也不僅僅源于代際因素,還受到階級,性別,種族,民族,諸多社會因素以及相關歷史傳統的塑造。將青年文化視為一種表征社會結構性矛盾的綜合癥后,應避免只是籠統的從代際視角和流行文化的視角,對其分析。而應努力從社會階層分化、政治理想分野、價值觀認同度,生活方式再造和共同體重建等多重維度來審視當代中國青年和青年文化的新變化。
下面是激流網志愿者王冬東整理的講座錄音:
謝謝大家,感謝陳老師的贊譽。其實這些年我做了很多其他的事情耽誤了學術研究,我做了有7年的行政工作,從中青院創辦中文系開始,就沒日沒夜的干,因為我們的資源比較少,所以一路走來比較困難。雖然那些功夫現在看不出來有什么效果,但是對于我理解青年還是有很大幫助的。因為我在其中接觸了很多青年的成長,每一年都有幾件深刻的事情會影響我對青年的生存處境包括家長焦慮的一些理解。在我翻譯西方有關青年論著的時候我就發現,有很多地方,中西方是共通的。當時正好趕上學校也想建設青年的學科,總之,由于各種原因的結果,在青年研究方面還是做了一些工作。
最初我在北師大讀博士的時候,學的是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其中主體建構理論就涉及到青年的成長與認同的問題。理論與現實是一致的,后來我參加工作也繼續延續了當年的一些思考,做了一些努力。大家現在看到的就是我們翻譯的有關西方青年文化的書籍,一共四本,已經出版的有三本,分別是《青年文化比較:青年文化社會學及美國、英國、加拿大的青年亞文化》、《通過儀式抵抗:戰后英國的青年亞文化》、《亞文化之后:對于當代青年文化的批判研究》。第四本即將出版。由于做翻譯工作很苦,很累,一般也不計入學術成果,但又怕做的不好,所以一直往后延期。今天主要給大家分享的是青年文化的概念以及青年文化的歷史研究脈絡。主要還是西方的,由于時間有限,中國的不展開說,主要做個參照。
一、“青年”角色在西方社會的歷史變遷
現代意義上的“青年”,其概念誕生的時間也就200年左右。前工業時代并沒有“青年”的概念,那個時候青年的年齡劃分是很不清晰的存在。大家可以看路易十三10歲時候的肖像畫(1611年),他當時穿的衣服看不出來與成人的區別,那個時候人們沒有一個概念去區分兒童、青年、成人。到了資產階級社會,人們才開始去設立不同的年齡去加以區分。現在的青年概念大約是在18世紀70年代(應該工業革命)以后才出現的。是在美國學者約翰.吉里斯等人的研究下提出的作為社會學和政治學意義上 的現代“青年”概念。而這個概念的提出有幾點原因可供探討。
其一就是經濟增長方式與社會組織形式的改變。大家都知道,中世紀的時候主要的傭工制度是學徒制,由于中歐是長子繼承制,非長子必須出去謀生,跟隨在匠人后面學習手藝。這樣就不可能形成一個整體,每個人是分散在不同的家庭里學習手藝的。工業文明之后就是雇傭制,工廠的出現不僅僅是經濟增長方式的改變,更是社會組織形式的變化,每個人都要走出來結群或者結社,不再單獨的生活。
其二是現代民主政治和平權思想的影響。比如法國大革命提出的一些人權、獨立、解放的思想。在《人權宣言》的補充附錄里就有公開反對代際壓迫的敘述。后來的革命又涌現了一批又一批青年的身影,青年作為政治群體力量走上了政治舞臺,青年的政治權利開始變得自覺起來。
其三是教育制度在空間上和生活時段上為青年群體的文化構成提供了基本的條件。比如,英國在1870年頒布了《初等教育法》將受教育年齡延長到13歲,在1880年要求延長到14歲,之后隨著教育年齡的延長,學生無論是在空間上還是在時間上接觸的越來越多,實際結成群里的可能性也越大。
從這三方面來看,青年群體作為一個概念是擁有浮現出來的條件的。還有一種特殊的看法就是從文化的角度去分析“青年”概念的形成。把青年看作一種新生的力量,一種沖破舊的制度、文化的力量而出現。或者就是把青年作為新生文化政治力量或民族-國家未來形象出現,其中的“民族-國家”形象是歐洲社會向世界推演的主權形式。
二、發生在世界各地的現代青年運動
在意大利出現了青年意大利黨,他們就是一群反對民族壓迫,為追求民族-國家而獻身的青年革命家。以及出現在德國的“候鳥運動”,這是一場在德國興起,并迅速發展為一場全國性的青年運動。運動中的青年們希望通過漫游,尋找尚未受到現代性侵染的民間文化中重構德意志民族的生活方式,以此建構出一種區別于西方社會模式的共同體。這時,“青年”已經站上前所未有的高度。
德國的“候鳥運功”是反對都市工業文明的,他們崇尚大自然,強調回歸鄉土,徒步遠足等。時間跨度從1896年到1919年。1913年,自由德意志青年聯盟成立,在當時有個叫維內肯的老師創建了一個“自由學校共同體”,這個學校不同于一般的學校,它成立的目的是讓學校成為“公共生活濁流中不可侵蝕的真正之小島”,從而造就一代新人,建立自在自為的青年文化。這是比較激進的一派,當然自由德意志青年聯盟也有保守派,比如剛剛提到的希望通過漫游的形式改革生活方式就是較為保守的一方。
在此之前還有基督教青年會和童子軍運動。基督教青年會是英國商人在1844年為在困境中做工青年創立的組織,希望通過堅定信仰和推動社會服務活動來改善青年人精神生活和社會文化環境。基督教青年會組織在1851年傳到了美國發生了一些變化,逐漸從單純以宗教活動為號召的青年職工團體,發展成以“德智體群”四育為宗旨的社會活動機構。且在19世紀末傳入了中國,具體我就不展開了。
而童子軍組織起源于英國將軍巴登-鮑威爾在1907年7月29日招募的12明上層社會和29名下層社會的少年建立的組織。童子軍組織強調在孩子們身上培養集體觀念,培養騎士精神,培養強健的體魄,以幫助造就下一代的發展。無論是屬于什么階級什么教派,無論在國內還是在殖民地,都能使之成為好公民。童子軍組織通常會在野營中受到訓練與教育,學習射擊、偵察、追蹤、救生、急救等技能。他們的核心理念就是忠誠于家庭、學校和國家。
中國現代的青年運動大家可以參考陳映芳老師的《“青年”與中國的社會變遷》這本書,今天我就給大家提供個線索。比如從晚清到“五四新文化運動”中青年的作用。以及當時社會上“少年中國”和“新青年”等期待性角色稱謂的流行都代表了青年的影響開始擴大。在中國有黨派政治影響下的“青年團”,也有非黨派政治的青年文化表達,比如學生運動、文學青年等。
三、“青年文化”概念的構成
今天講的是青年文化,所以還是有必要給大家介紹一下概念。這其中有兩個比較關鍵的時間節點。一個是1899年美國伊利諾斯州專門針對16歲以下青少年犯罪,設立“青少年法庭”,這邁開了人們將青春期看作生命中一個獨立階段的關鍵一步。第二個節點是1904年是史坦利.霍爾提出了青春期的概念,認為14-24歲是從青春期萌動到成年期形成的獨立過渡期,這相當于正式宣告“青春期是一次新生”。
而“青年文化”概念是在1906年維內肯創建“自由學校共同體”時提出的。他認為青年不只是童年和成年的過渡階段,應有自身的特征和風格。1920到1940年代出現的針對青年文化的討論,主要是在社會學領域。比如1927年,德國學者卡爾曼海姆發表《代問題》這篇文章。他注意到生活在同一時代,有共同經驗的青年朋輩群體,會結成一種“代群體”的意識,從而形成新的“代風格”。這種青年文化脫離成人群體的主流時尚,甚至與主流時尚產生對立。另外一個社會學家叫做塔爾科特.帕森斯,他在1942年創用了“青年文化”的概念,他發現青年階段是一個有很大壓力和不安全感的階段,這是一個過渡的階段。青年文化在這一階段中會起到重要的積極作用,這有助于減緩從性別定型的家庭童年期向婚姻、職業中的完全成年期過渡時產生的緊張感和不安全感。當時青年能上大學的都出身不低,一般都是中產階級的孩子。塔爾科特.帕森斯研究中產階級的“酷哥”和“美眉”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的建構,他發現前者追求的是形體健美和性魅力,后者注重容貌亮麗和青春活力。他們都熱衷于自我享樂,形成了相互比附的風氣。
然后就到了芝加哥社會學派和伯明翰文化研究學派。剛剛介紹的學者關注的大部分都是中產階級的青年文化,他們卻很少涉及工人階級和移民群體青少年。直到這兩個學派開始,學者們才開始關注底層的邊緣青少年,關注他們的一個生活狀態和文化類型,去探究他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這時候關于青年在當代西方到底是不是一個社會問題引起了一些討論。1950年代中期以后,西方發達國家從生產社會進入到消費社會,階級觀和價值觀發生變化,在社會中中產階級青年變成消費主體人群,他們被譽為未來社會的希望。而工人階級青年和移民后裔青年則成為社會騷亂的主力,他們因此被冠以“民間惡魔”和“社會公害”的稱謂。
四、對于青年文化的思考
首先大家要對文化有個清晰的認識。在《文化與社會》中,威廉斯把文化歸結為“一種整體的生活方式”,不僅包括藝術或學識之中,而且包含在制度和日常行為當中的某些意義和價值。后來又把文化當作了“一種特定的生活方式”。這時文化就體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了,是我們生活方式的一種反映。
在對青年文化的思考中,其一,霍爾等把青少年的個人焦慮問題看成與社會政治和黨派結構相關的“癥候”問題。同時在討論青年文化的時候,要注意區分中產階級青年和工人階級青年的公共點和差異處。其二,霍爾等明確指出,在現代社會,最基本的群體是社會階級,并且在最基本最間接的意義上說,最主要的文化結構形態也將是階級文化。其三,霍爾等人反對籠統使用青年文化這一術語,認為商業領域大量使用的這個術語掩蓋和壓抑了許多差異,尤其是階級差異性。而主張使用“青年亞文化”這一概念,來凸顯青年在階級、年齡、種族和性別等不同維度的差別。
對于青年文化的思考,所提出的“青年亞文化”就是將其置于更大的階級文化系統來考察。把青年文化看作一種亞系統,這種亞系統是在更大的文化網狀系統中某個部分之中更具差異性的結構。因此它必然是帶有階級色彩、代際沖突、性別差異或種族特色的青年亞文化,而不是僅從年齡或消費等表面特征區分出來的籠統的“青年文化”。要考察諸多因素之間相互產生的錯綜復雜的文化滲透關系,比如考察其與“父輩”文化、所屬階級或種族文化、社會主流文化以及自身的性別、其生活的區域和從事的工作等要素之間的動態關系。
后來出現的“后亞文化”研究則是在批判伯明翰學派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主要是他們發現當時的青年人身份混雜,很難結群。他們易于糜爛于夜總會、網絡虛擬的世界。學者試圖去解釋新型消費文化空間產生的新的青年亞文化問題,觀察的多是一些依靠趣味來進行區隔的小團體和小群體,在“后亞文化”研究者看來,伯明翰學派以前看著那些因弱勢身份歸屬(如無產階級,青少年,有色人種,女性或同性戀等)而聚集在一起的亞文化群體,在身份極度混雜和變異的當下消費文化時代,已經失去了自身能夠依附的現實社會基礎。他們發現,當前青年文化呈現出全球流動性,網絡虛擬性和身份展現性等新特征。
最后,結合這次演講,留待大家思考的是當前中國的一些青年文化現象,比如近些年充斥的小鮮肉崇拜、穿越、虐戀等。究竟誰才是真正的青年,青年是一種年齡還是狀態,這些都需要大家思考。今天就分享到這里,謝謝大家。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