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鏈接:http://www.haodaxue.net/html/18/n-7418.html
主持人:和諧人生,理想之路!這里是大學網《大道師說》之非常路欄目:《理想主義的啟示——讀毛澤東心路》第二期。今天,我們探討的話題是“讀書與成長”,我們今天繼續和韓老師一起來解讀毛澤東的讀書生活。
歡迎韓老師!
韓老師:大家好!
1、少年毛澤東:讀書與勞動相結合
主持人:我們都知道,毛主席一生博覽群書,其中有很多書都是在青年時代去閱讀和沉淀的。那么,毛主席在不同的成長階段,其實讀的書各有側重,各有不同的類型。這些書分別對他產生了什么樣的影響?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少年毛澤東的讀書生活。
毛主席在8—13歲期間讀的是私塾,有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他清早和晚上在田里做工,白天就去讀四書,當時是《大學》《中庸》《論語》和《孟子》這些儒家的傳統經典。那么,這樣一個特點,對毛主席思想的形成產生了什么樣的作用?
韓老師:毛主席晚年的時候和他的侄子毛遠新有過一次著名的對話,那場對話引發了關于教學體制改革的話題。
主要內容就是“教育要革命,學制要縮短,資產階級統治我們學校的現象再也不能繼續下去了”。
毛主席為什么要說這段話?他說的這些話甚至有時候在今天的青年學生聽來更刺耳!他認為,高分不重要,因為他的侄子毛遠新是當時哈軍工的高才生。哈軍工在1964年的時候,在中國大學的地位恐怕是高于清華和北大的。那些高級干部子弟的第一理想恐怕是去哈軍工,毛遠新首先考上的是清華,據說是葉劍英的兒子建議毛遠新說:“反正考清華跟考哈軍工分數是一樣的,既然你考上了清華你為什么不去哈軍工?”這樣,毛遠新就去了哈軍工。在哈軍工的毛遠新還是高才生,成績在90分以上的居多,老師也非常喜歡這個學生,到了每一學期期末的時候總是用成績單報喜。毛主席看到毛遠新的成績單并不高興,問了毛遠新幾個問題說:“你懂階級斗爭嗎?”他說:“這個我不會。”“生產斗爭呢?”“這個也不會。”“科學實驗呢?”“這個也不會。”他說:“那么,你要你的高分有什么用?你完全脫離實際。”
毛主席與毛遠新的這次談話,實際上是文化大革命發動的一個重要的線索之一。就是說,雖然中國實現了社會主義革命,但是在毛主席看來上層建筑領域里的革命遠遠沒有完成,實際上統治著中國高等教育的思想、理論以及統治中國高等教育的人基本上都是舊的資產階級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所以,對于在這樣一個體系下取得高分的人,毛主席其實并不太感興趣。所以,后來他要求毛遠新去參加——比如說——到軍隊里面去,到部隊一線去,我印象中他后來去的是云南前線的導彈部隊,專門打U2飛機,我印象是有這么一段。此后,又去參加文化大革命,做紅衛兵,去發起成立紅衛兵的組織,直接參加到各派的斗爭當中,到斗爭漩渦中心去。他認為,這樣一個人才能成長起來。
那么,毛主席的思想來自何方?我認為跟他從小成長的經歷有莫大的關系。
你剛才講到說,毛主席在8—13歲期間在私塾讀書,是吧?清晨和晚上是要干農活的,白天是讀書的,你沒有時間做作業的,是不是?我覺得這才是一個真正的值得想象的人性化的教學體制,教育不是脫離生產勞動的,教育和生產勞動的相結合的。白天讀書,晚上和清晨干活,特別符合中國傳統士大夫的生活現象,這叫“耕讀世家”。其實,不僅僅是白天讀書清晨干活,而且還意味著下雨天就讀書,“晴耕雨讀”——下雨天讀書,到了晴天去勞作。這樣的話,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是不脫離的!因為這種生活是許許多多像陶淵明式的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想象。但是,實際上我認為,它恐怕還是一個人成長特別可靠的道路。
今天,你題目是叫“讀書與成長”,對不對?但是,我是覺得,讀書首先是要讀大自然這本書,讀社會這本書。那么,勞動在干什么?勞動是在讀大自然這本書,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改造自己,當年割草、挑糞、施肥、打柴或砍柴劈柴這一類的活我估計毛主席都是干過的!其實,這些活里面它有道理的!甚至連挑糞這么簡單的事情都是可以讓人很有教益的!你挑不好腰閃了怎么辦?是吧?你要走在鄉間的田埂小路上,走得又平穩又能夠負重,實際上這個技巧是不容易掌握的,這個度和分寸也是不好把握的!《中庸》不是講要把握分寸嗎?把握這個度嗎?度在哪里?勞動當中就有度,過度了你就會受到傷害,或者你沒有勞動成果,或者你的身體受到傷害。所以,在勞動當中對分寸的把握實際上是對人的非常好的訓練,而且勞動給你的教育它不像老師給你的評價一樣。老師的評價,老師他心情一好他就分數給高了,心情不好分數就給低了,是吧?他從這個角度看就給高分,從這個角度看就給低分,這個老師實際上是具有某種可變性的,主觀性更強一些。就是說,在勞動當中去掌握分寸,勞動給你的教訓是實實在在的,你符合規律了成果自然就好,不符合規律了那么自然成果就不好,是吧?所以,在這個意義上,我認為毛主席的讀書經歷——第一條經歷——大概就是讀大自然這本書,讀勞動這本書,至于說那個四書五經恐怕還是次要的。
主持人:那么,在那時候他自己讀四書五經能夠去體會他背后的這些具體的內容或者思想?
韓老師:我估計體會不了!四書五經對于一個7歲到13歲的孩子來講,體會起來恐怕是困難的。
主持人:那么,可能更多的是在勞動過程當中這種收獲會更大一些,是吧?
韓老師:所以,我是在想,如果一個地主的孩子不勞動而天天讀四書五經,能有毛主席那樣大的收獲嗎?恐怕沒有!所以,毛主席的成長印證了一句話,其實中國過去是經常講這句話,就是“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為什么早當家?他這個早當家實際上是從生活、實踐和勞動當中在學習,所以早當家。那么,至于說富人的孩子,因為富人的孩子老覺得這個孩子小,不急著勞動,結果就把人生最寶貴的一刻——年輕時期——特別是青少年時期的寶貴的勞動課給放過去了,最后是只能出來一群無用的廢物。
主持人:其實,我們今天的教育也恰恰是忽略了勞動這個環節的。
韓老師:對!勞動這個環節它不但是非常重要,你親力親為直接體驗,是吧?而且還有一個東西,勞動是特別符合老子的那個“道可道”的“道”!
主持人:這個怎么講?
韓老師:因為勞動過程很豐富,很靈活,比如說我經常講的撈魚摸蝦的問題,你就得斗智斗勇。如果你學數理化的,其實數理化不需要斗智斗勇!數理化相對來講是比較確定性的,是常道,而這個勞動其實面對的是非常道,面對的是大自然的大道,當然,這個大道——也需要今后的讀書生活去加以提煉,去反思咀嚼。如果說你只有勞動沒有后來的讀書思考,等于是只有土壤沒有樹它后來開不了花結不了果。
主持人:這其實是不是普通的農民和勞動者都在做的一件事情?
韓老師:對!按說普通的勞動者天天在勞動,但是他們缺乏后來讀書生活的提煉、反思和抽象。但是,假如說脫離了勞動呢?那就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是空中樓閣。我們今天其實是把讀書和勞動一刀切斷了,切斷了之后勞動者他就變成了狹隘的經驗主義,讀書人就變成了教條主義,這樣經驗主義和教條主義就沒法結合。但是在毛主席這邊他既有勞動的經歷又有讀書思考的反思能力,這是他很強的一面——既破除了經驗主義又破除了教條主義,最后就把經驗和教條主義達到一個融會貫通的地步。
所以,看上去是簡單的一段文字或者幾句話,我認為里面蘊含了深刻的哲理。如果今后我們去設想一個不被資本所主導的教學體制,恐怕應該就是讓我們的小學生和中學生,甚至是大學生不要脫離勞動。
實際上,后來毛主席在文化大革命發生以后,學校的教學體制——特別是中小學的教學體制真的發生變化了。我記得我上小學的時候,就是說我們班是有自留地的,就是班留地,就是說每一個班都有一塊土地讓我們去種豆角,黃瓜,西紅柿,或者種小麥、種水稻、種各種蔬菜。我們就澆水,施肥,什么活兒都得自己干。除了這個之外,比如說還得養兔子,我記得小時候我們養了一大群兔子,我的任務基本上是天天去給兔子喂豆腐渣,就是我把豆腐渣從豆腐店里面取過來然后喂那些小兔子。因為豆渣的養分是比較高的!你就會發現,這個來自何方?這個很可能來自毛主席對他早年生活經歷的一種體會,就是教育必須要和生產勞動相結合。
2、青年毛澤東:活學活用,從書中體悟社會深層矛盾
主持人:毛主席后來在13歲之后一直還在繼續從事勞動,他13歲之后就是在整天整天的勞動,白天也勞動。但在他這個過程中,他開始大量的讀其它方面的書。他有這么一段描述——他后來對斯諾說了這么一段話,他說,我熟讀經書但我不喜歡那些東西,我所喜歡的是中國古代的羅曼史,尤其是關于造反的故事。“在我年輕時不顧教師的告誡讀了《岳飛傳》《水滸傳》《反唐》《三國》,還有《西游記》等書,而教師則深惡這些‘不正經的’書,他說這些是害人的。”后來,毛主席又說,“我想我深受這些書的影響,在那種容易受感動的年齡時讀到了它。”這個其實又是另外一種經歷,就是他讀的和經書完全不一樣,是這種生動……
韓老師:是反抗經書!因為經書要求的是怎么樣為君王服務,是吧?怎么樣成為帝國官僚體系當中的一個當官的,求得一份功名利祿,這是當時的絕大多數人讀四書五經實際上是這么一種讀法,跟我們今天的高考是一個道理。今天為什么要去上大學?要讀碩士博士?不是要追求真理,不是為了科學,不是富民強國,就是要有一個高薪水的職位,當初讀四書五經多數人也是這個想法。所以,在那些老師們看來,你讀《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之類的書,相當于是雜書,影響你讀正經的功課,這就是跟今天告訴我們的高中生初中生,“跟高考無關的書你都別讀!”
主持人:今天是叫閑書。
韓老師:他這個邏輯是這樣!但是,問題是跟高考有關的書實際上都是做奴才的書,而這些閑書恰恰是關于怎么做主人的書。所以,高考這個路走著走著就變得工具化了,最后就鉆到某個專業里面去了:不問人生的意義,不問社會的方向,最后就當了乖乖的工具奴隸。其實,當初讀四書五經也是這個意思:“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就是說,讀書了你就會升官發財,你就會娶到漂亮的老婆,它就是這個邏輯。
那么,閑書呢?閑書是什么?特別是《水滸傳》《三國演義》《西游記》之類的,閑書它恰恰是把社會矛盾深層次給揭開了。
這個《水滸傳》中的一百單八將怎么出來的?我記得《水滸傳》第一回合里面就講到說,一股黑氣從某個地洞里面竄出來了,是吧?那實際上就是社會深層次矛盾爆發了,揭開了。你面對這個社會的深層次矛盾去思考它,這個才能夠成為“把個人命運與祖國命運聯系在一起”的人,也才能夠知道實際上個人與社會——無論是好還是壞——如此緊密的聯系在一起。然后,你也才能夠知道,這個社會的黑暗和不公是怎么形成的?怎么去反抗它?有沒有可能成功?這是毛主席后來的一生波瀾壯闊的斗爭史很可能就是這么奠定的!因為《三國演義》《水滸傳》全是社會變動時期的東西,《水滸傳》是社會末期的,對吧?《三國演義》干脆是一個王朝滅亡之后新的政權相互較量和縱橫捭闔個故事,是吧?《西游記》講的是一個追求真理的故事,孫悟空被埋在五指山下,是吧?那么,五指山是什么?你就可以理解為是一種剝削壓迫的大山,你翻不過來的!你一定要去翻過來怎么辦?所以,這些書當時都是具有反叛精神的書,也是觸及到社會深層次矛盾的書,觸及到人生深層次矛盾的書。所以,也非常有趣,是吧?
這就是毛主席啟蒙的政治教育!
我感覺,什么叫政治教育?如果用《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紅樓夢》進行政治教育,我們的學生一定非常喜歡!這樣的政治課他一定特愿意上,毛主席上的就是這種政治課科目。如果一上來的政治課是社會發展五階段論,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你也莫名其妙,你也不知道這是啥意思,政治課你一定非常討厭。所以,實際上就是——不是我們的學生不關心政治、不關心社會,是這個社會用了一套教條,它完全跟政治無關!完全跟社會深層次的矛盾運動無關!那么,它當然沒有意思了。是吧?
主持人:那么,后來其實毛主席受這種思想的影響,就包括他家里,包括他的父親對他的這種——要求他勞動,其實也有一個反叛的過程,就是造反的精神。但是,他這個造反的過程其實在反叛的過程中喜歡引經據典,這個我覺得也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就是說,他父親經常責備他“懶惰”,然后說他“不孝”。那么,他的反駁是說,年極大的應該比年紀小的多做一些。然后等到他到了他父親這個年齡,其實他也可以做得比他更好。還有說這個“不孝”的話是說,經書上說的“父慈子孝”,父慈在先,子孝在后。他其實就可以很好的結合經書中用到他實際的斗爭體會中去。這一點,我覺得也挺有意思!
韓老師:毛主席的這個造反,實際上嚴格來講是中國式的造反。他先承認“父慈子孝”是有道理的,不過你先父慈再說,你父慈了我一定子孝,是吧?那你要是父不慈——我就子不孝。因此,毛主席的這個邏輯實際上叫“有理造反”。他是跟你講道理,不是無緣無故的造反。就是說,假如你父是慈的,你子也要造反嗎?你也不孝嗎?“不是這樣——你父慈我子一定孝!”看見了吧?所以,實際上毛主席后來文化大革命時期倡導或者說強調馬克思主義的道理千頭萬緒,歸結起來就是一條:造反有理。但是,你看他年輕時期的做法,其實歸結起來是一條:有理造反。是吧?天下無道,你才揭竿而起才造反;天下有道,其實你想造也造不了,而且沒有多少人同情你支持你,你怎么能成功呢?
所以,從這里面可以體會出來,毛主席特別會活學活用經書!他能夠跟自己的生活實踐結合起來,在經書里為自己的反叛尋找理由,看見沒?而且找的還恰如其分。
因為——其實中國的四書五經它講“君仁臣敬,父慈子孝”,它確實是有條件的,是相互的。它是說,君如果仁我臣就近,臣近君也仁,對吧?父慈子孝,子孝父也慈。那么,你要有一方不滿足呢?另一方可以解除義務。你子要是不孝,對不起,我父還可以不慈呢!當然,這個說法,到底誰在前誰在后?那么,這個就難說了。因為它是一個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是吧?毛主席的意思是說,那你父親掌握主導權,你慈了我能不孝嗎?你對我那么兇那么狠,還要讓我孝你,沒門!知道吧?所以,毛主席的這個思路它其實恰恰是一不小心就觸碰到了中國文化最深層的一個問題,就是實際上相互都要講道理。一方面講道理是不行的,哪怕你是君,哪怕你是父!你要是講單方面必須服從的話,那我還可以就不服從你。它一定是相互關系,在相互關系當中相互促進,相互提高。
主持人:這個和我們日常對傳統文化說專制的這種解釋其實是不太一樣的,是嗎?
韓老師:就是后來因為對傳統文化批得比較厲害,批得比較厲害就是說中國傳統文化是一個絕對專制的一個體制,“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君要臣亡,臣不得不亡”,“父要子死,子不得不死”。其實,不然。就是說,你真要講絕對專制的體制,那是西方型的體制,因為它說,上帝創造這一切,上帝要你死你不得不死,是吧?這個世界最后會毀滅,毀滅以后上帝進行末日審判。你會發現,上帝的這個角色是非常專制的。但是,在中國文化當中,無論是君也好父也好,都不是這個世界的造物主,既然不是你創造的,你也沒有理由毀滅它。你不可能單方面行使權力,知道吧?造物主就是單方面行使權力。所以,西方文化是一個單方面的專制體制,而中國文化實際上是一個上下互動的這么一個討價還價的體制。
主持人:這里還有一點就是說,他強調父親比他年紀大,是強者要承擔更多的責任,這個是不是也在體會儒家傳統——也就是東方智慧的一個特點?
韓老師:對!我覺得這個也確實是一個要害。東方智慧——東方思維總是強調居上者的作用更重要,“上梁不正下梁歪”,我下梁歪的時候,我的責任應該是你來承擔,知道吧?誰要你不身先士卒的?誰要你不率先垂范的?誰要你不吃苦在先的?那么,對不起,你別怪我。所以,中國文化對于領導者——居上者他的義務責任強調得更多。而西方文化是相反的,它說我們是平等的,是吧?我們平等的競爭、自由的競爭吧?好!結果,你3歲的孩子跟拳王泰森來進行平等競爭,那么我一拳肯定就打死你,我出動一個小指頭就可以點死你。但是,這是平等!咱倆就平等!所以,西方文化以平等的面目它掩蓋了背后的弱肉強食,東方文化在承認不平等的時候,對于居于強勢這一方的有很高的道德要求。
主持人:這一點是不是后來毛主席在他整個的治黨治國的思路里面也是有很深刻的理解這些?
韓老師:對!可以這么說。就是他會對自己要求很嚴,是吧?當他要求全體共產黨員要為人民服務的時候,他先做到!普通的戰士們和普通的干部們是不是真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了,那另當別論,我先做到了再說。這就是凸顯了中國文化優秀的一面。
主持人:而毛主席恰恰是繼承了這些好的東西,而且是在生活中去體會。那么,他13歲之后就離開了私塾,一邊勞動一邊自學,到后來其實他在自學的這段期間讀到了一本對他后來影響很深的書,這本書叫《盛世危言》。它第一句講的就是“嗚呼!中國將亡矣!”。講到了“日本占領了中國的高麗和臺灣,中國失去了越南和緬甸”。這本書——毛主席講,他講了這么一段話說,“我讀這本書之后,我為我的祖國的將來擔心,其實認識到大家開始有救國的責任。”那么,后來也是在這本書的啟發和引導之下去動員了他更強烈的求學欲望,以至后來跟家里發生了爭執,按他的描述是“脫離家庭”到湘鄉,到長沙去讀書,去求學,開始走出鄉關的這么一個過程。那么,這一段經歷,像《盛世危言》這樣的書對毛主席的思想成長起到了什么樣的作用呢?
韓老師:毛主席自己講,他是自修大學畢業的,也講過他是綠林大學畢業的,是吧?這“自修大學”幾個字好呀!真正的大道在哪里?在廣闊的社會里,而不是在象牙塔的學校里面。因為學校里面講的是不變的真理,千年不變、萬年不變的真理,這是不是真理另當別論!但是,至少學校里面承諾:我講的是千年不變、萬年不變的真理。數理化這東西,是不是千年不變、萬年不變?但是,時事天天在發生變化,比如說一個伊拉克的高中生,他在學校里面讀千年不變萬年不變真理的時候,美國的巡航導彈過來“咣”把他給炸了,那么他讀那個書有什么用?有什么意思?是吧?就是說,真正的道理或者說真正的大道是要去研究:為什么人與人之間,國與國之間,企業與企業之間,商家與商家之間充滿了這么多的斗爭?不要以為這個道理是一個簡單、深刻的道理!也就是說,毛主席讀的這個書,無論是《盛世危言》,還是后來的康有為梁啟超的《新民叢報》,還是后來毛主席讀到的一系列的《新青年》等時政性的報刊,那里發生的都是有關這個社會最重要的事情。那么,這個重要的事情跟個人的生活,跟湘鄉、韶山農民的生活實際上是息息相關的!跟學校里面學生的生活實際上是息息相關的。但是,我們假定學校是一方凈土,可以不受社會變化的影響。所以,你就會發現,如果你是去這么思考問題的話,把學校當成象牙塔封閉起來的話,當學校孤立于社會的時候,說到底培養出來的就是一群只懂自然科學——至多,不懂社會科學的白癡嘛!是吧?說白癡說重了點兒,他懂自然科學也還算是比較聰明的,是吧?但是,因為人生活在這個社會當中,衣食住行和人際關系天天離不開這個社會,最重要的事情是跟——比如說軍事戰爭、貿易戰爭、政治戰爭、文化戰爭、金融戰爭相關的所有的這些重大的戰爭是在客觀上主導著我們的命運。結果,我們都不關心!對吧?不關心那會導致一個怎么樣的結果呢?那就是說,你在那個重大的社會變遷面前你完全是被動的軟弱無力的,你只能感覺到命運的偶然性。你去關心這些事情你就會發現,哦——這個事情其實也不神秘,其實人是可以去主導的,可以去左右的,我們“天下興亡”,“匹夫”是可以“有責”的!這樣,才能成長為一個社會的主人。
如果說你外界的變化都不關心,那你只能是社會的奴隸呀!對不對?那么,反過頭來進一步去說,什么是未來學校的政治教科書?這個政治教科書就不應該是說,我編一套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或者我編一套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學的教材然后就可以讓你關心政治,干脆就是放開——讀書讀報,每個學校開放的圖書館各種報刊雜志應有盡有,然后每個學校每星期至少有一天就是開放讀時政類的報刊雜志,也不需要寫筆記,也不需要寫論文。但是,比如說在這個報刊閱覽室里面,每天固定2個小時,就是沙龍,就是座談,就是討論,其它5天學自然科學,就有這么一天就去關心社會,然后把政治課取消掉。
這個就會是最好的政治教育。是吧?
生動活潑的,而且是自主成長的。把自修大學也搬到大學里面去,這不是很好嗎?我這是在做暢想!
主持人:剛才講到這一點說,毛主席讀報紙,其實毛主席在青年時期讀報紙是非常頻繁的。他在湖南一師的5年期間,他一共花了160塊大洋,其中1/3是用來買報紙讀報紙的,這個其實是相當大的一筆投入,在我們今天看來。如果說,今天的青年人都能夠有這樣一種精力和時間或者用心去做這樣的一件事情去關心社會的話,我覺得我們今天也是可以做到的。最起碼在物質條件和信息的這種暢達上要比毛主席的時代要更加方便一些。
推薦文章:
數風流人物,還看孔慶東
http://www.haodaxue.net/html/37/n-7437.html
河清:中國文化全盤西化是不可能--中西文化對比與文化個性
http://www.haodaxue.net/html/55/n-7455.html
劉仰:美國市長親自出任“御用文人”
http://www.haodaxue.net/html/56/n-7456.html
“德先生”的“德性”--六評《中國站起來》
http://www.haodaxue.net/html/51/n-7451.html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