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搞,拿什么拯救你?
六億神州
前一段,網(wǎng)絡上風傳一部“惡搞版《長征組歌》”,制作者截取曾經(jīng)流傳神州大地的紅色經(jīng)典《長征組歌》,配上諸如周杰倫等流行歌曲,極盡搞笑夸張之能事,將好好的一部《長征組歌》弄成了“惡搞的經(jīng)典”,下面跟帖的年輕人,大都拍手叫好,“狂頂”之風響徹云霄!《長征組歌》,我們的父輩在這部作品成長,里面或者威武雄渾,或者悲壯婉轉的旋律,無論在當時還是在現(xiàn)在,都是令人難以忘懷的經(jīng)典,可這樣一部可以流傳下去的經(jīng)典,怎么在“文藝大發(fā)展”的今天,被“八九點鐘的太陽”糟蹋到如此境地?
《長征組歌》的主角是紅軍。當年破衣爛衫的幾萬紅軍隊伍,為了改變?nèi)似圬撊耍藟浩热说纳鐣瑸榱俗屵@個國家不再有窮富,不再有高低貴賤,不再有仇恨,為了讓他們的子輩真真正正做人,他們付出的巨大代價和犧牲,本應令后人永恒的憑吊和懷念。當年冒著長征路上的槍林彈雨,披著巍巍太行的滾滾風雷,踏著長江天險的狂風激浪,創(chuàng)立了新中國的革命先烈,為什么會在他們作古以后多年,被他們的后輩如此“追懷”?
當我們連惡搞紅軍的時候都理所當然,那我們還有什么不敢“惡搞”呢?
惡搞紅軍只是中國當代“惡搞文化”的一個縮影,只是冰山一角!君不見如今的年輕人已經(jīng)很難再嚴肅起來了嗎?
是啊,今天,還有什么是嚴肅的?《中國隊勇奪世界杯》,這個幾年前風傳網(wǎng)絡的惡搞視頻,將中國隊惡搞到了極限,其中“黃賭毒”無一不包。
大眾的眼光由“審美”到“審丑”,芙蓉姐姐、鳳姐橫空出世,臺上的惡搞自己,臺下的傻樂捧場。
一個被無意間拍下的乞丐,竟然可以在幾天內(nèi)躥紅網(wǎng)絡,“犀利哥”的名字背后,是多少無聊的“人肉搜索”,又有誰真正想過當事人“犀利哥”的感受?
相親節(jié)目,一句“我寧愿在寶馬里哭,不愿在自行車上笑”,又一次開啟了“惡搞”先河,馬諾現(xiàn)惡搞了媒體,媒體又惡搞了馬諾。
就連大地震,這個民族的劇痛,卻成為了“范跑跑”們惡搞社會道德的天堂,再然后就是“嫁人就嫁范跑跑”的“二次惡搞”,你搞我,我搞你,搞出了媒體關注,搞出了“名聲”,搞來了人氣……
……
這個社會,已經(jīng)娛樂化了,沒有了正經(jīng)的東西,沒有了崇高,沒有了敬畏,那么剩下的,就只剩下“惡搞”了。
于是,有人說,80后、90后墮落了!
可是,根源在我們嗎?
沒完沒了的官八股
民間流傳過形容我們新聞報導的段子:“講話沒有不重要的;鼓掌沒有不熱烈的;領導沒有不重視的;看望沒有不親切的; 接見沒有不親自的;進展沒有不順利的;完成沒有不圓滿的;成就沒有不巨大的;工作沒有不扎實的;效率沒有不顯著的; 決議沒有不通過的;人心沒有不振奮的;班子沒有不團結的;群眾沒有不滿意的;領導沒有不微笑的,問題沒有不解決的;事情沒有不矚目的,會談沒有不坦誠的;反對沒有不強烈的,交涉沒有不嚴正的; 中日沒有不友好的,中美沒有不合作的……”
你現(xiàn)在問一個年輕人,你愛不愛看新聞?估計那人不會回答你的問題,而會詫異地看著你,然后詫異地離開。
新聞,應該是最嚴肅的東西了,可在民間,新聞本身也成了“惡搞”的對象。網(wǎng)絡上層出不窮的“惡搞版《新聞聯(lián)播》”,里頭都是模仿播報新聞的腔調(diào),用的是極其“正經(jīng)”的語氣,可是這種“嚴肅”“正經(jīng)”,卻是地地道道的“惡搞”素材。
毛主席寫過《反對黨八股》,可是在我們的新聞報導中,八股習氣仍舊有泛濫的趨勢。盡管,這些年,我們的新聞媒體,特別是中央電視臺,做過很多有益的工作和嘗試,比如更換了新聞頻道的版面,顯得更加“親民”。但是,仍然有許多空洞無物,簡單羅列的東西在媒體上大行其道。
“主流媒體”宣揚的不是“主流價值觀”
根據(jù)定義,“主流價值觀:世上所有事物都具有兩面性,事有矛盾才為事,物無陰陽不為物。因此對同一事物作出不同的價值判斷完全正常。但社會大眾對同一類事物的不同價值判斷會有傾向性取舍,即會贊成一種,而反對另一種。當一種價值判斷成為多數(shù)人的看法時,便形成了社會的主流價值觀。”也就是說,“主流價值觀”應該是社會絕大多數(shù)人認同的價值體系。那么,在培養(yǎng)社會的“主流價值觀”上,“主流媒體”是很重要的力量。
我們國家規(guī)定的主流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可是我們的一些“主流媒體”呢?著名電視人老梁曾經(jīng)說,中國的一些地方電視臺兼顧了“政治導向”和“提高收視率”兩個任務,所以搞得“四不像”。其實,今天的一些地方媒體,哪里還有“政治導向”作用?除了一通官八股糊弄上頭以外,其余的就只剩下了“收視率”,只剩下了“錢”。中國一些國營電視臺名義上國家經(jīng)營,實際上已經(jīng)拜倒在“收視率”的石榴裙下。類似馬諾這種“拜金女”,類似鳳姐這種“惡搞狂”,居然可以在“主流媒體”上大展宏圖,這還哪像以宣揚“主流價值觀”為目標的“國營電視臺”。可恰恰這些電視臺,在捧紅了馬諾鳳姐的同時,也在另一些地方大唱“主流價值觀”的官八股,這種類似“冷幽默”的現(xiàn)象,本身就是一種“惡搞”。
還有,一些媒體有意無意地在整日宣揚“富人故事”,動輒請來一些名人富人,讓這些人在媒體上大秀“個人奮斗史”,有的甚至大秀個人財產(chǎn)以顯示其“成就”。在這些節(jié)目中,“錢”成了唯一的判斷標準!唐駿曾經(jīng)多少次上主流媒體大談特談“我的成功可以復制”?黃光裕也曾是多少人心中的典范?以經(jīng)典網(wǎng)游《傳奇》名騷一時的陳天橋曾多少次被主流媒體吹捧成英雄,而《傳奇》背后多少荒廢學業(yè)的中小學生,多少為了上網(wǎng)而違法犯罪的失足少年,多少熬夜上網(wǎng)而突然猝死的“祖國花朵”,都被我們的媒體“忽略不計”了。
郎咸平先生在《財經(jīng)郎眼》里面呼吁,不要站在道德制高點上譴責馬諾,要搞清楚,是誰創(chuàng)造了馬諾?當遍地都是懷著“馬諾情懷”的80后、90后的時候,除了孔方兄,哪個東西還能讓人們肅然起敬呢?理想?信仰?紅軍?統(tǒng)統(tǒng)可以惡搞!
重慶衛(wèi)視目前正在開拓一條塑造“主流價值觀”的路子,在重慶衛(wèi)視,看不到了選秀相親,看不到了富人故事,卻看到了革命歷史,看到了對信仰的宣傳,看到了民族的情懷。也許,當我們的年輕人真正有所敬畏,有所敬仰,才會擺脫“惡搞”的泥淖!
對民族認同的顛覆
“惡搞”絕不是起源于80后。
“70后”的袁騰飛一本《歷史是個什么玩意》,紅遍大江南北。“什么玩意”這種典型的“惡搞語言”,堂而皇之地擺在了暢銷書的題目上,從此書店里面一片“什么玩意”的海洋。
一部煌煌五千年的華夏歷史,一部凝聚著奮斗的淚水、傷痛的鮮血和抗爭的壯懷的長河,在袁騰飛眼中是個“什么玩意”呢?在由袁騰飛主講的《兩宋風云》里面,居然引用了別人網(wǎng)絡小說里面虛構的歷史,而且整部講座因為平均幾秒就有一個錯誤而打破記錄。在平時的講課過程中,袁騰飛用他那京片子語言,將共和國的革命、建設描繪成了一團漆黑,對已經(jīng)作古的共和國領袖出言不遜,而下面的中學生們卻不斷以哄笑迎合著,就像魯迅筆下圍觀的看客。
袁騰飛以其幽默的講課風格贏得了學生的喜愛。但幽默不等于惡搞,幽默歷史不等于顛覆歷史、解構歷史。我一直在想,當那些哄笑的學生長大了,還會有對于祖國的情感嗎?還會在提到我們民族的流血與奮斗的歷史的時候心懷敬意嗎?如果不會,那么惡搞紅軍豈不是后繼有人?惡搞紅軍豈不是一個開始?
我們從小參觀過烈士陵園,那個時候的我們,幼小的心靈里對于先烈還是充滿了感激的。我們的小學作文里,一定寫過“沒有烈士的流血,就沒有我們今天的和平生活,我一定踏著先烈的足跡,將祖國建設的更美好”這樣稚嫩的宣言。可是,后來我們聽到了旁邊人講的笑話,說“黃繼光堵?lián)屟凼且驗橐蠋保f劉胡蘭的“我就是共產(chǎn)黨”其實是想說“我舅是共產(chǎn)黨”,還有 “董存瑞為什么犧牲?因為被炸藥包上的兩面膠粘住了。”起初,我們可能聽上去別扭,但是說的人多了,“歷史是個什么玩意”了,“紀念碑的碑文都該鏟了”,所以也就欣然接受了,于是,70后的“袁騰飛”造就了80后的“袁騰飛”、90后的“袁騰飛”,出現(xiàn)點擊量劇增的“惡搞紅軍”還是咄咄怪事了嗎?
空虛的精神世界需要惡搞來填充
我們年輕一代,從剛一出生就要經(jīng)歷“競爭”,幼兒園的時候和小朋友搶書,上小學了參加奧數(shù)、英語班為了上一個好的初中,上了初中為了中考,中考完為了高考,上了大學要忙著考研找工作,找了工作要買房,結婚,買了個房子便透支了大半生的積蓄,緊接著升職、評職稱……
人如同機器,不能總是在高速運轉,總要停下來,想想內(nèi)心的慰藉。什么可以慰藉我們?
愛情?算啦吧,現(xiàn)在上哪兒找到純潔的愛情去?拍拖成了“你泡我,我也泡你”的游戲,要結婚?你有房嗎?沒有就沒戲!婚姻成了“經(jīng)濟共同體”的代名詞,維系它的只剩下了存折。
信仰?信啥呢?我們這一代越來越實際了,讓我信仰宗教?誰會相信這世界真有天堂地獄上帝,虛無縹緲的東西,只能是飯后的談資。信仰共產(chǎn)主義?那是父輩的、祖輩的、過去的事情了,“往事不可追”。
理想?理想一步登天,理想“知識改變命運”?楊元元的吊繩還在眼前,富士康的年輕的慘呼也還在耳邊。而且我們的專家教導我們,年輕人不要期望太高,任志強不是說了嗎?80后比長輩不幸福的原因是期望太多。換句話,只要不想得精神分裂癥,就不要幻想太多。
那么,還有什么填充我們?只有一樣了,網(wǎng)絡。于是有了網(wǎng)游,有了偷菜。當然也有了“惡搞”——人遲早要死,干嗎搞得那么嚴肅呢?能樂就樂吧!于是,“惡搞”起來毫無禁忌和底線,都是圖一樂,你樂我樂大家樂,豈不是美事一件?
應該承認,當一股風潮來臨的時候,很難不被卷進去。我本人也是“惡搞大軍”中的“小兵”,我在上學時也沒少惡搞過自己的老師、自己的學校,甚至一些經(jīng)典。但是,當我冷靜下來的時候才發(fā)現(xiàn),惡搞不能填充心靈,只能象毒品一樣,令我們更加空虛。惡搞讓我們不再敬畏,從而拒絕崇高,而真正能夠填充心靈的恰恰是崇高!
我們個人誠然需要反思,但是我認為社會也應該反思。我們的宣傳是如何被形形色色的八股拖下水的?我們的部分媒體又是如何被綁上金錢的戰(zhàn)車而跌入炒作拜金的山溝的?我們對于顛覆歷史、否定歷史的思潮又是怎樣的縱容乃至迎合?我們的社會有沒有為年輕人提供理想的空間、信仰的平臺,從而填充我們的內(nèi)心世界?
惡搞,這個時代的怪胎,我們拿什么來拯救你?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wǎng)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wǎng)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xiāng)網(wǎng)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