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偉人學習怎樣讀書
來源: 廣州日報(廣州)
陳剛
博覽群書是毛澤東經綸天下的重要條件,《毛澤東的讀書生活》生動而詳盡地再現了毛澤東同志學習讀書的情形,講述了毛澤東對哲學、自然科學、邏輯學、文學的學習讀書情況。毛澤東在學生時代就已刻苦用功,博學廣聞,志高才大,特立獨行。他曾在筆記本上寫下:“人情多耽安逸而憚勞苦,懶惰為萬惡之淵藪。”又寫道:“夫以五千之卒,敵十萬之軍;策罷乏之兵,當新羈之馬,如此而欲圖存,非奮斗不可。”他的奮斗,應該算是從讀書開始。周恩來小的時候就立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毛澤東則是為尋求中華民族復興的道路,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而讀書。這樣的讀書目的,立意高遠。所以盡管后來毛澤東不管條件怎樣,讀書成為他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解決讀書的立意,是解決了讀書的內在動力。有了內在的需求,還需要有好的讀書方法,提高讀書效率。
首先是讀書要系統。要對某一領域的知識有較為全面深入的了解,僅讀一兩本書是不夠的,需要成體系地讀。毛澤東在讀一本書的時候,會引發到對該書所涉及領域的其他方面的思考,帶上這些相關的書,便于他在思考到相關問題的時候查閱、印證等。這種眾星拱月式的閱讀學習方式,能夠迅速拓展在某一領域內的知識,深化自己的認識,引發更多的思考,能有更為深厚的積累。
其次是學思相長。“思而不學則罔,學而不思則殆”。要做到學思相長,一個重要的前提是要有獨立思考的意識,不迷信,不崇拜。毛澤東經常引用孟子的“盡信《書》不如無《書》”,表明他讀書不盲從、不迷信,保持獨立思考的態度。在他的閱讀生活當中,也的確做到了這一點,也就是因為這樣的態度,才會有后來的《實踐論》、《矛盾論》等一批閃耀著馬列主義光輝的有中國特色的哲學篇章的出現。帶著思考的讀書是與作者的思想交流。
毛澤東的交流方式之一是批注。他在書篇頁的天頭地腳、邊白中縫和段末行間,作了大量的批注,記錄下了他當時閱讀的思想活動。批注過的書籍過若干時間后重讀,了解自己當時的閱讀思想活動,可以達到溫故知新的效果。
第三是好書、經典書籍要反復讀,聯系實際和實踐,隨著個人經歷的豐富,不斷領會,不斷有新的認識,這些新的認識,是學養提升的表現,產生新的認識,也是閱讀的精神享受。在信息社會,因為信息爆炸,容易讓人產生信息焦慮,從而產生浮躁的閱讀心態。對于好書和經典的閱讀,應當向毛澤東學習。毛澤東對經典的馬列主義理論著作如《“左派”幼稚病》、《資本論》,史書《資治通鑒》,文學書《紅樓夢》、《楚辭》等都是反復讀,每次讀都有新的體會。
知識是為了實踐而儲備的,為了讀書而讀書,或者單純為了精神的愉悅而讀書,降低了讀書的格調,太個人化的讀書并沒有過多的意義。要把學習到的理論和知識在工作實踐中加以運用,用實踐來檢驗理論是否符合工作實際,檢驗自己對理論的理解是否正確,通過不斷的學習和實踐,提高理論水平和工作水平,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把工作做得更好。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