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志是人生第一要義。有什么樣的志向就會有什么樣的人生戰略,從而決定了人生的高度和廣度。之所以想到這個題目,是因為2007年夏央視熱播的電視劇《井崗山》。
井崗山斗爭是毛澤東主席領導中國革命實踐的一個里程牌,同時也集中體現了他人生志向的堅定以及志向的力量。作為一個革命者,在井崗山斗爭中,他所面臨的形勢可以用“黑暗重重,光明難現”來表述:一是大革命剛剛失敗,共產黨武裝起義打響的第一槍(南昌起義)和第二槍(秋收起義)均受到了國民黨反動派的鎮壓,黨內大多數同志對“紅旗到底能打多久”都不敢正視,也不能回答。二是敵眾我寡,數十倍的敵人不間斷地進行武裝清剿。三是妻亡子散。四是黨內不公平的待遇。受錯誤思想的影響,他在戰功卓著的情況下,屢屢受到“開除黨籍”、“解除軍隊指揮權”等打擊。看完那部電視劇后,我常常做出這樣的設問:“一個人在異常困難中,在多數同志近乎絕望的危難處境中,能夠扛住來自家庭、黨內不公正待遇帶來的巨大壓力,甚至是在功績突出時被打倒險些失去政治生命的情況下,仍能顧全大局,堅定革命的信心,堅定不移地去奮斗。這其中,所折射出的志向已超越了得失成敗、功名利祿。支撐他的是什么,是他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堅定的信仰,是他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理論基礎的前提下確立的救國濟民的鴻鵠之志。正是有了這種志向,即使是在困難重重、山窮水覆甚至是四面楚歌的境遇下,他仍能保持革命的樂觀主義和大無畏精神,仍能堅定地為了中國革命而“于烽火里九死一生”,因為他堅信真理所揭示的道路以及確立的志向是正確的,用真理來指導實踐就一定能推動弱小的新事物去戰勝貌似強大的舊事物。正是有了這種志向,即使受到很多不公平的待遇,他仍把生死榮辱棄之腦后,堅定不移地追隨黨的事業,因為他已經把自己交給了真理,交給了為中國貧苦大眾謀幸福的偉大事業,他已經沒有了個人的得失,中國革命事業的發展才是他人生價值的全部所在。用佛家的話講,他已超躍了“無我”的境界。正是有了這種志向,他才能夠藐視困難、排除萬難,才得以艱難困苦、玉汝于成,領導和團結中國人民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偉大的奇跡。這就是志向的力量。
毛澤東主席的人生成就是世人所敬仰的。而他的成就很大程度是因為他在馬克思主義哲學指導下確立的人生志向。在多災多難的舊中國,有志于“傳圣賢之道”“行豪杰之事”的仁人志士都在探求中國社會進步之路、都將救國濟民確立為自己的人生追求。為什么毛澤東主席能成為其中的佼佼者,就是在于他是用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人生志向的支撐,指導自己的實踐。
在看電視劇《井崗山》的前后,我曾認真地閱讀了毛澤東主席的傳記和部分著作,更加深刻地體會了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他立志、成事的關系。他青年時代就曾有“十年未得真理,即十年無志;終身未得真理即終身無志”的論斷,直至找到馬克思主義哲學,才最終確立了人生的志向并一生為之奮斗。他人生的終極目標與階段性目標都是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為基礎確立的:《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中,他用矛盾分析的方法,系統而深刻地論述了各社會階層對革命的態度,找準了革命的方向;《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中,他用矛盾的觀點,找出了中國紅色政權發生和存在的原因,確立了邊界武裝割據的一系列方針政策;《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中,他用聯系地、發展的、對立統一的觀點詳細地論述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的可能性以及對國民黨“以斗爭促團結”的原則;《論持久戰中》,他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為理論基石,詳盡地分析了抗日戰爭的三個階段,闡述了防御中的進攻、持久中的速決、內線中的外線以及全民抗戰等關系抗日戰爭走向的重要戰略,等等。縱觀他一生成功的實踐,不論涉及哪個領域,都是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為指導。可以說,他用自身的偉大成就,用中國革命的偉大實踐生動、具體地說明了這樣一個道理:馬克思主義哲學是關于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真理。只有以真理作為指導,為真理規劃的目標而奮斗,才能實現了個人奮斗與社會進步、主觀與客觀的高度統一,才會讓一生成為真正有意義、有價值、有質量的一生。
時代在飛速的發展,人類社會正在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這就要求我們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根本觀點去觀察新的時代特點,堅定地把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我們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創造性地應用于改造主觀和改造客觀的實踐中。我想這應該是我們學習偉人最重要的收獲。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