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咸平:二元經濟下“買不起”櫻桃
今日揚州
揚州網消息:個子不高,但結實勻稱,一身考究的西裝里,是一件潔白的襯衫。昨天,在奧迪汽車舉辦的“智者贏天下”高端論壇上,郎咸平不用電腦演示,不看講稿,滔滔開講“新時代宏觀調控和國際化沖擊”。
今年年初,南方人物周刊采訪郎咸平,報道了《郎咸平在2008的第一炮》。對于這篇報道,郎咸平說:“他們講的一句話特別有意思,是這樣說的:在全國學者認為通貨膨脹是由于流動性過剩所致的情況之下,郎咸平認為不是!如果郎咸平對的話,那么大家都錯了。可是你們知道嗎?走到了2008年的6月,你竟然發現我就是對的,大家都錯了。”
郎咸平說,通貨膨脹得用二元經濟現象來解釋。
談物價
櫻桃50元/斤,我不買了
“昨天,在上海,我想買車厘子(櫻桃),50塊錢一斤,我嚇了一跳,我不買了。郎咸平教授,50塊錢的東西你都買不起嗎?不是,因為之前12塊錢一斤,現在50塊錢一斤,我心里難以接受,所以覺得不買。”郎咸平說,車厘子價格上漲,食品價格上漲,怎么來的?那就是二元經濟。
郎咸平自問自答,拋出了他的“二元經濟”。所謂的二元經濟,就是同時存在著過冷和過熱的經濟部門。郎咸平認為,在二元經濟環境之下,資金產生一種逆流轉現象——從過冷的部門轉到過熱的部門,所以,過熱部門越來越熱,所有和過熱部門有關的原材料等部門價格大幅上漲。
“過冷部門怎么辦呢?過冷部門會使得價格下跌嗎?”郎咸平自答道,不會,剛好相反。他以豬肉為例說,豬肉、雞肉、魚、蛋都是一樣的,你發現,豬肉價格上漲的原因,就是養豬的民營企業家所面臨的營商環境在惡化:第一,飼料價格上漲;第二,豬瘟。那么,他們怎么辦呢?他們就不養了,而把這些應該投資在小豬身上的錢不投了,做什么呢?炒樓炒股去了。最后發現,豬肉價格上漲的原因,就是“后繼無豬”了。
對于豬肉漲價,有經濟學家解釋為,中國的養豬農戶從過去的供應者變成了豬肉的消費者。“這個話聽起來很奇怪,二元經濟不是解釋得很清楚嗎?”郎咸平解釋,養豬農戶為什么變成了消費者了呢?他去炒樓炒股去了嘛,誰養豬啊?麻煩啊,炒樓多好啊!
郎咸平說,過熱部門由于你過熱,與過熱部門有關的原材料價格就上漲;而過冷部門,由于供應不足,價格一樣大幅上漲。所以,用二元經濟的思維看得很清楚,過熱部門也造成膨脹,過冷部門也造成膨脹。
談就業
大學生為何畢業即失業?
資料顯示,去年中國大學各學科的就業率:工商管理是58% ;農學最好,78% ;法律、教育媒體、醫學,都在30%多。如果按照這個比例算下去的話,大學生起碼有一半失業。
為什么找不到事做?郎咸平說,錯不在家長,錯在中國的產業鏈定位,在以制造業為主的國家,找不到工作是應該的。
“有一個廣泛流傳的原因是:專業不對口。”對此,郎咸平說:“我在美國教過很多學校,香港也教過,內地也教過,我就從來沒見過哪一個大學的畢業生是專業對口的。專業不對口是一個正常的現象。大學生全世界都專業不對口,為什么這么講?全世界的本科教育是什么宗旨啊?是通才教育,專科才是專才教育,既然是通才教育當然是專業不對口,這是一定的。”
“為什么美國學生專業不對口,找得到事,而我們中國學生專業不對口,就找不事呢?有人說是因為擴招,但是美國的大學畢業生比例比中國高很多。”郎咸平話鋒一轉,有很多人認為中國是制造業大國,這個想法其實錯得離譜。
郎咸平說,真正的制造業是制造業的產業鏈,就是“6+1”。“1”就是指制造業,是硬的生產環節,其余“6”是軟的環節,即,產品設計、原料采購、倉儲運輸、訂單處理、批發經營、零售等六個環節。
以美國為主導的國際分工把“6+1”里面最差的“1”放在中國。而“1”是不需要大學生的,真正需要大學生的是“6”。
“在這種產業鏈的格局之下,除非你從“1”走到“6”,否則大學生就業一樣艱難。”郎咸平說,此外,利率不斷調升,匯率也不斷調升,使得這些出口制造業日子更不好過。他建議,中國的產業政策必須從“1”走到“6”,只有這樣問題才能解決,包括大學生就業。
談產業
到了“產業鏈競爭時代”
最近一段時間,郎咸平走到哪兒都要講他的“6+1”。昨天,他把這稱為“正在發生的國際事件”,就是現在已經到了“產業鏈競爭時代”。
而在這個時代,中國的不少制造業恰恰處在產業鏈的最低端,即“1”這個環節。這意味著什么?郎咸平以芭比娃娃為例:芭比娃娃在美國沃爾瑪超市的零售價是9.9美元,而中國工廠的出廠價是1美元。也就是說,美國人通過“6”,獲得了近9美元的價值。“這等于說,我們創造1萬元的價值,就給美國創造9萬元的價值,我們創造100萬元的價值,美國人就會獲得900萬元的價值。我們給美國人創造的商業價值是沒有污染、沒有剝削、沒有破壞環境、沒有浪費的。”
“我們越制造,美國人越富裕。”郎咸平說,如果中國的產業升級還停留在“1”上,是沒有出路的;同時,在產業鏈競爭時代,如果試圖依賴所謂的勞動力成本優勢,是一定行不通的。他介紹,最近,他對江蘇的紡織業做了一個調研發現,在“6+1”這個過程中,從第一個環節走到最后一個環節,需要180天。而在歐洲,走完這個過程只需要12—15天,“你算一算,這要節省多少勞動力成本啊!其實,中國的勞動力價格低,但勞動力成本卻是高的。”
所以,郎咸平建議,中國的制造業要降低成本,提高競爭力,不是從控制勞動力成本開始,而是要從高效整合“6+1”產業鏈開始,“這才是中國制造業的未來。”(王玉龍)
【郎咸平簡介】
郎咸平,香港中文大學和長江商學院金融學講座教授,曾擔任世界銀行、深交所和香港政府財經事務局公司治理顧問;他是金融學術界公司治理方面的高級學者,經濟學觀點受到媒體、學術界及政府的高度重視,因此被中小投資者尊稱為“郎監管”。
郎咸平1990年金融論文被引用率名列世界第一,被列入2002、2003年世界經濟學家名人錄。2003年以來,他把主要精力轉向企業戰略研究。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