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資本批判思想的關節點探源
——重讀《雇傭勞動與資本》
[摘 要]歷史唯物主義的形成與馬克思資本批判思想緊密相關。以唯物主義歷史觀的確立為界點, 馬克思的資本批判可以劃分為兩個階段, 在第一階段從《雇傭勞動與資本》開始真正實現了歷史唯物主義和政治經濟學的無縫對接。馬克思在這一文本中實現了認識上的飛躍, 既厘清了“社會關系”與“生產關系”概念的內在關系, 也達到了對“資本”概念的科學把握, 并提煉出“雇傭勞動”概念, 最后考察了二者的關系。《雇傭勞動與資本》第一次全面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進行了闡述, 為深入批判資本做好了理論準備, 它處于馬克思資本批判思想變化的重要節點。
馬克思的資本批判思想從萌芽到產生、發展和成熟,既是資本主義大工業不斷發展的社會經濟歷史的產物,也是馬克思與資產階級經濟學家的錯誤思想進行不斷論戰的重要成果。因此,馬克思的資本批判思想涵蓋了對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的批判,也是對資本主義制度的批判,以唯物主義歷史觀基礎上形成的科學的勞動價值論和剩余價值論為核心內容,為實現社會主義從空想變為科學奠定了基礎。
一、《雇傭勞動與資本》是馬克思資本批判思想的關節點
古典經濟學派把資本主義的特殊經濟規律當作一般生產方式的普遍規律,無論是重農學派還是重商主義者都只能從片面的、狹隘的視角認識資本的本質,在考察了若干主要經濟學說的發展之后,馬克思批判了資產階級經濟學家把生產資料混同于資本,把作為進行新生產的手段所積累起來的勞動直接等同于資本的錯誤觀點,闡明了“資本不是物,而是一種生產關系”。馬克思還深入論證了資本和雇傭勞動的辯證關系,揭露了資本增殖的秘密,闡明了資本主義社會階級矛盾的本質。
歷史唯物主義的形成與馬克思資本批判思想緊密相關,因此,按照唯物主義歷史觀的確立作為劃分依據,資本批判思想大致劃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從1842年到1857年,馬克思資本批判主要表現為異化勞動批判,它指向私有制批判。第二個階段從1858年到1867年,屬于成熟時期的資本批判,是一種生產關系和生產方式意義上的資本批判,指向的是剩余價值論以及資本自身的矛盾趨勢。其中,第一個階段又包含兩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是1842年到1844年底,體現的是異化勞動批判、私有制批判、分工和交換批判;第二個時期是1845年到1857年,它是雇傭勞動批判,指向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批判。馬克思恩格斯在1845-1846年《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對唯物主義歷史觀的系統闡述,為馬克思資本批判思想的躍升提供了哲學基礎。緊接著,馬克思在1847年的《哲學的貧困》中批判蒲魯東的同時也闡述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范疇和基本原理,但力圖實現歷史唯物主義與政治經濟學結合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從篇章結構分布的兩部分就可以看出,這兩部分的結合還是初步的、外在的、表層的。相比較而言,1847年12月馬克思的《雇傭勞動與資本》則真正實現了歷史唯物主義和政治經濟學的無縫對接。
馬克思早期的資本批判集中表現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從異化勞動批判開始,逐步展開對私有制(私有財產)的批判,通過批判國民經濟學,透過現象看到本質,他深入到交換和分工批判,為實現從社會關系到生產關系、從所有制形式到生產方式的升華認識奠定了基礎。在《哲學的貧困》中,馬克思通過經濟學研究,在一般社會關系中發現了生產關系,并把它指認為一切社會關系的核心;從經濟學層面比較細致地表述了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辯證關系;通過兩對基本矛盾運行規律的認識到社會發展的客觀自然過程,極大地深化了對人類“歷史之謎”的解答。這就為進一步實現馬克思資本批判思想的深化提供了理論準備。《雇傭勞動與資本》在1847年12月應運而生,但因為當時形勢所迫并沒有立即發表,直到一年以后才以“新萊茵報”社論的形式首次出版。在馬克思主義思想史研究中, 《雇傭勞動與資本》一般被看作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第一次全面闡述,并處于馬克思資本批判思想的關節點。
二、厘清“社會關系”與“生產關系”概念的內在關系
“生產關系”是從社會關系中分離出來的,列寧把它作為唯物主義歷史觀的中心范疇。馬克思早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中就蘊含著這一范疇,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和《神圣家族》中開始使用社會關系、生產關系概念,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恩格斯大量使用生產關系與交往形式、社會關系等等同序列的概念,說明正處于對生產關系概念篩選和厘定過程中,不可否認,此時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關系實質已然非常清晰。根據對《德意志意識形態》之后文本的比較分析可見,交往形式基本上不再與生產力作為同一序列的概念同時出現,而交往形式與生產關系同時出現的頻率也驟然降低。生產關系作為唯物主義歷史觀的中心范疇,在《哲學的貧困》中的界定已經更為科學化、規范化,形成了實質內容和術語形式的基本統一,不僅用詞明確,而且主要是指與所有制相對應的生產關系,即所有權是“資產階級生產的全部社會關系”。這表明,馬克思已經突破了生產過程中的關系理解,而是拓展到分配、交換和消費領域,將生產關系理解為生產和再生產過程中的關系的總和。
在《雇傭勞動與資本》中,馬克思進一步厘清了社會關系和生產關系之間的關系,“社會生產關系,是隨著物質生產資料、生產力的變化和發展而變化和改變的。生產關系總合起來就構成為所謂社會關系,構成為所謂社會,并且是構成為一個處于一定歷史發展階段上的社會,具有獨特的特征的社會。”馬克思還以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等為例,說明了它們都是以一定生產關系總和為標志的社會形態。如此一來,就將社會關系聚焦于生產關系,在資本主義社會中抽出了具有根本意義的生產關系。換言之,馬克思不再滿足于人與自然的關系,而是深入到社會關系;也不再滿足于社會關系,而是深入到生產關系;更進一步的是,不再滿足于生產關系,而是深入到資產階級的生產關系。這就為馬克思深入進行資本批判提供了路徑支持。
三、科學把握“資本”概念
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以斯密的觀點為例,指出“資本就是積累的勞動”這一觀點還僅僅是資本概念的基礎,應該進一步表述為:“資本是對勞動及其產品的支配權”。在唯物主義歷史觀初步確立之后,馬克思在《雇傭勞動與資本》中,再次反駁了資產階級經濟學家們對資本的界定:“作為進行新生產的手段的積累起來的勞動就是資本。”馬克思以黑人與黑奴為例,明確地指出如果不從一定歷史發展階段上來理解資本,如果不從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原則高度來解讀,就無法反映出資本主義條件下的生產關系的本質。所以,從社會關系的角度講,資本不僅是物,還是一種社會關系,即資產階級社會的生產關系。這就把對資本的概念界定從社會關系中提煉出來。資本的實質在于活勞動是替積累起來的勞動充當保存自己并增加其交換價值的手段。可見,馬克思對資本的認識步入一個新境界,因為它反映的是資本主義社會中資本家與雇傭工人之間的關系,換言之,資本是一種歷史性的社會生產關系。馬克思的資本批判將從分配領域、交換領域轉向生產領域。可見,對資本范疇及其本質的把握為馬克思進行資本批判奠定了學理基礎。
四、初步提煉“雇傭勞動”概念
在《德意志意識形態》和《哲學的貧困》中,馬克思對歷史唯物主義的表述都是在論戰中構建的。但是到了1847年底,在革命形勢高漲的情況下,馬克思決定以正面闡述的方式來闡明資本與勞動的關系。在《雇傭勞動與資本》中明確指出勞動并不向來就是商品,也并不向來就是雇傭勞動,即自由勞動。因此,馬克思從歷史的角度闡釋了資本主義條件下工人勞動的出售情況。資本主義社會條件下,工人自由得一無所有,只能按照時間出賣自己,在這個特定的時間里,工人僅僅屬于購買者。結果就是,工人可以離開某一個資本家,但是無法離開整個資本家階級,因為工資是他的惟一生活來源。在這里,馬克思把這樣一些工人就稱作雇傭工人,他們的勞動相應地稱為雇傭勞動。這一概念不僅具有異化的性質,而且它指認了勞動力成為商品這一事實。盡管當時馬克思明確指出的是雇傭勞動與資本的交換關系,但事實上,恩格斯后來在1891年為此寫的導言中清楚地指出,應該把勞動改為勞動力。事實上,馬克思已經找到了資本主義批判理論的入口。
雇傭勞動概念激發了馬克思更深入的思考。他發現,工人在進入生產過程之前,把機器設備、原材料和勞動力商品買進來,完全符合價值規律要求。而等到產品生產出來后,在市場上以商品出售的過程,仍然是在價值規律支配下進行的等價交換。那么多出來的價值來自哪里呢?既然無論是機器設備還是原材料都不同程度地實現了價值轉移,卻無法增殖,那么只有雇傭勞動者才是價值增殖的秘密所在。馬克思逐漸認識到雇傭勞動與資本交換只是形式上的平等。所以,增殖的秘密不在流通領域,而是在生產領域。因為勞動力概念尚未提出,所以,盡管馬克思已經觸摸到了剩余價值生產的大門,但囿于當時經濟學研究水平,尤其是對勞動價值論的研究還處于李嘉圖的勞動價值論層面上,所以,馬克思還無法徹底解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及資本主義剝削的內在機理,更不可能提出剩余價值理論。但不可否認,雇傭勞動概念的提出為馬克思的資本批判從交換關系深入到生產關系層面的批判提供了鑰匙。從這個意義上說,《雇傭勞動與資本》是馬克思資本批判思想的重要關節點。
五、雇傭勞動和資本關系的初步考察
馬克思在1847年上半年寫的《哲學的貧困》中批駁了普魯東的錯誤認識——分工和交換等范疇是先驗的唯心主義思想。“總括起來就是:我有許多建立在分工和交換基礎上的需要。蒲魯東先生既然假定有這些需要,因而也就是假定有交換和交換價值存在,而交換價值的‘起源’正是他想‘比其他的經濟學家更仔細地闡明’的。”馬克思指出交換有其自身的發展歷史,從最初的剩余產品交換到包括物質和精神在內的一切東西的交換,馬克思在這里旨在明確資本主義社會的交換特征。馬克思在批判蒲魯東時指出,交換的實質是各種勞動的平等交換,生產形式的變化決定了交換形式的變化。根本上,生產力的變化引起生產關系和經濟范疇的變化,而不是相反。總體而言,馬克思在批判蒲魯東錯誤思想過程中,第一次把歷史唯物主義全面運用于經濟學領域,不僅厘清了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還明確了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內在辯證關系,形成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研究方法,這就為馬克思將資本批判進一步從交換關系轉向生產關系奠定了理論基礎。
唯物主義歷史觀為馬克思提供了資本批判的新視野,馬克思把握了資本的概念及其本質,并闡述了雇傭勞動與資本之間互為前提、又互相制約的對立統一關系。但二者的關系決不是資產階級所認為的那樣全然一致,而是完全沖突的。馬克思深刻地指出:“雇傭勞動對資本的關系,工人的奴役地位,資本家的統治。”為什么得出這樣的結論呢?馬克思首先指向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工資”的體認,因為工資是聯系雇傭勞動與資本之間的橋梁。事實上,工資僅僅是勞動力價值的一部分,工資掩蓋了資本對雇傭勞動的支配和統治。表面上看,二者的交換并不違背價值規律,遵循等價交換,這就是在等價交換規律支配下的形式上的平等,事實上的不平等交換。整個資本對雇傭勞動的喜好,就因為它看到了勞動力的特殊性。比如,一百萬投資買機器,絕不可能實現增殖;但若是把一百萬投資于勞動力,幾個周期后,就可能變成一百二十萬。所以,嚴格按照市場價值規律看,買進和賣出商品都是等價交換,為什么后者卻發生了價值增殖?馬克思發現,秘密不是在流通領域,而是在生產領域;秘密不是在于物,而是在于人,即勞動者。馬克思開始了對生產關系領域進行批判的偉大探索。馬克思對雇傭勞動的批判蘊含著對資本的批判。資本與雇傭勞動的關系是對資本的本質體現,雇傭勞動批判無疑是馬克思資本批判思想的重要節點。
六、余論
在唯物主義歷史觀語境下,馬克思資本批判思想發生了質的飛躍,從最初人本學意義上的異化勞動批判,發展到了科學意義上的雇傭勞動批判、交換關系批判和生產關系批判,內容發生了變化。馬克思在《雇傭勞動與資本》中第一次全面地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進行了正面闡述,通過對生產關系、雇傭勞動、資本等核心概念的科學界定,為深入批判資本主義社會做好了理論準備。“雇傭勞動與資本的交換”已經觸摸到資本主義剝削的實質和內核,雖然還不能從經濟學的高度剖析生產之所以產生“剩余”的內在根源,但是對于事實上不平等的市場交換分析終將導向資本批判的深處。從這個意義上看,《雇傭勞動與資本》正處于馬克思資本批判思想變化的重要時期。
從整體性視角看,馬克思資本批判的具體形式和內容呈現出階段性變化,但是資本批判思想的根本旨趣是不變的,都是消滅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實現人的解放。人的解放貫穿資本批判思想的始終,盡管馬克思資本批判思想的內容有了質的飛躍,但馬克思資本批判思想總體上前后一致。無論異化勞動批判、私有制批判還是雇傭勞動批判,都是馬克思資本批判思想的重要環節。
作者:郝淑芹
文章來源:《寧夏黨校學報》2019年第04期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