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社會歷史進程,自資本主義出現,便開始馬克思、恩格斯所說的“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這就是全球化。資本主義至今一直主導著這一過程,但是與此同時,也從社會底層發展著反對與替代資本主義的力量。工人階級是它的旗手,社會主義是它的目標。社會主義運動,用《共產黨宣言》的經典性語言來表述,就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從空想社會主義到科學社會主義,從巴黎公社到十月革命,它已經向資本主義發起多次具有全球意義的沖擊。
20世紀,是社會主義成為時代旗幟的世紀。
這個世紀初蘇聯確立社會主義制度,標志著人類社會歷史進入一個新的時代。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在它的中葉達到高潮,接著滋長和暴露出某些帶有根本性的錯誤。80年代以來,新自由主義的旋風由西方興起進而席卷全球,東歐劇變、蘇聯解體,世界社會主義運動進入低潮。
新自由主義的核心原則,一是用私有化掠取全球資源和財富,二是用市場自由化、貿易自由化、金融自由化之類實現世界對西方跨國公司和企業的單向開放,三是用“小政府”摧毀第三世界維護獨立、主權和自己國家與民族權益的最后一道防線。
在我們的時代,新自由主義和世界社會主義運動此消彼長,前者進而后者退,于是新自由主義得以泛濫而世界社會主義運動落入低潮,就成為同一歷史過程了。
然而新自由主義帶給世界什么呢?
美國一家雜志說,新自由主義教導人民“為了獲得重生后的純凈和健康,你必須在經濟上和社會上被置于死地”,它沒有促進西方的發展,在第三世界也“絕無一例成功”。(《全球化進程崩潰》,《哈潑斯雜志》2004年第3期)
英國著名經濟學家安格爾·麥迪森,在長期經濟增長和國際比較研究領域享有極高聲望。他的《世界千年經濟史》提供的數據,截止1998年。他把1950年至1973年看作為世界經濟的“黃金時代”。然而,隨著新自由主義在全球確立統治地位,無論第三世界、蘇聯東歐地區還是西方國家,都處于停滯和倒退狀態。“世界經濟的增長放緩了,亞洲的進步已經被其他地區的停滯和倒退所抵消”。全球人均收入增長速度下降一半。占世界人口1/3的168個國家經濟惡化。非洲人均收入水平完全停滯不前。拉美和許多亞洲國家收入的增長比之黃金時代微不足道。“在蘇聯和解體后形成的國家中,經濟情況的惡化是災難性的”。東歐和蘇聯1998年人均收入只是1973年的3/4。他稱之為“西方衍生國”的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國內生產總值的年平均增長率,從“黃金時代”的4.03%下降到1973—1998年的2.98%。惟獨全球的收入差距“遠超過以往任何時代”。最富有和最貧窮地區之間的人均收入差距,在那個黃金時代,從15∶1下降到13∶1,1998年則上升到19∶1。
麥迪森注意到技術進步問題,認為在20世紀最后25年間,較緩慢的技術進步是世界經濟增長放慢的原因之一。“那些自封的‘新經濟’的權威們不愿意接受技術進步放緩的觀點。他們用一些支離破碎的微觀經濟上的證據為自己辯護。然而,他們所謂的技術革命的作用至今還沒有在宏觀經濟統計上顯示出來。所以,我無法贊同他們那種樂觀的預期。”(安格爾·麥迪森《世界經濟千年史》第3、9、15、116、180、120、11頁,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蘇聯解體成為20世紀人類社會發展的最大悲劇。一個統一的強大的國家被肢解得破敗凋敝,人民在近一個世紀里創造的巨額資產和豐富的自然資源,備受劫掠和廉價拍賣。曾在90年代出任俄羅斯對外經濟關系部長的經濟學家謝·格拉濟耶夫寫道:自我毀滅國家經濟制度的政策,打著自由化經濟改革的旗號,從1992年開始在俄羅斯實行,“搞國有資產私有化和推行的金融政策,都成了無法無天和腐敗的同義語”,“就在實行市場改革的幌子下,堅定不移地實行起一種為國際資本的利益而侵吞國民財富、使國家淪為殖民地的政策”,“這項政策給俄羅斯人民帶來了災難性后果”。(謝·格拉濟耶夫《俄羅斯改革的悲劇與出路》第3、4、25、26、31頁,經濟管理出版社2003年版)國家生產力遭到遠比第二次世界大戰更為嚴重的破壞,文化、科學、教育、衛生醫療事業的損失難以數計。
從那時起,無論東歐國家還是俄羅斯和原屬蘇聯的各共和國,都從西方搬來新自由主義的蘇東版——“休克療法”。在第三世界,則有新自由主義的拉美版——“華盛頓共識”和非洲版——“經濟結構調整”。這些東西摧毀社會主義和民族解放運動高漲時期的經濟社會發展成果,壓制和剝奪人民創造歷史的主動精神。隨著私有化的強制推行,國家主權、民族獨立被嚴重削弱,經濟社會全面倒退,人民生活普遍下降,貧富兩極分化加劇,環境和生態遭到毀滅性破壞。
國際壟斷資本對于第三世界國家的安排,用美國《新聞周刊》1996年11月11日文章《再見吧,莫伊先生》中的話來說就是,“使非殖民化過程顛倒過來,恢復古老的帝國價值觀,甚至倒退到白人統治的舊制度”,也就是“重新殖民化”。
西方當局在彈冠相慶的盛宴中,高呼所謂“歷史的終結”:終結于社會主義被消滅和民族解放運動偃旗息鼓,終結于新自由主義的世界統治、資本主義和國際壟斷資產階級霸權主義的萬壽無疆。人類歷史不應該再有新的發展,也沒有必要進行任何新的創造。他們把這叫做“別無選擇”或“不可逆轉”,想要在世界歷史走到他們認為對自己最為有利的時候,為它劃上句號。
二
但是歷史沒有句號。
社會主義運動的一個獨特品格在于,從人民歷史創造活動的實踐中生長起來,賦予它特別頑強而堅韌的生命力,即便狂風暴雨般的蹂躪,即便軀干被摧折撕裂,根須還扎在大地的深層。
在俄羅斯,歷史遭遇一個耐人尋味的問題。巨惡大貪的巧取豪奪和盜竊吞噬是創記錄的,貧富兩極分化、權力紛爭、社會混亂也是創記錄的,那么,人民在艱難中何以存活,國家在艱難中何以運轉呢?
寡頭們有千萬和上億的國外存款、私人飛機和游艇,盡可以到倫敦采購珠寶、豪華住宅。但是免費讀書、免費醫療和其他福利政策,因為惠及全國人民,使當局尚未斷然取消。免費或低價的住房、設備、小轎車,雖陳舊粗笨卻可以繼續使用,所以莫斯科有“破拉達比新奔馳跑得快”的民諺。盡管社會主義時代創造的物質文化成果,經歷了那樣一種瘋狂的破壞、出賣、爭搶和揮霍,但它至今仍然養育著自己的人民。這本身就是奇跡。奇跡的產生,恰恰來自70多年社會主義建設的深厚的根基和家底。
歷史就是世代的延續。有人會問:難道十月革命以后的社會主義的俄羅斯,不是繼承了沙皇俄羅斯的家底嗎?是這樣。但是家底和家底不一樣。革命前的俄羅斯,是經濟命脈受控于西方的落后國家。美國學者斯塔夫里亞諾斯的《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歷史進程》,就把它歸入第三世界。倒是英國前首相丘吉爾說了一句具有概括意義的話:“斯大林接受的是還在使用木犁的俄羅斯,而他留下的卻是裝備了原子武器的俄羅斯。”這完全是另外一種家底了。
社會主義的根基,一方面是物質的根基,一方面是精神的或者說道義的、人心的根基。正是在失去社會主義的年代里,人們從苦難中重新燃起對十月革命的開創者、戰勝法西斯的英雄和祖國建設者的由衷的敬意。他們始終存在于人民的記憶里,并漸次轉化為拯救祖國的新的物質力量。對于同社會主義聯系在一起的蘇聯共產黨的懷念,成為俄羅斯社會生活的最新風景線。歷史的顛簸起伏,使蘇聯時代的“持不同政見者”挺身加入祖國輝煌歷史捍衛者的行列,甚至在解體進程中扮演積極角色的人物,也發出和當時完全相反的聲音。
人民的歷史選擇,從根本上左右著政府的決策。最近幾年來,在國家解體的狂亂中被推倒的列寧、斯大林的塑像,被人民重新聳立起來并作為國家強盛和民族團結的象征。恢復蘇聯國歌《牢不可破的聯盟》的旋律為目前的俄羅斯國歌,把蘇聯時代的紅五星作為俄軍軍旗圖案和軍徽圖案,原樣再版發行《聯共(布)黨史簡明教程》,并指定為高校歷史教科書,與此相關,還進行了一系列國內外政策的調整。由于采取這些有力舉措,基本上結束了國家解體初期的混亂倒退局面,經濟社會發生重要變化。2005年,傷痕累累的俄羅斯,已經躋身于世界十大經濟體。
在經濟社會普遍倒退的蘇聯各加盟共和國中,白俄羅斯是一個特例。1994年盧卡申科當選總統,拒絕“休克療法”,被西方主流媒體嘲笑為“社會主義復辟”。1996年至2004年,它的國內生產總值平均年增長6.6%,2005年達到9.2%,人均收入位居獨聯體各國的前列。2005年同1990年蘇聯解體前夕相比,俄羅斯的生產力接近當時的82%,烏克蘭不及60%,白俄羅斯卻增長到120%。西方當局策動的“顏色革命”,在幾個國家連連得手,卻碰壁于白俄羅斯,不僅沒有能夠顛覆盧卡申科政權,他反而高票當選,出任第三屆總統。
人民在比較中認識真理。且不說社會主義取得世界性勝利的年代,甚至像蘇聯后期,那種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都成為失去社會主義制度之后留在人民心中的美好回憶。這就可以解釋,為什么無論俄羅斯還是多數蘇聯其他加盟共和國或者東歐國家,至今還需要為恢復到社會主義最后年度的經濟增長率而奮斗。社會主義使人民團結和國家強大,失去社會主義則使他們分裂和倒退。人民在歷史運動中作出選擇的,正是他們自己的道路。
自世紀之交開始,呼喚社會主義的工人運動、群眾性社會運動也漸次復蘇,使新自由主義遭遇全球性的阻擊。
在世界社會主義運動陷于低潮的國際環境中,中國等國家繼續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各方面事業得到長足的發展和顯示出勃勃生機,具有重大的意義。
在蘇聯解體的過程中,世界霸權主義加大力度對古巴進行封鎖、干涉、演變。然而,社會主義大國蘇聯解體了,社會主義小國古巴站住了。古巴人均收入不及美國1/10,預期壽命、入學率和美國不相上下;嬰兒死亡率低于美國。美國《是的!》雜志2006年一篇論及石油問題的文章,承認古巴農業是世界最有利于生態保護和最具社會責任感的農業,把這看作是古巴為社會主義創立的一種新的優越性。
社會主義中國特別地引起關注。這個最大的發展中社會主義國家,由于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堅持改革開放,不斷革除不利于生產力發展的弊端,在國際風云變幻中經受了嚴峻考驗,取得了快速發展。正如胡錦濤總書記指出的:“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我們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建立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使古老的中國以嶄新的姿態屹立在世界東方。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我們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大幅度提高了我國的綜合國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開辟了廣闊的前景。”在廣大第三世界國家的發展遭遇嚴重困境的時候,中國共產黨人提出了自己的社會主義的科學發展觀,繪制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宏偉藍圖。中國人民辛勤勞動取得的經濟社會各項事業的巨大成就,中國由于這些成就而贏得的世界人民的尊敬,來自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來自社會主義制度的鞏固和完善。
三
歷史就是我們的一切:人類多數的力量在這里,人民的力量在這里,真理在這里,社會主義也在這里。
社會主義不是關于天國的福音書或者抽象的概念,而是人民群眾自己創造的生氣勃勃的新社會。它存在于工人階級和人民大眾反抗資本主義壓迫、尋求社會解放道路的實踐中。科學的社會主義的信念,只能建筑在對人民歷史主動精神和創造實踐的信任的基礎上,建筑在對歷史運動客觀規律的認識和把握的基礎上。
社會主義運動是當代世界歷史運動的一部分。它在20世紀的創造,已經融入世界文明,成為世界人民的共同財富。在經歷社會主義制度確立、社會主義運動高漲和陷入低潮的不同階段之后,各國共產黨人、工人階級、被壓迫人民、被壓迫民族,正在沖破新自由主義的枷鎖,重新確立社會主義的價值。他們的頑強斗爭,在世界歷史當前的運動中最具生機。在21世紀的最初幾年里,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已經顯露走出低潮的某些端倪,開始呈現出若干新的特點。
第一,這是伴隨經濟全球化而生產力社會化程度和社會交往程度在全球規模上空前提高條件下的社會主義。以信息科技、生命科技為主要標志的現代科學技術,對各國的政治、經濟、軍事、科技、文化、社會各個領域正在產生并將繼續產生深刻影響,為社會生產的發展開辟新的廣闊前景。
第二,這是經歷前所未有偉大勝利和慘痛挫敗,經歷戰爭的與和平的、執政的與失去執政地位的諸多嚴峻考驗,積累起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豐富的正反兩方面經驗的社會主義。
第三,這是拋棄教條和固定模式,充分尊重人民的探索,更加廣泛地吸取人類文明成果和各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在全新歷史環境中實現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實際相結合,到處顯示出創造活力的社會主義。
第四,這是具有更廣泛而深厚階級基礎和群眾基礎的社會主義。資本全球擴張意味著資本主義關系的全球擴張。資本的再生產意味著雇傭勞動的再生產。工人階級存在著、斗爭著。盡管失業率屢創新高,失業者仍然屬于工人階級。曾經作為資本主義社會穩定器的所謂中產階級,包括科技知識分子,在劇烈的社會分化中,很多落入工人階級隊伍。曾經遠離資本主義中心的第三世界居民,從作為小生產者的農民、牧民、漁民、小手工業者,到前不久還保持著原始部落習俗的原住民,正在直接或間接地淪為跨國公司的雇傭勞工。
第五,這是具有更廣泛而深厚社會基礎的社會主義。新自由主義造成的危害,使社會劃分了這樣的陣營,一方面是占人類極少數而且越來越少的國際壟斷資產階級及其附庸,一方面是占人類絕大多數而且越來越多不同程度地受到壓迫、剝削、排擠、邊緣化的社會人群。當把一切權益歸于自己的時候,也就把一切不滿、怨憤、仇恨集于自己了;當把一己權益全球化的時候,這種不滿、怨憤、仇恨也就全球化了。在資本主義秩序的范圍內,無法根除它所制造的災難——從生態和環境、婦女兒童、教育科技、道德倫理、民族宗教領域,到戰亂、兩極分化、貧困、失業、饑餓以及人類生存的各種基本問題,等等。在它之外創造新的社會秩序,便成為不可避免的歷史追求。所有為此而斗爭的力量,所有反對侵略戰爭、維護世界和平和追求民主自由平等正義的力量,所有熱愛祖國、捍衛人民權益和文化傳統的力量,都多少成為社會主義的天然同盟者,都在走向社會主義。
第六,這是日益走向和最終取代資本主義的社會主義。人類的前途在于社會主義。正如鄧小平同志所說:“社會主義經歷一個長過程發展后必然代替資本主義。這是社會歷史發展不可逆轉的總趨勢,但道路是曲折的。一些國家出現嚴重曲折,社會主義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經受鍛煉,從中吸取教訓,將促進社會主義向著更加健康的方向發展。”
(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顧問)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